御选宋金元明四朝诗
作者:康熙
三百一十二卷。清张豫章等奉敕编。张豫章生卒年、籍贯、仕履均不详。康熙四十八年(1709)皇帝下令博采宋金元明代之诗“义尤著者”(《序》)辑成一书。即《御选宋金元明四朝诗》。(简称《四朝诗》)共三百一十二卷。每代分体各编,自名篇巨集以及断简残编,“罔有阙遗,均稍择而录之。”其目的 “用以标诗人之极致,扩后进之见闻。”该书分宋、金、元、明四部分,其中宋诗七十八卷,金诗三十四卷,元诗八十卷,明诗一百二十卷。共收录自宋迄明末诗人二千二百余家。选诗之序,首为帝制,依次为四言、乐府歌行、古体等,直至杂言,以体分编。四朝之诗纷乱而广博,“虽博识通儒亦无从遍观”,因此,该书对于古代诗歌研究,尤其是别裁得失、考境源流等方面,均具有参考价值。诗前之小传详述作者爵里、仕履,对后人理解、研究作品,亦提供了极大的方便。该书最初刊于康熙四十八年(1709),乾隆四十六年(1671)又重新校刊并收录于 《四库全书》 中。
章节列表
升序↑- 御制四朝诗选序
- 提要
- 御选四朝诗总目
- 御选宋诗姓名爵里一
- 御选宋诗姓名爵里二
- 御选宋诗卷一
- 御选宋诗卷二
- 御选宋诗卷三
- 御选宋诗卷四
- 御选宋诗卷五
- 御选宋诗卷六
- 御选宋诗卷七
- 御选宋诗卷八
- 御选宋诗卷九
- 御选宋诗卷十
- 御选宋诗卷十一
- 御选宋诗卷十二
- 御选宋诗卷十三
- 御选宋诗卷十四
- 御选宋诗卷十五
- 御选宋诗卷十六
- 御选宋诗卷十七
- 御选宋诗卷十八
- 御选宋诗卷十九
- 御选宋诗卷二十
- 御选宋诗卷二十一
- 御选宋诗卷二十二
- 御选宋诗卷二十三
- 御选宋诗卷二十四
- 御选宋诗卷二十五
- 御选宋诗卷二十六
- 御选宋诗卷二十七
- 御选宋诗卷二十八
- 御选宋诗卷二十九
- 御选宋诗卷三十
- 御选宋诗卷三十一
- 御选宋诗卷三十二
- 御选宋诗卷三十三
- 御选宋诗卷三十四
- 御选宋诗卷三十五
- 御选宋诗卷三十六
- 御选宋诗卷三十七
- 御选宋诗卷三十八
- 御选宋诗卷三十九
- 御选宋诗卷四十
- 御选宋诗卷四十一
- 御选宋诗卷四十二
- 御选宋诗卷四十三
- 御选宋诗卷四十四
- 御选宋诗卷四十五
- 御选宋诗卷四十六
- 御选宋诗卷四十七
- 御选宋诗卷四十八
- 御选宋诗卷四十九
- 御选宋诗卷五十
- 御选宋诗卷五十一
- 御选宋诗卷五十二
- 御选宋诗卷五十三
- 御选宋诗卷五十四
- 御选宋诗卷五十五
- 御选宋诗卷五十六
- 御选宋诗卷五十七
- 御选宋诗卷五十八
- 御选宋诗卷五十九
- 御选宋诗卷六十
- 御选宋诗卷六十一
- 御选宋诗卷六十二
- 御选宋诗卷六十三
- 御选宋诗卷六十四
- 御选宋诗卷六十五
- 御选宋诗卷六十六
- 御选宋诗卷六十七
- 御选宋诗卷六十八
- 御选宋诗卷六十九
- 御选宋诗卷七十
- 御选宋诗卷七十一
- 御选宋诗卷七十二
- 御选宋诗卷七十三
- 御选宋诗卷七十四
- 御选宋诗卷七十五
- 御选宋诗卷七十六
- 御选宋诗卷七十七
- 御选宋诗卷七十八
- 御选金诗姓名爵里
- 御选金诗卷一
- 御选金诗卷二
- 御选金诗卷三
- 御选金诗卷四
- 御选金诗卷五
- 御选金诗卷六
- 御选金诗卷七
- 御选金诗卷八
- 御选金诗卷九
- 御选金诗卷十
- 御选金诗卷十一
- 御选金诗卷十二
- 御选金诗卷十三
- 御选金诗卷十四
- 御选金诗卷十五
- 御选金诗卷十六
- 御选金诗卷十七
- 御选金诗卷十八
- 御选金诗卷十九
- 御选金诗卷二十
- 御选金诗卷二十一
- 御选金诗卷二十二
- 御选金诗卷二十三
- 御选金诗卷二十四
- 御选金诗卷二十五
- 御选元诗姓名爵里一
- 御选元诗姓名爵里二
- 御选元诗卷一
- 御选元诗卷二
- 御选元诗卷三
- 御选元诗卷四
- 御选元诗卷五
- 御选元诗卷六
- 御选元诗卷七
- 御选元诗卷八
- 御选元诗卷九
- 御选元诗卷十
- 御选元诗卷十一
- 御选元诗卷十二
- 御选元诗卷十三
- 御选元诗卷十四
- 御选元诗卷十五
- 御选元诗卷十六
- 御选元诗卷十七
- 御选元诗卷十八
- 御选元诗卷十九
- 御选元诗卷二十
- 御选元诗卷二十一
- 御选元诗卷二十二
- 御选元诗卷二十三
- 御选元诗卷二十四
- 御选元诗卷二十五
- 御选元诗卷二十六
- 御选元诗卷二十七
- 御选元诗卷二十八
- 御选元诗卷二十九
- 御选元诗卷三十
- 御选元诗卷三十一
- 御选元诗卷三十二
- 御选元诗卷三十三
- 御选元诗卷三十四
- 御选元诗卷三十五
- 御选元诗卷三十六
- 御选元诗卷三十七
- 御选元诗卷三十八
- 御选元诗卷三十九
- 御选元诗卷四十
- 御选元诗卷四十一
- 御选元诗卷四十二
- 御选元诗卷四十三
- 御选元诗卷四十四
- 御选元诗卷四十五
- 御选元诗卷四十六
- 御选元诗卷四十七
- 御选元诗卷四十八
- 御选元诗卷四十九
- 御选元诗卷五十
- 御选元诗卷五十一
- 御选元诗卷五十二
- 御选元诗卷五十三
- 御选元诗卷五十四
- 御选元诗卷五十五
- 御选元诗卷五十六
- 御选元诗卷五十七
- 御选元诗卷五十八
- 御选元诗卷五十九
- 御选元诗卷六十
- 御选元诗卷六十一
- 御选元诗卷六十二
- 御选元诗卷六十三
- 御选元诗卷六十四
- 御选元诗卷六十五
- 御选元诗卷六十六
- 御选元诗卷六十七
- 御选元诗卷六十八
- 御选元诗卷六十九
- 御选元诗卷七十
- 御选元诗卷七十一
- 御选元诗卷七十二
- 御选元诗卷七十三
- 御选元诗卷七十四
- 御选元诗卷七十五
- 御选元诗卷七十六
- 御选元诗卷七十七
- 御选元诗卷七十八
- 御选元诗卷七十九
- 御选元诗卷八十
- 御选元诗卷八十一
- 御选明诗姓名爵里一
- 御选明诗姓名爵里二
- 御选明诗姓名爵里三
- 御选明诗姓名爵里四
- 御选明诗姓名爵里五
- 御选明诗姓名爵里六
- 御选明诗姓名爵里七
- 御选明诗姓名爵里八
- 御选明诗卷一
- 御选明诗卷二
- 御选明诗卷三
- 御选明诗卷四
- 御选明诗卷五
- 御选明诗卷六
- 御选明诗卷七
- 御选明诗卷八
- 御选明诗卷九
- 御选明诗卷十
- 御选明诗卷十一
- 御选明诗卷十二
- 御选明诗卷十三
- 御选明诗卷十四
- 御选明诗卷十五
- 御选明诗卷十六
- 御选明诗卷十七
- 御选明诗卷十八
- 御选明诗卷十九
- 御选明诗卷二十
- 御选明诗卷二十一
- 御选明诗卷二十二
- 御选明诗卷二十三
- 御选明诗卷二十四
- 御选明诗卷二十五
- 御选明诗卷二十六
- 御选明诗卷二十七
- 御选明诗卷二十八
- 御选明诗卷二十九
- 御选明诗卷三十
- 御选明诗卷三十一
- 御选明诗卷三十二
- 御选明诗卷三十三
- 御选明诗卷三十四
- 御选明诗卷三十五
- 御选明诗卷三十六
- 御选明诗卷三十七
- 御选明诗卷三十八
- 御选明诗卷三十九
- 御选明诗卷四十
- 御选明诗卷四十一
- 御选明诗卷四十二
- 御选明诗卷四十三
- 御选明诗卷四十四
- 御选明诗卷四十五
- 御选明诗卷四十六
- 御选明诗卷四十七
- 御选明诗卷四十八
- 御选明诗卷四十九
- 御选明诗卷五十
- 御选明诗卷五十一
- 御选明诗卷五十二
- 御选明诗卷五十三
- 御选明诗卷五十四
- 御选明诗卷五十五
- 御选明诗卷五十六
- 御选明诗卷五十七
- 御选明诗卷五十八
- 御选明诗卷五十九
- 御选明诗卷六十
- 御选明诗卷六十一
- 御选明诗卷六十二
- 御选明诗卷六十三
- 御选明诗卷六十四
- 御选明诗卷六十五
- 御选明诗卷六十六
- 御选明诗卷六十七
- 御选明诗卷六十八
- 御选明诗卷六十九
- 御选明诗卷七十
- 御选明诗卷七十一
- 御选明诗卷七十二
- 御选明诗卷七十三
- 御选明诗卷七十四
- 御选明诗卷七十五
- 御选明诗卷七十六
- 御选明诗卷七十七
- 御选明诗卷七十八
- 御选明诗卷七十九
- 御选明诗卷八十
- 御选明诗卷八十一
- 御选明诗卷八十二
- 御选明诗卷八十三
- 御选明诗卷八十四
- 御选明诗卷八十五
- 御选明诗卷八十六
- 御选明诗卷八十七
- 御选明诗卷八十八
- 御选明诗卷八十九
- 御选明诗卷九十
- 御选明诗卷九十一
- 御选明诗卷九十二
- 御选明诗卷九十三
- 御选明诗卷九十四
- 御选明诗卷九十五
- 御选明诗卷九十六
- 御选明诗卷九十七
- 御选明诗卷九十八
- 御选明诗卷九十九
- 御选明诗卷一百
- 御选明诗卷一百一
- 御选明诗卷一百二
- 御选眀诗卷一百三
- 御选明诗卷一百四
- 御选明诗卷一百五
- 御选明诗卷一百六
- 御选明诗卷一百七
- 御选明诗卷一百八
- 御选明诗卷一百九
- 御选明诗卷一百十
- 御选明诗卷一百十一
- 御选明诗卷一百十二
- 御选明诗卷一百十三
- 御选明诗卷一百十四
- 御选明诗卷一百十五
- 御选明诗卷一百十六
- 御选明诗卷一百十七
- 御选明诗卷一百十八
- 御选明诗卷一百十九
- 御选明诗卷一百二十
猜你喜欢的书
亚瑟·罗平智斗福尔摩斯
亚森·罗平的新对手竟然是福尔摩斯!向全法国警方挑衅的亚森·罗苹竟与全英国最出名的侦探狭路相逢。“当我对案件摸不着头脑时,就会怀疑是亚森·罗苹干的。”这位出名的英国警探如是说。当两位聪明人擦出火花时,就有好戏可看了。是谁偷走了装有中奖彩券的桃花心木小桌?是谁在巴黎市中心大玩隐形人游戏?是谁偷走了犹太灯及法国皇族的蓝宝石?且看怪盗如何调侃、捉弄全英最知名的大侦探福尔摩斯,并将其破案线索逐一击破……在这场扑朔迷离的角力赛中,谁又会是最后的赢家?
通史原理
张荫麟的《中国史纲》享誉学界数十年,然其背后的通史方法论尚少全面而深切的探讨。《通史原理》是张氏晚年集编、著、译于一的重要著述,其中提出的通史选材的六种标准、综合史材的五种“秩序”以及与唯物史观的微妙联系等重要主张,体现出以哲学思维部勒通史写法的特点.惟张氏始终谨守史家的经验主义立场,于哲学取其逻辑分析的方法而忽略恢弘抽象的历史哲学,反映其倾向于追求一种客观、科学、严密的通史之学。
道听途说
笔记小说集。近代潘纶恩著。十二卷,一百零八篇。纶恩,字箨园,著有《箨月山房诗钞》。筠坪老人序谓题材来源于“道听途说”,故名。体例则仿《聊斋志异》,篇末以“箨园氏曰”发议论。内容多为奇闻异事。创作于清代道光中后期至咸丰初年。收录小说一一○馀篇,大多数为情节曲折的传奇体之作。 潘纶恩除了揭露吏治黑暗、民风浇薄,还把笔触伸向家庭这个最基本、最普遍的社会单元,广泛地描写了这一社会细胞诸种人伦关系的窳败。 《道听途说》不仅以内容的批判性、揭露性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在艺术上也有与之相适应的特色。作为一部主要成书于道光年间的笔记小说,它在清代文言小说史...上标志着创作风气的一种转折。 对《道听途说》这种艺术特色,筠坪老人曾概括为“善道俗情”。 《道听途说》凝聚了潘纶恩的半生心血,也是其传世的唯一作品集。
甲午战事记
中日构衅,由来久矣:溯厥肇祸,实自朝鲜:朝鲜,中国之藩属也,而日本岛国,孤悬东海,于朝鲜为近,恩蚕食之。明万历二十年,日本将军秀吉陷朝鲜,明师战败于平壤。厥后朝鲜迄无宁岁。中国丧师数十万,糜饷数百万,未之能定也。迨万历二十六年,秀吉死,而日兵遁,朝鲜始平。清同治十二年(癸酉),日本与朝鲜相龃龉,日本遣使问中国,中国外交官答以朝鲜国政我国素不与闻。十三年,日本商民航海到台湾,遭生番戕害,日本不问中国,即以兵临台境。
唐高僧传
又称《续高僧传》。唐道宣著。简称《续僧传》。佛教高僧综合传记。三十卷(或作四十卷)。唐道宣撰。成书于唐贞观十九年(645年)。本书写成之后的二十年中,作者又陆续增补改订,最终成为现今流传的本子。因本书是继梁代慧皎《高僧传》所作的传记体佛教史,故名《续高僧传》。明、清藏本均为四十卷,《大唐内典录》、《开元释教录》作三十卷。全书分为十科:一、译经、二、义解、三、习禅、四、明律、五、护法、六、感通、七、遗身、八、读诵、九、兴福、十、杂科。每科后附以作者论述。其“自序”称:“始梁之初运,终唐贞观十有九年,一百四十四载”。自序又称正传三百三十一人(一作三百四十人),附见一百六十人。实际正传为四百八十五人,附见二百十九人。扬州刻经处有单刻本,名为《续高僧传二集》。
大法鼓经
《大法鼓经》(Mahā-bherī-hāraka-parivarta-sūtra)刘宋·元嘉年间,由印度僧求那跋陀罗(Gunabhadra,德贤)翻译的佛教经文,分为上下两卷。或有《佛说菩萨行方便境界神通变化经》三卷是其异译的说法,但今检校比对两者内容,几乎完全相异,倒不如说《大萨遮尼干子所说经》是其异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