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木诗八首
作者:白居易猜你喜欢的书
上尉的女儿
俄国作家普希金的中篇小说。它是作家创作晚期人道主义思想的结晶。作品以18世纪70年代的普加乔夫起义为背景。纨袴少年格里尼约夫按照贵族教养的程式,到白山要塞去接受行伍的考验。在暴风雪途中迷路,被一个中年汉子引到客栈。他在感激之余把自己的兔皮袄送给了衣衫单薄的汉子。要塞司令米龙诺夫上尉对格里尼约夫倍加照顾。上尉的女儿玛利亚也与他情投意合,招致青年军官什瓦卜林的忌妒,引起决斗。格里尼约夫被刺伤,这更加深了他与玛利亚的爱情。适逢普加乔夫起义军攻陷要塞,米龙诺夫被绞死,什瓦卜林投降。格里尼约夫在被套上绞索时意外获释。原来普加乔夫正是那个风雪夜为他引路的汉子。玛利亚落入什瓦卜林的手中,忍受着折磨。格里尼约夫求普加乔夫帮忙,后者慨然应允,斥责了什瓦卜林,成全了格里尼约夫和玛利亚。起义失败后,普加乔夫被枭首示众;临刑时,普加乔夫看见了格里尼约夫,还向他点头致意。格里尼约夫因“通匪之嫌”被拘捕审讯。玛利亚不得已设法面见女皇,诉清原委,求得恩准。格里尼约夫终于与玛利亚幸福结合。作者着力塑造了格里尼约夫的形象,着力挖掘一个贵族青年为人的价值所在。贵族式的家庭教育将他培养成一个纨袴少年;而标准的旧俄军营生活则可能使他变成一个花花公子。但最终他没有成为一个浪子,是周围善的力量发展了他善的本性。老仆萨维里奇管束尽责,中年汉子乐于助人,上尉一家热情朴实,这一切使他的性格变得坚定、勇敢、忠诚,获得了自身的价值。与此同时,作者也证明了“匪首”普加乔夫也具有作人的价值。他具有善的天性,仪表堂堂,与部下相处融洽。他真正把人看作人,即使是敌人的女儿,在她受虐时,他也慷慨相助。更可贵的是,他还具有英勇无畏的气慨,宁可做饱血而死的老鹰,也不当啖尸苟活的乌鸦。作品还描写了平民百姓用奉献面包和盐的隆重礼仪迎接普加乔夫的场面。普希金基于人道主义信念,真实地再现了普加乔夫的英雄形象。
天道与人文
竺可桢是20世纪中国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中国近代地理学和气象学的奠基人,一位卓越的大学教育家,许多文史工作者在选用素材时,都有“六经注我”或堆砌编排的特点,其最终分析可能失之偏颇。竺可桢选用材料十分讲究,对历史的分析基本上做到了唯材料是举。《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一文,对气候变迁的分期,既不是根据温度变迁的周期,也不是根据历史朝代的不同,更不是根据纪年方式的变更。而纯粹是“根据手边材料的性质”。把气候时期分为“考古时期”、“物候时期”、“方志时期”、“仪器观测时期”,这种分期方式与气候变迁本身并无关系,表面上看来极不合自然逻辑,但在实际操作中却是最方便实用且能最接近客观真实的一种方式,典型地体现了他所反复提倡的“求是”精神。
伤寒论十四讲
刘渡舟编著。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82年10月出版。全书共9.6万字。作者编著此书的目的在于使读者能从理论上获得启迪,并在临床上有所借鉴。全书分为十四讲,专题讲述了《伤寒论》里的十四个问题,这些问题既有其自身的系统性,而彼此之间也有内在联系,而不是孤立存在的。第一讲阐述了《伤寒论》的历史沿革和编著者对六经辨证的认识,以帮助读者正确理解《伤寒论》的内涵;第二讲论述了《伤寒论》条文排列的有机联系及其意义,剖析了《伤寒论》的辨证思想和方法;第三讲是讲六经为病提纲证的意义,其与八纲辨证的关系;第四讲介绍《伤寒论》的气化学说,以传统的医理分析六经、六气阴阳变化的规律。以上四讲为本书的总论,它起到指导阅读各论的作用。各论即第五讲至第十三讲。各论采用以方带证的归类方法,把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少阴病和厥阴病的主要方证进行了归纳阐述,这包括桂枝汤类方证、麻黄汤类方证、苓桂剂类方证、白虎汤类方证、承气汤类方证、柴胡汤类方证、理中汤类方证、四逆汤类方证以及寒热并用类方证。其中还补充了不少后世医家所论述的方证及临床验案,以满足读者临床所需。最后一讲是作者使用经方的心得体会,也是对上述各论简明扼要的总结。该书是作者数十年精研《伤寒论》的成绩及体会的总结,是作者治《伤寒论》的代表著作,文字精炼,内容丰富。其中对《伤寒论》原文排列组合意义的阐发精采纷呈,填补了《伤寒论》学在这一方面的不足。在第十四讲里关于使用经方的关键在于抓主证问题的论述极有见地,对临床工作大有指导意义。在各论对各类方证的论述中介绍了自己的临床经验和验方,如第七讲对于苓桂剂的论述、对于作者用苓桂剂治疗心脏病经验的介绍,第十讲对于柴胡剂的论述、对于作者用柴胡剂治疗肝病经验以及柴胡解毒汤、柴胡三石解毒汤、柴胡鳖甲汤、柴胡茵陈蒿汤等验方的介绍,皆有相当的实用价值。
太上大通经注
太上大通经注,元李道纯撰。收入《正统道藏》洞真部玉诀类。经文分三章,言天道、心性及悟道修心之旨。注者解释经题曰:「太上谓无上可上,大通谓无所不通,经渭登真之径路,众所通行之道也。」注文简明,阐发全真道明心见性之说。
涉异志
明代文言志怪小说集。闵文振著。一卷。今存版本有《纪录汇编》本、《古今名贤汇语》本、《续说郛》本、《五朝小说》本、《丛书集成初编》本。本书不脱宋、明以来志怪小说窠臼,在近四十则的短篇故事中,不时宣扬神不灭、魂永存、先知先觉、因果报应等等唯心主义的梦呓,使人厌烦。然而在故事的结构上,语言的运用上,作者却匠心独运,不同凡响,与弘正以后,大部份笔记小说作者信笔所之,草率成篇者很不相同。
中国的牛津运动
牛津运动(Oxford Movement)是一场发生于1833至1845年英国国教会中兴起的宗教复兴运动,由牛津大学的纽曼、弗洛德、凯布勒等人发起,故而得名。辜鸿铭在这里把以张之洞等为领导的“清流运动”称为“中国牛津运动”。这一运动反对现代自由主义,反对西方物质功利主义文明,主张更严格地按儒家的信条办事,辜鸿铭将之与19世纪中叶的英国牛津运动相比拟。也许只有辜鸿铭,才会在本世纪初,把清帝国的翰林院比作英团的牛津大学,把清代同光之际的“清流”活动,比作那以前三十年的“牛津运动”,而不顾二者之间有没有可比性。《中国的牛津运动的故事》,便是这样的一本书。辜鸿铭用英文撰写的这本书,按照他的序言所署的日期,初版刊行不不会早于1910年2月。我们仅找到1912年在上海刊行的第二版,封面社明文字依据向德国牧师提供的中文定本,并新增附录两篇。显然,这第二版,是辜鸿铭在辛亥革命后修改过的所谓定本,其中有些文字是他在民国成立那年添加的,与尉礼贤的德译本相一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