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制诗
作者:乾隆
《初集》四十八卷。《二集》一百卷。《三集》一百十二卷。《四集》一百十二卷。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1711—1799)撰。弘历所著之诗甚富,号称一生写有十万余首诗。其古今体诗以编年为次。已刻者凡四集。《初编》四十四卷,目录四卷,所收自乾隆元年(1736)至乾隆十二年(1747)有诗四千余首;《二集》九十四卷、目录六卷,所收自乾隆十三年(1748)至乾隆二十四年(1759)所作之诗,共八千余首。均为大学士蒋薄所校刊。《三集》一百卷,目录十二卷,所收自乾隆二十五年(1760)至乾隆三十六年(1771)所作之诗,共万余首。为大学士于敏中所校刊。《四集》一百卷,目录十二卷,所收自乾隆三十七年 (1772) 至乾隆四十八年(1783)诗作共九千七百余首。乃协办大学士尚书梁国治、侍郎董诰所校刊。总计收诗三万余首。乾隆具有较高的艺术修养,又雅爱巡游,故国内各地多有其题咏、对联和手迹。然其诗多为君臣唱和与题赠大臣之作,艺术价值不高。其五言古诗与七言歌行成就较高,颇有汉魏风致。亦有一些关心民生疾苦,抒发政治感受之作,写得清近、沉婉可人。
章节列表
升序↑- 御制初集诗小序
- 提要
- 奏折
- 初集目录一
- 初集目录二
- 初集目录三
- 初集目录四
- 初集卷一
- 初集卷二
- 初集卷三
- 初集卷四
- 初集卷五
- 初集卷六
- 初集卷七
- 初集卷八
- 初集卷九
- 初集卷十
- 初集卷十一
- 初集卷十二
- 初集卷十三
- 初集卷十四
- 初集卷十五
- 初集卷十六
- 初集卷十七
- 初集卷十八
- 初集卷十九
- 初集卷二十
- 初集卷二十一
- 初集卷二十二
- 初集卷二十三
- 初集卷二十四
- 初集卷二十五
- 初集卷二十六
- 初集卷二十七
- 初集卷二十八
- 初集卷二十九
- 初集卷三十
- 初集卷三十一
- 初集卷三十二
- 初集卷三十三
- 初集卷三十四
- 初集卷三十五
- 初集卷三十六
- 初集卷三十七
- 初集卷三十八
- 初集卷三十九
- 初集卷四十
- 初集卷四十一
- 初集卷四十二
- 初集卷四十三
- 初集卷四十四
- 初集跋 张廷玉等
- 跋 蒋溥
- 跋 沈德潜
- 二集奏折
- 二集目录一
- 二集目录二
- 二集目录三
- 二集目录四
- 二集目录五
- 二集目录六
- 二集目录七
- 二集目录八
- 二集目录九
- 二集目录十
- 二集卷一
- 二集卷二
- 二集卷三
- 二集卷四
- 二集卷五
- 二集卷六
- 二集卷七
- 二集卷八
- 二集卷九
- 二集卷十
- 二集卷十一
- 二集卷十二
- 二集卷十三
- 二集卷十四
- 二集卷十五
- 二集卷十六
- 二集卷十七
- 二集卷十八
- 二集卷十九
- 二集卷二十
- 二集卷二十一
- 二集卷二十二
- 二集卷二十三
- 二集卷二十四
- 二集卷二十五
- 二集卷二十六
- 二集卷二十七
- 二集卷二十八
- 二集卷二十九
- 二集卷三十
- 二集卷三十一
- 二集卷三十二
- 二集卷三十三
- 二集卷三十四
- 二集卷三十五
- 二集卷三十六
- 二集卷三十七
- 二集卷三十八
- 二集卷三十九
- 二集卷四十
- 二集卷四十一
- 二集卷四十二
- 二集卷四十三
- 二集卷四十四
- 二集卷四十五
- 二集卷四十六
- 二集卷四十七
- 二集卷四十八
- 二集卷四十九
- 二集卷五十
- 二集卷五十一
- 二集卷五十二
- 二集卷五十三
- 二集卷五十四
- 二集卷五十五
- 二集卷五十六
- 二集卷五十七
- 二集卷五十八
- 二集卷五十九
- 二集卷六十
- 二集卷六十一
- 二集卷六十二
- 二集卷六十三
- 二集卷六十四
- 二集卷六十五
- 二集卷六十六
- 二集卷六十七
- 二集卷六十八
- 二集卷六十九
- 二集卷七十
- 二集卷七十一
- 二集卷七十二
- 二集卷七十三
- 二集卷七十四
- 二集卷七十五
- 二集卷七十六
- 二集卷七十七
- 二集卷七十八
- 二集卷七十九
- 二集卷八十
- 二集卷八十一
- 二集卷八十二
- 二集卷八十三
- 二集卷八十四
- 二集卷八十五
- 二集卷八十六
- 二集卷八十七
- 二集卷八十八
- 二集卷八十九
- 二集卷九十
- 二集跋 蒋溥等
- 跋 沈徳潛
- 三集奏折
- 三集目录一
- 三集目录二
- 三集目录三
- 三集目录四
- 三集目录五
- 三集目录六
- 三集目录七
- 三集目录八
- 三集目录九
- 三集目录十
- 三集目录十一
- 三集目录十二
- 三集卷一
- 三集卷二
- 三集卷三
- 三集卷四
- 三集卷五
- 三集卷六
- 三集卷七
- 三集卷八
- 三集卷九
- 三集卷十
- 三集卷十一
- 三集卷十二
- 三集卷十三
- 三集卷十四
- 三集卷十五
- 三集卷十六
- 三集卷十七
- 三集卷十八
- 三集卷十九
- 三集卷二十
- 三集卷二十一
- 三集卷二十二
- 三集卷二十三
- 三集卷二十四
- 三集卷二十五
- 三集卷二十六
- 三集卷二十七
- 三集卷二十八
- 三集卷二十九
- 三集卷三十
- 三集卷三十一
- 三集卷三十二
- 三集卷三十三
- 三集卷三十四
- 三集卷三十五
- 三集卷三十六
- 三集卷三十七
- 三集卷三十八
- 三集卷三十九
- 三集卷四十
- 三集卷四十一
- 三集卷四十二
- 三集卷四十三
- 三集卷四十四
- 三集卷四十五
- 三集卷四十六
- 三集卷四十七
- 三集卷四十八
- 三集卷四十九
- 三集卷五十
- 三集卷五十一
- 三集卷五十二
- 三集卷五十三
- 三集卷五十四
- 三集卷五十五
- 三集卷五十六
- 三集卷五十七
- 三集卷五十八
- 三集卷五十九
- 三集卷六十
- 三集卷六十一
- 三集卷六十二
- 三集卷六十三
- 三集卷六十四
- 三集卷六十五
- 三集卷六十六
- 三集卷六十七
- 三集卷六十八
- 三集卷六十九
- 三集卷七十
- 三集卷七十一
- 三集卷七十二
- 三集卷七十三
- 三集卷七十四
- 三集卷七十五
- 三集卷七十六
- 三集卷七十七
- 三集卷七十八
- 三集卷七十九
- 三集卷八十
- 三集卷八十一
- 三集卷八十二
- 三集卷八十三
- 三集卷八十四
- 三集卷八十五
- 三集卷八十六
- 三集卷八十七
- 三集卷八十八
- 三集卷八十九
- 三集卷九十
- 三集卷九十一
- 三集卷九十二
- 三集卷九十三
- 三集卷九十四
- 三集卷九十五
- 三集卷九十六
- 三集卷九十七
- 三集卷九十八
- 三集卷九十九
- 三集卷一百
- 三集跋 刘统勳等
- 跋 钱陈羣
- 御制诗四集告成恭摺
- 三集跋
- 四集目录一
- 四集目录二
- 四集目录三
- 四集目录四
- 四集目录五
- 四集目录六
- 四集目录七
- 四集目录八
- 四集目录九
- 四集目录十
- 四集目录十一
- 四集目录十二
- 四集卷一
- 四集卷二
- 四集卷三
- 四集卷四
- 四集卷五
- 四集卷六
- 四集卷七
- 四集卷八
- 四集卷九
- 四集卷十
- 四集卷十一
- 四集卷十二
- 四集卷十三
- 四集卷十四
- 四集卷十五
- 四集卷十六
- 四集卷十七
- 四集卷十八
- 四集卷十九
- 四集卷二十
- 四集卷二十一
- 四集卷二十二
- 四集卷二十三
- 四集卷二十四
- 四集卷二十五
- 四集卷二十六
- 四集卷二十七
- 四集卷二十八
- 四集卷二十九
- 四集卷三十
- 四集卷三十一
- 四集卷三十二
- 四集卷三十三
- 四集卷三十四
- 四集卷三十五
- 四集卷三十六
- 四集卷三十七
- 四集卷三十八
- 四集卷三十九
- 四集卷四十
- 四集卷四十一
- 四集卷四十二
- 四集卷四十三
- 四集卷四十四
- 四集卷四十五
- 四集卷四十六
- 四集卷四十七
- 四集卷四十八
- 四集卷四十九
- 四集卷五十
- 四集卷五十一
- 四集卷五十二
- 四集卷五十三
- 四集卷五十四
- 四集卷五十五
- 四集卷五十六
- 四集卷五十七
- 四集卷五十八
- 四集卷五十九
- 四集卷六十
- 四集卷六十一
- 四集卷六十二
- 四集卷六十三
- 四集卷六十四
- 四集卷六十五
- 四集卷六十六
- 四集卷六十七
- 四集卷六十八
- 四集卷六十九
- 四集卷七十
- 四集卷七十一
- 四集卷七十二
- 四集卷七十三
- 四集卷七十四
- 四集卷七十五
- 四集卷七十六
- 四集卷七十七
- 四集卷七十八
- 四集卷七十九
- 四集卷八十
- 四集卷八十一
- 四集卷八十二
- 四集卷八十三
- 四集卷八十四
- 四集卷八十五
- 四集卷八十六
- 四集卷八十七
- 四集卷八十八
- 四集卷八十九
- 四集卷九十
- 四集卷九十一
- 四集卷九十二
- 四集卷九十三
- 四集卷九十四
- 四集卷九十五
- 四集卷九十六
- 四集卷九十七
- 四集卷九十八
- 四集卷九十九
- 四集卷一百
- 五集奏折
- 五集目录一
- 五集目录二
- 五集目录三
- 五集目录四
- 五集目录五
- 五集目录六
- 五集目录七
- 五集目录八
- 五集目录九
- 五集目录十
- 五集目录十一
- 五集目录十二
- 五集卷一
- 五集卷二
- 五集卷三
- 五集卷四
- 五集卷五
- 五集卷六
- 五集卷七
- 五集卷八
- 五集卷九
- 五集卷十
- 五集卷十一
- 五集卷十二
- 五集卷十三
- 五集卷十四
- 五集卷十五
- 五集卷十六
- 五集卷十七
- 五集卷十八
- 五集卷十九
- 五集卷二十
- 五集卷二十一
- 五集卷二十二
- 五集卷二十三
- 五集卷二十四
- 五集卷二十五
- 五集卷二十六
- 五集卷二十七
- 五集卷二十八
- 五集卷二十九
- 五集卷三十
- 五集卷三十一
- 五集卷三十二
- 五集卷三十三
- 五集卷三十四
- 五集卷三十五
- 五集卷三十六
- 五集卷三十七
- 五集卷三十八
- 五集卷三十九
- 五集卷四十
- 五集卷四十一
- 五集卷四十二
- 五集卷四十三
- 五集卷四十四
- 五集卷四十五
- 五集卷四十六
- 五集卷四十七
- 五集卷四十八
- 五集卷四十九
- 五集卷五十
- 五集卷五十一
- 五集卷五十二
- 五集卷五十三
- 五集卷五十四
- 五集卷五十五
- 五集卷五十六
- 五集卷五十七
- 五集卷五十八
- 五集卷五十九
- 五集卷六十
- 五集卷六十一
- 五集卷六十二
- 五集卷六十三
- 五集卷六十四
- 五集卷六十五
- 五集卷六十六
- 五集卷六十七
- 五集卷六十八
- 五集卷六十九
- 五集卷七十
- 五集卷七十一
- 五集卷七十二
- 五集卷七十三
- 五集卷七十四
- 五集卷七十五
- 五集卷七十六
- 五集卷七十七
- 五集卷七十八
- 五集卷七十九
- 五集卷八十
- 五集卷八十一
- 五集卷八十二
- 五集卷八十三
- 五集卷八十四
- 五集卷八十五
- 五集卷八十六
- 五集卷八十七
- 五集卷八十八
- 五集卷八十九
- 五集卷九十
- 五集卷九十一
- 五集卷九十二
- 五集卷九十三
- 五集卷九十四
- 五集卷九十五
- 五集卷九十六
- 五集卷九十七
- 五集卷九十八
- 五集卷九十九
- 五集卷一百
- 五集跋
- 余集目录一
- 余集目录二
- 余集目录三
- 余集卷一
- 余集卷二
- 余集卷三
- 余集卷四
- 余集卷五
- 余集卷六
- 余集卷七
- 余集卷八
- 余集卷九
- 余集卷十
- 余集卷十一
- 余集卷十二
- 余集卷十三
- 余集卷十四
- 余集卷十五
- 余集卷十六
- 余集卷十七
- 余集卷十八
- 余集卷十九
- 余集卷二十
猜你喜欢的书
权力与荣耀
小说以反教会时期的墨西哥为背景。年轻的警长是狂热的革命党和反教权主义者,受命追捕从事秘密宗教活动的天主教神父,决心根除宗教的影响。就在神父即将上船逃离危险前,一个小男孩将他叫去为一个临死的印第安妇女做祈祷。神父放弃了逃生机会,开始了逃避追捕的亡命之旅。神父是一个酒鬼,而且当年还因一时软弱与别人生下了一个私生女,但在神职责任心的召唤下,他决定冒险继续教会的工作。在母女俩所住的村子里,神父靠她们的帮助躲过警察的抓捕,但嗜酒的神父因为买私酒而把自己送进了监狱,被罚清扫牢房。警长出于对未暴露身份的神父的同情,将他放了。神父后来在另一省找到了安身之地,但他在逃亡途中结识的混血儿找到了他,说在他刚刚逃离的那个省边界上,有一个濒死的美国匪徒需要他去做祷告。神父明知这是混血儿为了700比索悬赏金而设下的圈套,却毅然前往,最终落入警长之手而被处死。就在那天晚上,另一位神父来到了刚刚执行过死刑的小镇,开始秘密的宗教活动。
稻品
明代黄省曾著。黄省曾(1490~1540),字勉之,号五岳山人,江苏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嘉靖举人。黄省曾博学多才,在文学、农学、史学和地学方面均有涉猎。其流传著作包罗甚广,其中农书有:《兽经》《种芋法》《稻品》《蚕经》《艺菊》《养鱼经》,后4部合为《农圃四书》。《稻品》1卷。虽篇幅短小,但却对太湖地区的水稻农家品种作了系统梳理。首先是对稻种的名实梳理,包括名称的历史变迁,以及随着时间与地域的不同而出现的别名、异名等。其次是对稻种农艺性状的描述与分析,包括品种的生长期(早、中、晚);植株形态特征如高、矮、有芒、无芒等;生理特性如耐水、耐寒、抗倒伏等;品质特点如适于酿酒、有香味、米粒色泽如何等;对品种的粳、籼、糯属性亦有说明。《稻品》共记载了35个品种,有1种是再生稻。《稻品》所记载的虽是明代当地种植的品种,但不尽是明代才有的品种,多数仍是历史传承下来的。据考证,《稻品》35个品种中有27个是宋代方志中已经有记述的品种,且有些至明代以后仍在流传,乃至19世纪末20世纪初,太湖周围7个县的方志中共有32个水稻品种同《稻品》收录的品种相同。《稻品》使后人可以了解水稻农家品种的历史沿袭和在空间分布上的连续性。《稻品》现存版本有明万历二十五年金陵荆山书林刻夷门广牍本,题名《理生玉镜稻品》。另有明万历刻百陵学山本、明末刻居家必备本和明末刻广百川学海本。
太上灵宝净明天尊说御殟经
太上灵宝净明天尊说御殟经,此篇盖为宋元净明道诸经之一,收入《正统道藏》太平部。经文宣称瘟疫疾病皆有鬼神主掌,以惩罚行恶之人,修道弟子及其眷属若不如法行善,亦罹其殃。故太上灵宝净明天尊降授避瘟神咒、御瘟神符、赤散雄丹。修道者依法诵咒佩符,服食神丹,可御瘟毒疾疫。
原毁
唐韩愈撰。“原”是古代一种专门用来推论事理的文章,源自韩愈的“五原”(《原道》《原性》《原毁》《原人》《原鬼》)。“原”有推原其本之意,“原毁”就是推论毁谤的根源。 韩愈所处的唐代中期,社会矛盾重重,朝官以及士大夫之间党同伐异,相互毁谤,已流为社会风气。作者怀才不遇,屡遭左迁,对士大夫中那些“责人也详”、“待己也廉”的颓风深恶痛绝,所以在此文中,比较了古之君子与今之君子待人待己的两种迥然不同的态度,分析了一般人好诽谤、贬低别人的原因,指出形成这种风气的社会心理就在于“忌”,同时对当时社会上人们互相攻击的现象也表示了愤慨,渲泄了内心的不平之气。全文自始至终围绕一个“毁”字展开议论,段与段环环相扣,逻辑性很强。通篇运用对比,语言多用排句和偶句,同时句型长短不一而又错综变化,具有散文特有的节奏感。
十善业道经讲话
-供中国佛教会、广播组,各特约电台广播之用。-各位听众!今天的佛教之声,由南亭法师宣讲十善业道经。这部经文很短,可是内容却包含了人类社会道德的基础,也是学佛成佛的第一课。下面是南亭法师的话,由本台代为播送,欢迎各位收听! 各位听众!今天开始宣讲十善业道经。这部经文很短,只有二千三四百个字。他的内容,是说明十种善法的利益。这十种善法,确实是人类社会的基本道德。就是修行成佛,也要以他为最初步的准则。
大生义经
一卷,赵宋施护译。阿难思念十二缘生之深义,以此问佛,佛为广说逆从老死,推至识支,即中阿含大因缘经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