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辞选

作者:陆侃如
楚辞选

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6出版。今人陆侃如、高亨、黄孝纾选注。此书是供“一般的阅读”的普及选注本。全书“选了较早的《九歌》十一篇,屈原的《离骚》一篇,《九章》九篇与《天问》的一部分,宋玉的《九辩》的一部分及《招魂》的全篇”(《前言》)。入选诸篇皆有较为通俗细密的注释,或解字词,或释诗意,“尽量采用各家的长处。有些争论没有结论的,暂时不去作烦琐的考据。为了阅读的便利,注解前后不避重复”(《前言》)。这些特点,便于初学。入选诸篇之前皆有题解,以介绍题意、写作背景以及分析该篇的思想深度和艺术成就。选注者将《九歌》视为“楚国民间祭歌”,认为“屈原可能加过工,但成就应主要归功于民间的无名诗人”(《前言》),可是从祭祀环境富丽堂皇,遣词造句的典雅华丽,感情变迁的迅捷与细腻看,只能是活跃于宫廷的文人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龙洲集

龙洲集

诗文别集。南宋刘过(1154—1206)撰。十二卷。过字改之,号龙洲道人,吉州太和(今江西秦和)人。终生未仕,漫游于江西、湖南、湖北、浙江、江苏、安徽一带,与陆游、辛弃疾等人有交谊,晚年寓居昆山而殁。原有集十四卷,附录二卷,今人杨明汇其诗、词、文,重为校订编次,为十二卷,卷一歌行体诗十首,卷二为七言古诗二十首,卷三为五言古诗二十一首,卷四至六为七言律诗百三十六首,卷七为五言律诗五十三首,卷八、九为七言绝句百十二首,卷十为五言绝句二十首,卷十一为词八十七首,卷十二为文十篇,另补遗收诗二首,凡诗三百七十四首,词八十七首,文十篇。其诗文多以主战、收失地、斥苟安为主题。世人极推崇《登多景楼》一诗,“壮观东南二百州,景于多处最多愁。江流千古英雄泪,山掩诸公富贵羞。北固怀人频对酒,中原在望莫登楼。西风战舰成何事,空送年年使泪流。”愤懑山河破碎,鞭挞求和派苟安,婉述恢复中原心曲,才气横溢,风格豪放,其词或感时论事,投赠送别,或抒写个人牢骚悱怨,把深切的山河破碎之恨和渴望统一的热情熔铸于雄健的形象之中,爽朗明快,具有鼓舞力量,词风属豪放一派。有一九七八年上海古籍出版社排印本,后有补遗,载诗二首,附录四,载陆游、陈亮等人赠答诗、行状、墓志、集序等。另有《四库全书》本,作十四卷,附录二卷;《函海》、《丛书集成初编》本,作十卷。

上清河图宝箓

上清河图宝箓

《上清河图宝箓》,早期上清派经典,约出于东晋南朝。《三洞奉道科戒仪范》着录「太玄河图九皇宝箓」,当即此书。原本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正一部。经文言存思北斗九星诸神之法。内载九皇真君、九皇夫人等北斗九星神之名讳、职司、神像、宫殿图,以及其部属诸灵官、飞骑、使者、仙童玉女之数,是为「河图宝箓」。据称修道者依法受持宝箓,书写佩带,存思诸神,即可消灾散祸,获福成真。本书内容,又见于《上清河图内玄经》第三篇《九皇宝箓》。

银汉双星

银汉双星

小说,张恨水著。主要讲述了单纯美丽的“无愁仙子”李月英在“浪子”杨倚云的追求下,喜欢上了杨倚云,但杨倚云后来另寻新欢,月英经过这一段感情离开电影界重新与父亲过平静生活的故事。

金元诗选

金元诗选

金元时期涌现了元好问等优秀诗人,尤其“有元一代,作者云兴”(《四库全书总目》),有所谓“元诗四大家”(虞集、杨载、范梈、揭傒斯),而且出现了许多擅长诗文的少数民族作家(贯云石、萨都剌、马祖常、丁鹤年等)。此一时期的诗歌对明代诗歌有很大的影响,在中国古代文学发展史上也是不可忽略的有机部分。本书遴选金诗近百首、元诗近三百首,加以详实的注释,作者有详细的小传,对读者学习和欣赏金元时期的诗歌创作有很大的裨益。

朝鲜王朝实录[定宗实录]

朝鲜王朝实录[定宗实录]

朝鲜李氏王朝的实录,又称《李朝实录》。记载李朝太祖始至哲宗止25代王472年间的历史,整个李氏王朝各代王中只缺少最后两代高宗、纯宗年间的部分。该书以编年史体例,分别各代王编修实录,汇集成书。此为朝鲜王朝实录[定宗实录]。李芳果(1357年—1419年),即朝鲜定宗(조선 정종),朝鲜王朝第二任君主(1398年—1400年在位),字光远,即位后改名李曔,是朝鲜太祖李成桂次子,李芳远同母兄,母为神懿王后韩氏。早年出仕高丽王朝,官至三司右使。朝鲜王朝开国后封为永安君,拜义兴亲军卫节制使、三军府中军节制使。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八月第一次王子之乱期间,世子李芳硕被李芳远杀害,事后改立李芳果为世子,同年九月,李成桂禅让于世子李芳果,翌年还都松京(今朝鲜开城)。建文二年(1400年)正月,李芳远发动第二次王子之乱,铲除兄长李芳干的势力,李芳果遂立李芳远为世子,不久禅位于他,成为上王(世宗即位后称“老上王”)。永乐十五年(1419年),李芳果病死于开城仁德宫。享年六十三岁,葬于厚陵。明朝赐谥“恭靖”,朝鲜上谥“温仁顺孝”,但未上庙号。直到康熙二十年(1681年),才由朝鲜肃宗追上庙号“定宗”,加谥“懿文庄武”,全称“恭靖懿文庄武温仁顺孝大王”。

菩提道次第略论

菩提道次第略论

藏传佛教论著。六卷。明宗喀巴撰。因本书是按照人天乘、声闻乘及菩萨乘的“三士道”的进修程序说明佛教要义,因此名为“菩提道次第”。宗喀巴曾于明建文四年(1402年)作《菩提道次第广论》二十四卷,明永乐十三年(1415年),为便于广泛传习,将《广论》删略节要而成此书,故名《略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