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的谣曲

作者:王亚平
生活的谣曲

现代新诗集。王亚平著。重庆未林出版社1943年6月初版。收新诗69首。前有作者的自序。这些诗写于1942年至1943年,是作者尝试写小诗的收获。一些少则3行、多则10来行的小诗,依据内容,分别辑入“耕耘诗草”、“窗边诗草”、“人的悲歌”、“匕首篇”、“忧郁七歌”、“收获诗辑”、“江边小歌”、“真理篇”、“雾城杂歌”、“战争颂曲”和“生活的谣曲”,另外5首诗较长,最多的达100行。抗战从艰苦阶段向反攻阶段过渡的岁月,诗人有忧愁和痛苦,也有信心和希望。他从平常的生活取材,发掘其中的思想意义,做到以小见大。“我底歌,象野花,/生长在广阔的田野。”(《野花》)“一枝枯树/挺立在我的窗外。”“我从那枯枝上/看出了/新生的绿色。”(《枯树》)将一定的思想寓于形象之中。

猜你喜欢的书

金瓶梅词话

金瓶梅词话

明代兰陵笑笑生撰,新安刘启先、刘应祖、洪国良、黄子立、黄汝耀刻。明崇祯间刊本。书一百回,附插图一百幅。图绘西门庆从发迹到衰亡的一生堕落腐化生活,反映欺压人民、凌辱女性等人间相。通过一百幅图画,使读者可以见到当时社会上形形色色的各阶层的代表人物,从人物的眉目表情中,可以体会出各阶层人物的思想。作者更以写实的创作精神把当时中等以上富豪人家的家庭状况和享用服饰等,一一的捉写在图版中,更表达了富有说服力的现实风格。每幅构图,毫不雷同,别出心裁,匠心独具,在明末插图中是最细腻繁伙而又工整和富于变化的一部。同时也是新安刻工名手合力下制作,刻技劲挺圆润兼而有之的杰出创作。

神拳

神拳

4幕6场话剧,又名《义和团》。写于1960年。初载1961年《剧本》2、3月号合刊。1963年中国戏剧出版社初版。收入1982年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老舍剧作全集》第3卷,现收入《老舍文集》第12卷。1962年,此剧由中国青年艺术剧院在北京首次演出。剧本叙述了清末洋教士和官僚、恶霸相互勾结,欺压百姓,在中国土地上为非作歹。被害得家破人亡的农民高永义毅然加入义和团,回乡设坛,扩大组织,烧教堂、除恶霸、打击洋人和贪官,后又来到北京,和各国帝国主义势力斗争。他们先受到清政府利用,后又被出卖。在八国联军入城之际,他们决心撤至城外,继续斗争。剧本歌颂了义和团舍生忘死的爱国反帝精神,也表现了他们盲目、迷信等局限,同时抨击了清政府的官僚们欺压百姓,而在洋人面前卑躬屈膝卖国求荣的奴才相。老舍父亲死于八国联军之役,自幼听母亲讲述过八国联军烧杀抢掠的罪行,又读到关于义和团的民间传说,认为“不管他们有多少缺点,他们的爱国、反帝的热情与胆量是极其可敬的”。因此写这个剧,是“吐了一口气,积压了几十年的那口气”(《〈神拳〉后记》)。

定性书

定性书

又称《答横渠先生定性书》、《答张横渠子厚先生书》,北宋程颢著。论述己性不分内外物我,主张通过定性的方法,达到廓然大公、顺应万事而不动情感的道德境界。张载提出“定性未能不动,犹累于外物”的问题,为此,程颢特作《答横渠张子厚先生书》,表明对这个问题的看法。他认为张载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因为:“所谓定者,动亦定,静亦定,无将迎,无内外。”张载“以外物为外,牵己而从之,是以己性为有内外也。”既然以“己性”为内,“以外物为外”,就不免要产生“己性”为外物引诱、“定性未能不动”的问题。程颢主张“性”无内外,宇宙之心同为一体,没有物我之分和主、客观之别。“夫天地之常,以其心普万物而无心;圣人之常,以其情顺万物而无情。故君子之学,莫若廓然大公,物来而顺应。”若能懂得不“以内外为二本”,就不会产生不能“定”的问题。世上一般人受外物之累而丧失“天理”的根本原因是“自私”和“用智”。“自私则不能以有为应迹。用智则不能以明觉为自然。”“自私”就会为追逐私利行为无所顾忌,和“廓然大公”相对立;“用智”就不能明白顺应自然的道理,和“物来顺应”相对立。程颢认为,“非外而是内,不若内外之两忘。”做到了“内外两忘”,应顺万事而不动感情,就能达到“定性”的道德精神境界,“两忘则澄然无事矣。无事则定,定则明,明则尚何应物之为累哉?”程颢的“定性”即“定心”。他作定性说的目的,是反对张载道德论中的唯物主义因素,为“灭私欲,存天理”提供理论依据。

佛学指南

佛学指南

太虚大师是近代佛教改革的倡导者,是近代佛教史上不能不提的人物。他在创办僧伽佛学院、培养新僧人材,组织居士正信会、团结各界信众,出版书报杂志、宣传佛教文化等方面,都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市面所见太虚大师的著作多偏重专门,读者对象为具有一定佛学根柢者。本书是太虚大师相对浅显的著作,对于全面了解他的基本佛学观点很有助益。

佛为心王菩萨说投陀经

佛为心王菩萨说投陀经

佛典注疏。惠辩注。一卷。敦煌遗书藏本。是《佛为心王菩萨说投陀经》(又名《心王菩萨说头陀经》)的注释书。正文大字写经文,小字双行夹注写疏释,疏通其“法体性空,空无所有”之理。未见载于中国历代大藏经。敦煌出土后,被收入日本《大正藏》第八十五卷。

金刚般若论会释

金刚般若论会释

一部分三。初敬所师。叙标作意。次科宗义。正释经文。后叹愚深法成隐灭。初中三颂分二。初二颂半归敬所师。后半颂叙标作意。初中复二。初二颂别显三宝。后半颂总礼所师。初中复二。初一颂半唯敬法。后半颂敬佛僧。法中分三。初半颂叹佛法神功。出生报化显法身故。次半颂叹法深妙。词理坚贞。群圣迷故。后半颂叹法玄约。文略义广。威势胜故。智者佛也。闻已为我说者。慈氏菩萨僧也。天亲论偈。弥勒菩萨为无著说。无著授与天亲。令造释故。天亲偈云。法门句义及次第。世间不解离明慧。大智通达教我等。即明弥勒亲教无著。无著转教天亲也。归敬福田理应周普。但说此三者。是经所依及能起故。能说所说。教依义依。各敬胜首。摄余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