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去来兮
作者:老舍
五幕话剧。老舍编剧。作家书屋1943年2月出版。写抗战时期商人乔绅一家的分化过程。乔绅在国难时期靠囤积居奇、投机倒把大发横财。他不顾民族国家利益,一心依靠金钱力量来控制家中的一切。大儿子乔德山牺牲于抗战前线,他竟斥之为“冤孽”。他的一家遭到时代风暴的冲击,大儿媳因报仇未成患了精神病,二儿乔仙山冲出了家门走上抗战之路,女儿被流氓玩弄,小老婆跟着流氓逃往香港,这一切使乔绅陷于彻底的孤立和失败,促使他开始有所悔悟。剧中还描写了爱国家爱艺术的老画家吕千秋的形象,与乔绅相对照,使作品的主题得到了深化。作品揭示了一切有违于抗战之行为必将遭到历史的惩罚和没落的命运,并鼓舞人们投身于抗战的洪流中去。此剧在题材和表现上均有新的开拓。是作者抗战剧作中较为成功之作。
猜你喜欢的书
谈修养
本书是朱光潜先生美学散文重要著作之一,共计22篇散文,并附有6封书信。阐发了人生修养途径,涉及“立志”“处群”“冷静”“学问”“交友”“价值意识”等话题。作者以其心理学的专长和思想文化的观察,把握个人心性与社群国族之间的互动,道破种种心性的困惑和社会蔽障,引导读者找到正确的人生方向。虽然“修养”二字,由来已久,出自孟子的“修身以养性”,但对于修养的追求从未停滞。古人说:“修犹切磋琢磨,养犹涵养熏陶”。“切、磋、琢、磨”都是加工产品的工艺,“修”就是“锻炼”,引申为研究学习问题,增长才干的过程;“涵养熏陶”是指受到一种思想、品行、习惯的长期濡染而趋同化,“养”就是“提高”。 谈修养是人们对修养涵义境界的理解释读。经受锻炼,得以提高,保持某一境界,就是修养。谈修养是人们对修养的释读,带有很大程度道德文化的传承性和充分的个人意志的成分,这种高尚的品质和正确的待人处世的态度,为求取学识品德之充实完美,修养的概念很宽泛,在任何领域任何角度都散发着独特的艺术魅力,让人们在追求高境界的人生品格中孜孜不倦的探究。
丛桂偶记
医话著作。2卷。日本原昌克(子柔)著。刊于日本宽政十二年(1800年)。此书系作者将其平日医学见闻汇编而成。原昌克之书斋名丛桂亭,故以“丛桂”为书名。此书论述伤寒、中风、梅毒、水肿、乳痈、怪产、痘疮、食菌中毒诸病证治。对古书中蛊病之症状、病因亦予考证。书中并论述曼陀罗花、黄龙汤、牛黄清心丸等药物与治方,指出所谓“广东人参”实即止血药三七。作者阐论毒药疗疾之理。介绍张仲景、扁鹊事迹,对张仲景氏出任长沙太守事提出质疑。现存初刻本、《皇汉医学丛书》本等。
新乐府
诗集,唐代诗人白居易作,收新乐府歌行体诗50首。诗中颇多反映社会矛盾之作,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其形式采用乐府歌行体,大多三言、七言错杂运用,故名之曰“新乐府”。诗人继承杜甫“即事名篇,无复依傍”,以自创新题反映重大事件、讽谕现实的传统,创作大量新题乐府,深刻反映当时复杂的社会矛盾,揭露统治者骄奢淫逸和对人民的残酷剥削压迫,体现了诗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现实主义创作精神。形式上多采用乐府歌行体,语言通俗明白,形象鲜明生动,感情激越愤慨,笔锋犀利非常,是我国杰出的叙事组诗。其中《上阳白发人》、《杜陵叟》、《卖炭翁》等诗都是代表作。1955年,郭沫若在《文艺报》第23期上发表《关于白乐天》一文。文中说到,日本朋友片山哲先生喜爱并想翻译白乐天的诗,几次来中国访问时都与郭谈及白乐天的诗。郭沫若回忆道: “他对我说,白乐天的《新乐府》是传达劳动人民疾苦的正义的呼声。其中有一部分,如《母别子》《时世妆》之类,所歌咏的内容差不多就是日本目前的现实。这样歌咏劳动人民疾苦的诗是不朽的。”
中国历史常识
吴晗于1963年至1965年间组织了一批专家学者,如知名历史学家汪篯、白寿彝、邓广铭、郑天挺、翁独健、胡厚宣、阴法鲁、何兹全、戴逸等,他们一起整理、编写了本书,大家编“小”书是保证本书高质量的重要前提。 作为一本历史普及读物,本书形式活泼,各个题目之间既独立又相互关联,内容简短精悍,给读者以必要的历史常识;取材广泛,介绍了各个历史时期的社会概况、著名人物及历史掌故,不同于教科书和辞书;有趣好读,内容中穿插故事情节,生动呈现有温度、有态度的中国历史。 全书上溯至周口店发现的“北京人”,下止于中华民国创立初期,时空跨越50万年,几乎囊括了中国历史上所有的重要事件和文史常识、典章制度,是学习中国历史和传统文化的经典读物。
宋名臣奏议
一百五十卷。赵汝愚编。赵汝愚(1140—1196),南宋饶州余干(今江西余干西北)人,字子直。宋宗室,乾道 (1165—1173年)进士,除秘书省正字,寻以集英殿修撰帅福建,绍熙 (1190—1194) 初召为吏部尚书,除知枢密院事。绍熙五年(1194),与韩侂胄共立宁宗,任右丞相,引用朱熹,彭龟年,图论黜侂胄未果,反被侂胄的宗室为相不利社稷为由,黜知福州,继责永州安置,途经衡州暴疾死,后追谥忠定。有《国朝诸臣奏议》、《赵忠定公奏议》、《诗文集》、《太祖实录举要》。《诸臣奏议》书前有淳熙十三年(1186)札子,称尝备数三馆,获观秘府四库所藏,及累朝史乘所载忠臣良七便宜章奏,收拾编缀,殆千余卷,文字纠繁,疲于检阅,后出知福州时,因政事之暇,因事为目,以类分次,而去其重复与不合者,获余数百卷,厘为百余门。始自建隆 (960—963),迄于靖康(1126—1127),推寻岁月,粗见本末。共分为君道、帝系、天道、百官、儒学、礼乐、赏刑、财赋、兵制、方域、边防、总议十二门,子目一百一十四,每篇之末,各附注其人所居之官,与奏进之年月,亦极详核。此书以事而分,可以参考古今,尽其事之沿革利弊。
陇蜀余闻
笔记。清王士祯(1634—1711)撰。一卷。士祯有《王氏渔洋诗抄》已著录。成书年代不详,近万字。内容专载耳闻目睹陇蜀间之遗闻轶事。如《献贼乱蜀》、《宁羌州嶓冢山大禹庙》、《倣山楼》、《吴山》、《西番彝人》等条,或载陇蜀历史事件,或考其地理记载疏漏处,或记其人文之盛,或志怪异琐闻,保存了陇蜀文化史、社会生活史的重要资料。惠栋《精华录训纂》曰:“陇蜀旧游之地,具详《驿程记》中此又记其所未备者也。”故是书与《驿程记》并读,可了解陇蜀全貌。版本颇多,有《丛书集成初编》本,《王渔洋遗书》本,《昭代丛书》本,《说库》本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