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词话

作者:沈雄
古今词话

清沈雄撰。凡八卷,包括《词话》上下两卷,《词品》上下两卷,《词辨》上下两卷,《词评》上下两卷。《四库全书》著录为六卷,并非完本。书前有曹溶《词话序》云:“岁在乙丑,余来金阊,偶僧沈子出示《词话》。”乙丑为康熙二十四年(1685),可知此书至迟于是年已完成。序后有“凡例”四则,首云:“词话者旧有《古今词话》一书,撰述名氏久矣失传,又散见一二则于诸刻,兹仍旧名”。按《古今词话》有南宋杨湜撰本。而《历代诗馀》所引《古今词话》内容有关南宋及元、明人事,可见此书当为杨湜《古今词话》后另一种《词话》。钱曾《也是园书目》卷七著录《古今词话》十卷,或即此本。沈雄此书为第三种同名词话,名同而实异,不可混淆。是编搜集资料繁杂,引用书籍不下百种,在清初词坛上亦有开拓视野的作用。然所引前人论著,既不以时代先后为序,又不按著作性质分类,既引用书名,又夹杂人名,体裁杂乱。《四库提要》称“是编所述,上起于唐,下迄于康熙中年。杂引旧文,参以近人之论,亦间附己说。分词评、词辨、词品三门,征引颇为寒俭,又多不著出典。所引近人之说,尤多标榜,不为定论”。至于作者《柳塘词话》一书,今虽不传,然本书仍辑存若干条,自唐宋至清初词人,皆有评述,足备一说,亦为后人所援引。是书由于辑录资料不注明出处,剪裁也欠审慎,因此书

沈雄其它书籍

猜你喜欢的书

苕溪集

苕溪集

宋代诗文别集。55卷。刘一止撰。《直斋书录解题》卷18著录其《非有斋类稿》50卷,《宋史》本传也说他“有《类稿》五十卷”,直至明代焦竑《国史经籍志》卷5犹载其《类稿》50卷。但传世的刘氏别集仅见《苕溪集》55卷本。《四库全书》据朱彝尊曝书亭抄本著录,其中诗文53卷,末附行状1卷、诰词1卷,共55卷。《四库全书》的《苕溪集》提要以为“或后人掇拾遗篇增附其后,因而更名欤?”其卷1为赋,卷2至卷8为诗,卷9至卷52为文,卷53为词。文中外制占17卷、碑铭占5卷。韩元吉撰其行状说他“为文章推本经术,出入韩、柳,不效世俗纤巧刻琢,虽演迤宏博而关键严备”。“其为制诰,明白有体,丽而不俳”。“其为诗,高处陵轹鲍、谢,下者犹足眇视温、李,寄意深远,自成一家。吕舍人本中。陈参政与义皆号能诗,得公诗惊曰:‘此诗不是人间来也!’石林叶公梦得与公平生交,其论当世人物,以公为第一流;至公诗,亦日:‘世间久无此作矣!’”本集传世版本,除有数种清抄本,尚有清宣统三年(1911)沈耀勋刻本。

本草易读

本草易读

本草著作。8卷。旧题清汪昂编撰,徐灵胎、叶天士藏本,吴谦审定。疑系托名著作。书前有序,不署姓氏年月,序中评述历代本草。卷1~2列症107部,分别注出应用药物。卷3~8载药462味,简述性味功治、产地形状等。今有1926年上海大成书局石印本。

朝鲜王朝实录[景宗实录]

朝鲜王朝实录[景宗实录]

朝鲜李氏王朝的实录,又称《李朝实录》。记载李朝太祖始至哲宗止25代王472年间的历史,整个李氏王朝各代王中只缺少最后两代高宗、纯宗年间的部分。该书以编年史体例,分别各代王编修实录,汇集成书。此为朝鲜王朝实录[景宗实录]。李昀(1688年—1724年),即朝鲜景宗(조선 경종),朝鲜王朝的第20任君主(1720年—1724年在位)。字辉瑞,是朝鲜肃宗李焞长子,生母为禧嫔张氏。李昀自幼生长于朋党之争的漩涡中,在其过程中遭遇生母被赐死的人伦惨变,因而遭到沉重打击,身体孱弱,行为怪异,即位后无法处理国政,膝下也没有一儿半女。老论派和少论派之间的矛盾在他统治期间加剧,少论以维护李昀的名义而掀起“辛壬狱事(辛壬士祸)”,对老论展开大清洗,从而取代老论掌权。但李昀在位仅四年即薨逝,由其弟李昑嗣位,少论专权的局面随之逐渐瓦解。李昀死后庙号景宗,谥号德文翼武纯仁宣孝大王(清朝赐谥“恪恭” ),葬于懿陵。

中观论疏

中观论疏

凡十卷(或作二十卷)。又作中论疏。唐代嘉祥大师吉藏着。收于大正藏第四十二册。本书系解释青目(梵Pin%gala ,三世纪顷)注释之中论(鸠摩罗什译),并继承僧朗、僧诠、法朗等三论宗之传统,发抒一己独特之见解而着成者。成书于隋大业四年(608)。书中首先说明僧睿(378~444?)之中论序,其次逐一详释二十七品。依作者观点而言,中道乃佛菩萨实践之道,其内容有世谛中道、真谛中道、非真非俗中道。此种三谛中道之说与历来之真俗二谛说可谓大异其趣,即谓世谛并非众生分别之境界,而系佛菩萨为济度众生之方便慧境;而真谛则为真实慧之境地,故说依二谛产生真实、方便二慧。此二慧有如佛菩萨之父母。本书引用多数经论,并言及当时之诸学说,例如根据涅槃经之思想以解释空之思想,此乃其他中论释书中所未见之特色。其注释书较著名者有日本三论宗大学者安澄(763~814)之中观论疏记一书。

成唯识论述记

成唯识论述记

凡十卷,或二十卷。唐代窥基(632~682)撰。又称成唯识论疏、唯识论述记、唯识述记、述记。收于大正藏第四十三册。系注解成唯识论一书之著作。撰者为我国法相宗初祖,于书中以佛教论理学(因明)破斥小乘、外道,并说明万法乃由人类存在之根本依处─阿赖耶识之所现,以此而组织佛教教学。本书问世以降,成为我国唯识学之根本圣典;在日本亦为法相宗与各宗之要典,极受推崇重视。本书内容分为五门,即:(一)教时机,分为说教时会与教所被机两种。(二)论宗体,以唯识为宗而谓其体有四重。(三)藏乘所摄,谓成唯识论为一乘之所摄,并为三藏中之菩萨藏所摄。(四)说教年主,以慧恺之俱舍论序论说世亲与十大论师之年代。(五)本文判释,即就本文述释其义。注释书有唐代道邑之成唯识论义蕴五卷、如理之成唯识论疏义演二十六卷、灵泰之成唯识论疏钞十八卷等。本书另有六十卷之单行本。盖自元代以来,本书即告失传,清末杨文会得之于日本,遂集缁素之力,锓板刊行。

七佛经

七佛经

全称《佛说七佛经》。佛教经典。北宋法天译。一卷。为七佛之传记,尤详载毗婆尸佛之事迹。经中着重宣说十不善业及其果报。有失译人名的异译本《七佛义母姓字经》。见载于中国历代大藏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