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选集
作者:李白章节列表
升序↑甲、編年詩
- 訪戴天山道士不遇
- 登錦城散花樓[1]
- 白頭吟[1]
- 登峨眉山[1]
- 峨眉山月歌[1]
- 巴女詞[1]
- 渡荆門送别[1]
- 秋下荆門[1]
- 望廬山瀑布二首[1]
- 望廬山五老峰[1]
- 望天門山[1]
- 金陵城西樓月下吟[1]
- 長干行[1]
- 楊叛兒[1]
- 金陵酒肆留别[1]
- 夜下征虜亭[1]
- 别儲邕之剡中[1]
- 越中覽古[1]
- 越女詞五首[1]
- 蘇臺覽古[1]
- 烏棲曲[1]
- 静夜思[1]
- 夜泊牛渚懷古
- 贈從兄襄陽少府皓[1]
- 黄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1]
- 江夏行[1]
- 安陸白兆山桃花巖寄劉侍御綰[1]
- 山中答俗人[1]
- 酬崔五郎中[1]
- 玉真公主别館苦雨贈衛尉張卿二首[1] (選一)
- 讀諸葛武侯傳書懷贈長安崔少府叔封昆季[1]
- 烏夜啼[1]
- 子夜吴歌[1]
- 古風[1](其二十四)
- 蜀道難[1]
- 送友人入蜀
- 行路難三首[1]
- 下終南山過斛斯山人宿置酒[1]
- 贈裴十四[1]
- 登太白峰[1]
- 登新平樓[1]
- 贈新平少年[1]
- 酬坊州王司馬與閻正字對雪見贈[1]
- 留别王司馬嵩[1]
- 以詩代書答元丹丘[1]
- 寄遠十二首(選十)[1]
- 白馬篇[1]
- 梁園吟[1]
- 題元丹丘潁陽山居[1] 并序
- 古風(其十六)
- 春夜洛城聞笛[1]
- 梁甫吟[1]
- 襄陽歌[1]
- 大堤曲[1]
- 江夏别宋之悌[1]
- 太原早秋[1]
- 將進酒[1]
- 贈孟浩然[1]
- 五月東魯行答汶上翁[1]
- 嘲魯儒[1]
- 魯東門泛舟二首[1]
- 魯東門觀刈蒲[1]
- 游太山六首[1](選三)
- 南陵别兒童入京[1]
- 駕去温泉宫後贈楊山人[1]
- 陽春歌[1]
- 宫中行樂詞八首[1](選四)
- 清平調詞三首[1]
- 金門答蘇秀才[1]
- 塞下曲六首[1]
- 塞上曲[1]
- 白雲歌送劉十六歸山[1]
- 灞陵行送别[1]
- 玉壺吟[1]
- 翰林讀書言懷呈集賢院内諸學士[1]
- 送裴十八圖南歸嵩山二首[1]
- 古風(其四十六)
- 送賀賓客歸越[1]
- 相逢行[1]
- 感寓二首[1](選一)
- 月下獨酌四首[1]
- 贈參寥子[1]
- 東武吟[1]
- 古風(其三十九)
- 古風(其十一)
- 古風(其十四)
- 山人勸酒[1]
- 單父東樓秋夜送族弟況之秦[1]
- 鳴皋歌送岑徵君[1]
- 憶襄陽舊游贈濟陰馬少府巨[1]
- 金鄉送韋八之西京[1]
- 上李邕[1]
- 東海有勇婦[1]
- 贈從弟冽[1]
- 尋魯城北范居士失道落蒼耳中見范置酒摘蒼耳作[1]
- 西岳雲臺歌送丹丘子[1]
- 魯郡東石門送杜二甫[1]
- 秋日魯郡堯祠亭上宴别杜補闕范侍御[1]
- 沙丘城下寄杜甫[1]
- 憶舊游寄譙郡元參軍[1]
- 魯郡堯祠送竇明府薄華還西京[1]
- 夢游天姥吟留别[1]
- 經下邳圯橋懷張子房[1]
- 丁都護歌[1]
- 對酒憶賀監二首 并序[1]
- 重憶一首[1]
- 酬崔侍御[1]
- 附:贈李十二 崔成甫
- 古風(其五十一)
- 登金陵鳳凰臺[1]
- 叙舊贈江陽宰陸調[1]
- 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遥有此寄[1]
- 寄東魯二稚子[1]
- 答王十二寒夜獨酌有懷[1]
- 古風(其十三)
- 古風(其三十四)
- 留别于十一兄逖裴十三游塞垣[1]
- 贈清漳明府姪聿[1]
- 北風行[1]
- 遠别離[1]
- 書情贈蔡舍人雄[1]
- 獨坐敬亭山[1]
- 秋登宣城謝朓北樓[1]
- 宣州謝朓樓餞别校書叔雲[1]
- 哭晁卿衡[1]
- 答杜秀才五松山見贈 五松山,南陵銅坑西五六里[1]。
- 書懷贈南陵常贊府[1]
- 清溪行[1]
- 宿清溪主人[1]
- 秋浦歌十七首[1]
- 贈汪倫[1]
- 北上行[1]
- 奔亡道中五首[1]
- 經亂後將避地剡中贈崔宣城[1]
- 贈溧陽宋少府陟[1]
- 猛虎行[1]
- 扶風豪士歌[1]
- 贈王判官時余歸隱居廬山屏風疊[1]
- 在水軍宴贈幕府諸侍御[1]
- 永王東巡歌十一首[1]
- 上留田[1]
- 萬憤詞投魏郎中[1]
- 上崔相百憂章[1]
- 贈何七判官昌浩[1]
- 贈張相鎬二首[1]
- 公無渡河[1]
- 流夜郎贈辛判官[1]
- 放後遇恩不霑[1]
- 南流夜郎寄内[1]
- 上三峽[1]
- 自巴東舟行經瞿唐峽登巫山最高峰晚還題壁[1]
- 早發白帝城[1]
- 荆門浮舟望蜀江[1]
- 贈從弟南平太守之遥二首[1](選一)
- 江夏贈韋南陵冰[1]
- 江上吟[1]
- 自漢陽病酒歸寄王明府[1]
- 峨眉山月歌送蜀僧晏入中京[1]
- 與史郎中欽聽黄鶴樓上吹笛[1]
- 與夏十二登岳陽樓[1]
- 巴陵贈賈舍人[1]
- 陪族叔刑部侍郎曄及中書賈舍人至游洞庭五首[1]
- 陪侍郎叔游洞庭醉後三首[1]
- 荆州賊亂臨洞庭言懷作[1]
- 九日登巴陵置酒望洞庭水軍
- 司馬將軍歌
- 門有車馬客行[1]
- 贈盧司户[1]
- 早春寄王漢陽[1]
- 鸚鵡洲[1]
- 廬山謡寄盧侍御虚舟[1]
- 下尋陽城汎彭蠡寄黄判官[1]
- 豫章行[1]
- 江西送友人之羅浮[1]
- 聞李太尉大舉秦兵百萬出征
- 臨路歌[1]
乙、不編年詩
- 古風(其一)
- 古風(其三)
- 古風(其九)
- 古風(其二十一)
- 古風(其二十六)
- 古風(其三十三)
- 古風(其三十五)
- 古風(其四十八)
- 古風(其四十九)
- 古風(其五十三)
- 古風(其五十四)
- 古風(其五十九)
- 戰城南[1]
- 長相思[1]
- 前有樽酒行二首[1]
- 夜坐吟[1]
- 日出入行[1]
- 胡無人[1]
- 俠客行[1]
- 關山月[1]
- 登高丘而望遠海[1]
- 荆州歌[1]
- 設辟邪伎鼓吹雉子班曲辭[1]
- 久别離[1]
- 結客少年場行[1]
- 古朗月行[1]
- 獨不見[1]
- 白紵辭三首[1]
- 妾薄命[1]
- 玉階怨[1]
- 鼓吹入朝曲[1]
- 秦女休行[1]
- 少年行二首[1]
- 渌水曲[1]
- 春思[1]
- 擣衣篇[1]
- 横江詞六首[1]
- 送友人
- 宿五松山下荀媪家[1]
- 山中與幽人對酌[1]
- 自遣
- 聽蜀僧濬彈琴[1]
- 勞勞亭[1]
- 宣城見杜鵑花[1]
- 長門怨二首[1]
- 怨情
- 學古思邊[1]
- 思邊[1]
- 折荷有贈[1]
- 哭宣城善釀紀叟[1]
猜你喜欢的书
春秋战国思想史话
嵇文甫著,中国青年出版社1958年出版。 春秋战国是我国思想史上一个光辉灿烂的时代。在这个时代里出现了很多杰出的思想家,产生了许多不同的学派,形成了蔚然大观的百家争鸣的局面。为什么那个时代的学术思想特别活跃、特别繁荣呢?难道那是偶然的?难道只是几个大人物随心所欲地创造出来的局面?这种神秘的、唯心主义的历史观,自然是极荒谬的,是不能解决任何问题的。作者从历史唯物主义的精神实质出发,实事求是地、很具体地把中国思想史上的真实情况叙述出来。 本书简要地介绍了这个时代思想学术的历史情况:有哪些重要的思想和主要的学派?这些学派的内容是怎样的?什么是它们产生的历史条件?它们各自代表哪个阶级的利益?它们后来又是怎样跟着社会的发展而转化和升沉的?本书共介绍了十二位大思想家,他们分别是孔子、墨子、老子、庄子、孟子、荀子、惠施、公孙龙、宋牼、许行、驺衍和韩非。 读了这本小册子,你一定会觉得春秋战国的确是一个“百家争鸣”的时代,也是中国思想史上一个最灿烂的时代,当时思想界五光十色,各放异彩。作者这本书是为青年朋友而写的。对青年朋友而言,读此书有三点作用:第一,可以使青年认识和热爱祖国丰富的遗产。第二,可以使青年受到一种生动的历史唯物主义的教育。第三,可以揭破反动学者的神秘说教,给青年们一种思想斗争的武器。 本书写得相当浅明,通俗易懂,不旁证博引,作烦锁的考证,不支离蔓衍,在枝叶上纠缠。适合广大青年朋友阅读。
重订产孕集
妇产科著作。清张曜孙撰。二卷。曜孙字仲远,阳湖 (今江苏武进) 人。幼承家学,喜读医书。以孝廉选授湖北武昌县,积官至候补道。慷慨善论兵,尤精于医。官知县时,尝坐堂为民诊疾,日昳无倦容。总结临证体会,于道光十年(1831) 撰成是书。书分内、外篇为上、下卷。内篇:辨孕、养孕、孕宜、孕忌、孕疾。外篇: 辨产、产戒、用药、应变、调摄、怀婴、拯危、去疾,凡十三篇。附以方药。论证简要,可资参考。本书经包兴言增入补遗一卷,名 《重订产孕集》。有 《中国医学大成》 本。
小清华园诗谈
清代诗论著作。2卷。王寿昌著。王氏有感于时人论诗之弊,故“取古人及唐人诗类而系之,以为初学楷式”。 上卷首设总论,概述诗之要领,有“四正”、“六要”、“四清”、“三真”等,共28条。其中多儒家诗教观点,如言“诗有五可五不可:可颂不可谀、可刺不可讪、可怒不可疾、可乐不可淫、可哀不可伤”。王氏由此崇尚复古,提出“诗以古为主”。总论以下,撷取宋以前诗之佳句佳篇分类排列,略加评论,以示初学者入门须正,揣摩古诗之意、味、神、法,作为楷模。全书类似古诗句选编,缺乏一定的理论系统;个别评论较为精辟。如论诗韵,说“宜以诗生韵,不宜以韵生诗。意到其间自然成韵者,上也”。《小清华园诗谈》经较勘,收入今人郭绍虞编选的《清诗话续编》。
古言
二卷。明郑晓(1499—1566)撰。郑晓字窒甫,浙江海盐县 (今地名同) 人。明嘉靖元年(1522)举乡试第一,第二年考中进士。初为职方主事,因而得以日披故牍,尽晓天下厄塞、士马虚实、强弱之数,遂撰《九边图志》。许瓒任吏部尚书后,召郑晓为吏部考功司郎中。因违抗严嵩旨意,被贬为和州(今安徽和县)同知。后又迁官太仆寺丞,南京太常寺卿,不久又官拜刑部右侍郎,旋即又改任兵部,兼副都御史总督漕运。又因平定东南沿海倭寇有功,召拜吏部左侍郎,迁南京吏部尚书。又因知兵事,改右都御史,协理戎政。不久又拜刑部尚书。郑晓学问渊博,平生著作很多。除前述 《九边图志》 外,还有 《禹贡图说》、《今言》、《古言》等。《古言》一书,是专门记载明以前掌故和评论古人的著作,书首有作者自序。此书因是作者随笔成文之作,因此书中议论时有偏颇,引据也不免疏舛,言辞亦皆高论而不近理,许多论述皆出自一己之好恶,后人参用此书,应不以其议论为限。书收入《郑端简公全集》中,《中国丛书综录》子部杂学类有著录。另有《古言类编》(亦称《郑端简公古言类编》或《学古琐言》)二卷,为郑晓之曾孙婿项皋谟编次,卷上为《易》、《书》、《诗》、《春秋》、《礼记》,卷下为《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史》、《诸子》、《杂言》。收入《百陵学山》、《盐邑志林》、《学海类编》等丛书之中,另有《影印元明善本丛书十种·盐邑志林》本。1936商务印书馆据《盐邑志林》本影印《丛书集成初编》单行本。
周官禄田考
三卷。清沈彤撰。沈彤字冠云,号果堂,江苏吴江人。师从何焯。乾隆初,试博学鸿词科不遇,被邀修纂《三礼》,《大清一统志》,书成仪叙九品官,不仕归故里。学问根底深厚,通贯群经,尤精《三礼》而《三礼》之中,又精考证《周官》典制,《仪礼》丧服。除着有《周官禄田考》外,还有《仪礼小疏》、《春秋左传小疏》、《尚书小疏》、《果堂集》、《周经》、《本论》、《气六考略》,并参编吴江和震泽二县县志。《周官禄田考》是沈彤考释周朝官职禄田制度的着作。自从欧阳修指出《周礼》“官多田少,禄且不给”,后来学者,多沿用此说,少有异疑。即有疑者,不过以“摄官”为词。只有沈彤详考周制,予以辨之。提出:“周官之命者必有禄,禄必称其爵而给予公田”。沈彤《周官禄田考》于周官职禄田考证,凡爵、田、禄之数,均以经文为主,不见经文的,则求于《注》,不见于《注》的,则据经起例,推阐旁通,补经文所无。每卷先列所求之数,“定公田之数以井数,定禄之数以其等,定爵之数以序官,定爵之等以命数,等禄之等以爵等亦以命数”。卷一《官爵数》,详考周官内外之设,每官官等级、人数,统计推算极为精密。卷二《公田数》,考周官王畿及周朝各内外侯国、邑所属之公田之亩数。卷三《禄田数》,考各内外官得禄田之亩数,均极为详核。并附以问答形式和考证解说。《周官禄田考》虽专门研究周代禄田制度,但在考据中也连类推阐相关的经义。虽未疏注全书,也备成一家之言。《四库全书总目》认为沈彤《周官禄田考》“精密淹通,于郑贾注疏以后,可为特出”,颇为中肯。有学者认为此节超出王鸣盛《周礼周赋》,有的认为亚于惠士奇而醇于万斯大。《周官禄田考》是研究周代官职禄田制较完备一部着作。版本有:1750年顾君声、波灵胎同校精刊本;1751年6月重校刊本,后附沈彤重校跋;阮刻经解本。
依楞严究竟事忏
依楞严究竟事忏,二卷,明禅修述并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