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义山诗集笺注

作者:朱鹤龄
李义山诗集笺注

又名《李义山诗集注》。诗文注。唐李商隐(约813—约858)撰,清朱鹤龄注。三卷。商隐有《李义山文集》已著录。鹤龄字长孺,江苏吴江人。此集成于清顺治十六年(1659)。录诗二百四十首。系注者据明末释石林(道源)注本,加以增补删改而成。鹤龄特重李诗内容,并揭示其诗多比兴寄托之特色。博考时事,解说翔实,一扫诸家穿凿附会之说,繁简颇为得当。此注本较佳。故后来注商隐集者如程梦星、姚培谦诸家大抵以此为蓝本。并附录诗谱。有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三多斋刻本, 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等。

猜你喜欢的书

献花岩志

献花岩志

距都城南三十里,有崇丘茂林,曰献花岩者,唐融法师观心处也。与祖堂、天阙绮错而居,登临之美,为一方最。嘉靖中,内翰石亭陈公,游而乐之,揽笔为志,流播于时。去之二十载,余读书其地,问之岩僧,已无知者。意尝念之。万历壬寅,闲步西园,沈君生予示公墨本,手迹若新。同游者相顾愕眙,得未曾有。于是欧阳惟玉请校刻之,而属余为序。

上清后圣道君列纪

上清后圣道君列纪

不著撰人。原题“方诸东官青童君传弟子王远游”。一卷。前部提及“后圣”李君、彭君及“道君”四人名。主要叙述后圣李君的事迹。李君名元一,讳玄水,字子光,一字山渊。相传为地皇后裔,玄帝时人,20岁弃家入道, 后紫微上真天帝玉清君迎登上清宫, 封为“上清金阙后圣帝君”,“下治十天,封掌兆民”。下设太师、大相等仙官三百六十人。后部载青童君论成仙者的骨相。认为“天录显于玄宫,则气候诊于躯形”。详述“上仙之相”、“次仙之相”等十余条。据刘师培《读道藏记》载:“此书之出, 实在唐代前。”收入《道藏》第198册。

玉簪记

玉簪记

传奇剧本。三十三出。明高濂撰。明万历年间初刻。该剧写道姑陈妙常与书生潘必正冲破封建礼教和道法清规的约束而相恋结合的故事。金兀术南侵,少女陈娇莲在逃难中与母失散,入金陵女贞观为道士,法名妙常。府尹张于湖赴任经过,曾向妙常挑逗,但为所拒。女贞观主潘法成之侄潘必正会试落第,亦来女贞观。陈、潘二人经过茶叙、琴挑、偷诗一番曲折后,终于私自结合。事为观主觉察,乃逼必正赴试。登程之日,妙常追至江边,雇船赶上,哭诉别情。后潘生登第得官,路出金陵,迎娶妙常归家团聚。

春秋繁露义证

春秋繁露义证

《春秋繁露》注释本。十七卷。清苏舆注。成书于清宣统二年(1910年)。苏舆,字厚康,又字厚庵。湖南平江人。清光绪进士。后改庶吉士,做过邮传部郎中。王先谦之门人,政治上反对戊戌变法。苏舆自少年起就喜读《春秋繁露》,最初读的是凌氏注本,但由于注释中索引内容之广而不得要领。后来阅过其他注释本以后,才逐渐得其要旨。继而作《春秋繁露义证》,以供后人之考用。

善乐长者经

善乐长者经

一卷,赵宋法贤译。佛为善乐长者说清净眼秘密大神咒,治其眼病。

法华经义记

法华经义记

凡八卷。梁·光宅寺法云(467~529)撰。又称法华义记、法华义疏、法华经疏、法华疏、妙法莲华经义记、妙法莲华经义疏、法华经义疏、法华光宅疏。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三册。本书为妙法莲华经之注释书,初释经题,次论经之宗旨,次揭举经文有序分、正宗分、流通分等三重三段之分科。其次解释序品以下至普贤劝发品等二十七品之文义,于各品下一一设科,以阐明经说之生起次第。特于方便品之权实二智义、譬喻品之索车义等详加解释。然并无有关提婆达多品及普门品重颂之解释,此因当时经本中尚无提婆达多品等。又化城喻品十六王子说偈亦行省略。本书系我国现存法华经之注释书中,仅次于竺道生所撰法华经疏之古本。日本圣德太子之法华经义疏,大多即根据此法华经义记而来。而智顗、吉藏等之法华疏亦多少受此书影响。如智顗法华玄义卷一下即谓古今诸释,世以光宅为长。盖法云精通法华,其说颇受当代重视,彼以一乘之因果、万善同归为法华经之特色。又有关本书之成立,或谓乃法云口述,而由其门人笔录所成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