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鹤龄

朱鹤龄
  • 姓名:朱鹤龄
  • 别名:字长儒,号愚庵
  • 性别:
  • 朝代:清代
  • 出生地:吴江(今属江苏)人
  • 出生日期:1606
  • 逝世日期:1683
  • 民族族群:

朱鹤龄(1606-1683)清学者,文学家。字长儒,号愚庵。吴江(今属江苏)人。生于明神宗万历三十四年,卒于清圣祖康熙二十二年,年七十八岁。明末诸生。入清后隐居不仕,专心著述,曾与顾炎武等参加明遗民所组织的惊隐诗社。擅长笺疏之学,所撰《杜工部集辑注》、《李义山诗集笺注》,一时流行甚广。后听从顾炎武劝说,改而致力经学,颇有造诣。朱鹤龄为人耿介,重操守,自谓平生“疾恶如仇,嗜古若渴,不妄受一文,不诳人一语”(《传家质言》)。当时人们把他与顾炎武、黄宗羲、李顒并称“海内四大布衣”。


鹤龄也工诗文。他做诗“不喜多作、妄作、代人作”(《传家质言》),因此数量不甚多,但是内容却相当丰富。其诗于明清之际战祸灾荒之烈、民生艰难之状、清政府赋税之重、文网之密,均有所反映,特别是五、七言古诗,更多感事伤时之作,如《感遇十三首》、《吴弘人示余汉槎秋笳集感而有作》、《湖翻行》、《刈稻行》等。诗格略近白居易,而其感怆低徊、沉郁顿挫之致,则又可见出杜甫和李商隐的影响。其文章醇厚雅正,颇有见解,如论经学“以不专一说而兴”,“以固一说而衰”(《寄徐太史健庵论经学书》),斥八股文为“魇梦呓语”,主张“当尽举而焚弃之”(《与友人书》),均显出作者卓识。


朱鹤龄著述,以经学为主,有《尚书埤传》、《禹贡长笺》、《诗经通义》、《读左日钞》、《周易广义略》、《春秋集说》等。其诗文结集为《愚庵小集》,共15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据康熙刻本影印。

猜你喜欢的书

续修台湾府志

续修台湾府志

地方志。主修余文仪,字宝岗,浙江诸暨人。1760年(清乾隆二十五年)任台湾府知府,1762年摄台湾海防同知,1764年升分巡台湾道。同年擢福建按察使。在台期间,曾以“范志”为基础,“集新旧志而增损之”,成书二十六卷。该志书是在六十七和范咸第三次重修《台湾府志》的基础上进一步续修而成。取材广泛,包括有关台湾的封域、规制、官职、赋役、典礼、学校、武备、人物、风俗、物产、杂记及艺文等等。内容丰富。

济生方

济生方

方剂学著作。又名《严氏济生方》。10卷。宋·严用和撰于1253年(宝祐元年)。内容包括中风、中寒、中暑等内、外、妇科疾病79篇。每篇先述病候,后记方剂,总收医方450余首。选方多经作者试用有效,因此切于实用。

刘铬传抚台前后档案

刘铬传抚台前后档案

本书不分卷,据台湾省立博物馆所藏清季光绪年间恒春、彰化两县部分档案整理刊行。此一档案,一般通称「刘铭传抚台档案」;但实际上全部档案有起自光绪二年并有至于二十一年台湾沦日前不久者,综计先后历时十有九年;虽其中以刘氏抚台期间(光绪十一年至十七年)文件为多,而外此者亦达四分之一左右。因此,改题今名。原藏档案分类整理编目,今改按各官署发文日序排比。全部共一百六十个文件,大体为台湾(南)府(或道)转行办理或知照各案。其内容以设防、抚番、建省、人事等案为多,清赋、理财、邮电、矿务、洋务等次之,樟脑、鸦片及风化等又次之。书末,又收入「皇朝道咸同光奏议」中刘氏有关台湾折片(与第二七种「刘壮肃公奏议」较,知专集己由编集者酌加润饰或删略,并非原本面目)与前未经见之沈葆桢折片八件作为「附录」。

黄莲东岩禅师语录

黄莲东岩禅师语录

一卷。清说,机琇记录,黎元宽序,文德翼序,内分黄莲语录,蕲州语录。

庄严王陀罗尼咒经

庄严王陀罗尼咒经

唐代义净(635~713)译。又作庄严经、庄严王经、庄严王陀罗尼经、杂密经、拥护饶益法。收于大正藏第二十一册。本经叙述佛在布怛洛迦山,向观自在菩萨、妙吉祥菩萨宣说‘一切如来所护观察众生示现佛刹庄严王陀罗尼’;次说诵持、书写本经之功德,并宣说神咒;其后说成就功德之修法,并谓如法修持者,命终必生极乐世界。此法系佛陀于初发心时,在‘花光显现如来’之处所闻得者,闻后即蒙花光显现如来授记未来作佛。

四十二章经

四十二章经

全一卷。后汉迦叶摩腾(梵Ka^s/yapama^tan%ga )、竺法兰(梵Dharmaraks!a )共译。为我国最早翻译之佛教经典。收于大正藏第十七册。全经共有四十二章,故称四十二章经。每章内容简短扼要,最长者仅百余字,最短者二十余字。经中简要说明早期佛教之基本教义,重点在说明沙门之证果、善恶诸业、心证、远离诸欲、人命无常等诸义,阐示出家学道之要义,其说理方式,平易简明,为佛教之入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