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鹤龄

- 姓名:朱鹤龄
- 别名:字长儒,号愚庵
- 性别:男
- 朝代:清代
- 出生地:吴江(今属江苏)人
- 出生日期:1606
- 逝世日期:1683
- 民族族群:
朱鹤龄(1606-1683)清学者,文学家。字长儒,号愚庵。吴江(今属江苏)人。生于明神宗万历三十四年,卒于清圣祖康熙二十二年,年七十八岁。明末诸生。入清后隐居不仕,专心著述,曾与顾炎武等参加明遗民所组织的惊隐诗社。擅长笺疏之学,所撰《杜工部集辑注》、《李义山诗集笺注》,一时流行甚广。后听从顾炎武劝说,改而致力经学,颇有造诣。朱鹤龄为人耿介,重操守,自谓平生“疾恶如仇,嗜古若渴,不妄受一文,不诳人一语”(《传家质言》)。当时人们把他与顾炎武、黄宗羲、李顒并称“海内四大布衣”。
鹤龄也工诗文。他做诗“不喜多作、妄作、代人作”(《传家质言》),因此数量不甚多,但是内容却相当丰富。其诗于明清之际战祸灾荒之烈、民生艰难之状、清政府赋税之重、文网之密,均有所反映,特别是五、七言古诗,更多感事伤时之作,如《感遇十三首》、《吴弘人示余汉槎秋笳集感而有作》、《湖翻行》、《刈稻行》等。诗格略近白居易,而其感怆低徊、沉郁顿挫之致,则又可见出杜甫和李商隐的影响。其文章醇厚雅正,颇有见解,如论经学“以不专一说而兴”,“以固一说而衰”(《寄徐太史健庵论经学书》),斥八股文为“魇梦呓语”,主张“当尽举而焚弃之”(《与友人书》),均显出作者卓识。
朱鹤龄著述,以经学为主,有《尚书埤传》、《禹贡长笺》、《诗经通义》、《读左日钞》、《周易广义略》、《春秋集说》等。其诗文结集为《愚庵小集》,共15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据康熙刻本影印。
猜你喜欢的书
全唐诗话
宋代诗论著作。6卷。旧署尤袤著。本书初传时未题著者姓名,明人因书前《自序》有“咸淳辛未重阳日遂初堂书”一语,而南宋尤袤又曾以“遂初”名堂,便附会为尤袤所撰。尤袤卒于绍熙五年(1194),至咸淳辛未(1271)已作古70余年了。对于这一舛误,清初时人已有考辩。尤侗《艮斋续说》卷8定本书的著者为尤袤之孙尤焴。《四库全书总目》卷197则断言:“考周密《齐东野语》载贾似道所著诸书,此居其一。盖似道假手廖莹中,而莹中又剽窃旧文,涂饰塞责。后人恶似道之奸,改题袤名以便行世,遂致伪书之中,又增一伪撰人耳。”全书共载录320余位唐代诗人的有关资料,全部抄袭自计有功的《唐诗纪事》,虽有删繁就简之劳,但草率疏漏颇多,特别是在诗人的取舍方面多有不当,象卢照邻、杨炯、宋之问、崔颢、王翰、高适、岑参、元结等重要诗人均未入选,甚至连代表唐诗发展顶峰的李白、杜甫也遭删弃,实少可取之处。为补《全唐诗话》之缺失,清人孙涛另撰有《全唐诗话续编》2卷。
辽史纪事本末
纪事本末体辽代史书。清李有棠撰。李氏因《辽史》过于简略,记事重复,疏漏舛误之处多见,又因自袁枢首创纪事本末体,“嗣后沿作者多,历史俱备,惟辽、金尚觉阙如”,乃作此书。编纂工作始于光绪十年(1884),在任山峡江训导时撰成全书。本书依据《旧五代史》、《新五代史》、《宋史》、《元史》、《契丹国志》、《大金国志》、《资治通鉴》、《读资治通鉴长编》、《三朝北盟会编》,并参考诸说部、传记、文集等著述,撷取编排为40事,每事1卷。书前有关于辽、金纪事本末的两个奏折及《帝子考》、《纪年表》两篇。本书体例分正文和考异两部分。正文“区别条流,各从其类,均以正史为主”。考异则兼采群书,用小注双行分裁的形式,把诸书异同“分裁每条之下……以便观览而资质证”。是书“末议不参,以归简洁”,其考异部分对记事异同。词之详略、年月舛误、史实错讹、山川形势都参酌前人研究成果,详细做了考订;并对它书的有关记载进行了辨证。这些考证,对研究辽史颇有裨益。不过考异征引有时过繁,有时把与史文关系不大,甚或全无关系的资料也全文收录,致有臃肿之感。另外截取史文间或失之粗疏,还缺乏有关典章制度的专题,也是此书一大缺欠。本书版本有光绪十九年的初刻本,光绪二十九年经作者修订后的重刻本。1983年中华书局出版的《辽史纪事本末》点校本,即以重刻本为工作本,参校《辽史》、《契丹国志》等书而成。
周礼述注
二十四卷。清李光坡(1651-1719)撰。李光坡字耜卿,号茂夫,福建安溪人。大学士李光地之弟。杭世骏《榕城诗话》称其家居不仕,潜心经学。学说皆宗宋儒,专治“三礼”。着有《三礼述注》、《白轩文编》等。《周礼述注》为《三礼述注》之一篇。此书取郑玄、贾公彦《周礼注疏》之文,删繁举要,以溯训诂之源,又旁采诸家,参以己见,阐发创意。不足在于,对郑玄注贾公彦疏名物度数之文多处削删。然鉴于熙宁之新法,常牵引末代弊政,支难诘驳,对郑、贾之《周礼义疏》多所攻击,议论盛而经义则随之淆乱。《周礼述注》虽不及汉学之博奥,亦不如宋学之蔓衍,然理明而词达,多标举制作之义,词旨简括,有利于初学者。有原刊本。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要释
这部般若心经,在我们中国佛经流通方面观之,可说是‘风行天下’的,并且持诵者亦多,其普及程度确乎在‘金刚’,‘弥陀’之上。虽然言简文略,只此二百余字,但是含义却极广博而精深。它在一代圣教中的地位,总算是一部很重要而负有声望的经典;六百卷般若经的当中,其最简括切要,提纲契领者,当推现在所讲的这部心经了。
却温黄神咒经
全一卷。译者不详,或谓系唐代不空所译。又作却(却)温神咒经、却温黄神咒经。却,退却避除之意;温,指瘟疫毒气。本经明示退却毒害、消殃之法。收于卍续藏第三册。乃佛陀游王舍城竹林精舍说法时,毗耶离国(梵Vais/a^li )疫气流行,会中听众染疫者甚多,阿难因此而问避除瘟疫毒气之法,佛陀遂为其开示。谓有七鬼神常吐毒气以害万姓,若人得毒,则头痛寒热,百节欲解,苦痛难言;如欲平安,当诵持此经咒,即(卍续三·三八八下):‘南无佛陀耶,南无达磨耶,南无僧伽耶,南无十方诸佛,南无诸菩萨摩诃萨,南无诸圣僧,南无咒师,(某甲)今我弟子所说神咒,即从其愿,如是神名,我今当说沙罗佉。三说沙罗佉已,便说咒曰:“梦多难鬼 阿佉尼鬼 尼佉尸鬼 阿佉那鬼 波罗尼鬼 阿毗罗鬼 波提梨鬼”(中略)疾去疾去,莫得久住。’谓能令一切病毒疫气尽灭。或书写七鬼神之名字,系五色缕线,一一结其名字,安于门户,则诸瘟鬼不敢进门,全家延年益寿,吉祥如意。
木槵子经
一卷,失译,附东晋录。波琉璃国王遣使,求佛法之要。佛使以木槵子百八称佛陀达磨僧伽之名,并分别功德之浅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