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定历代题画诗类

作者:陈邦彦
御定历代题画诗类

一百二十卷。清陈邦彦(生卒年不详)奉敕编纂。陈邦彦,字世南,号春晖。陈元龙从子,浙江海宁人,康熙时人,进士,官至礼部侍郎。工小楷,著有《乌衣香牒》、《春驹小谱》。此书又称《历代题画诗类》,这是一部比较全面而系统地反映我国古代题画诗的总结性著作,凡一百二十卷,共分天文地舆、鸟兽、草木、以至宫室、器皿与一切登临览胜如山水、名胜、古迹、故实、闲适、人事、杂题等三十类,得诗八千九百余首。凡历代绘画范围之诗所及尽录之。每一大类之下又有若干小类目,天文部以唐代李行敏《观庆云图》为首;杂题类包括“诗无专属,或义取赏鉴,或意在应酬”(《凡例》)之作。题画诗以唐宋时为最盛,大多借此以“发其旨趣”,因而古人所作诗画有“可以触类而知所务”(同上)的作用。这对我们研究古代诗歌及绘画艺术均有一定的价值。现存清康熙四十六年丁亥 (1707) 最早刻本。

章节列表

升序↑

陈邦彦其它书籍

猜你喜欢的书

亦玉堂稿

亦玉堂稿

文别集。明沈鲤著。十卷。沈尝任翰林院(玉堂)掌院学士,归里后以廊庙山林视为一致,故名。原集为王象乾校刻,计正集十卷,续集八卷。明末版片毁于兵燹,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由刘榛重辑遗文,合正续稿汇成十卷,内容仅余其半。有康熙刻本,《四库全书》即据以收。

太上大道玉清经

太上大道玉清经

太上大道玉清经,撰人不详。约出于南北朝。《上清三真旨要玉诀》、《无上秘要》等书已引述此经。今《正统道藏》本十卷,收入正一部。另有敦煌唐抄本残卷五件。此经乃元始天尊、太上大道君及玉清天诸仙真讲说,分为二十品。全书敷演道教义理及科戒道法。书中宣称「元气」为大道生化之本,服气为道法至极。认为「大道元乎虚朴,虚朴散为元气」;「大道无名,元气无形」。天地万象皆为元气所生,得元气则存,失之则亡。元气又分为清浊二气,「服清气者活人,御浊气者杀人」。故经文提出「服日晨气」之法。其法「朝餐紫华,夕味黄蘖」,服食日中清气,使流入「双阙」,令不驰散。据称此道法是「后圣之户牖,学真之枢机」, 亦为一切万有之生根。书中又详载科戒仪式,伏魔法印,宣扬因果报应思想。旨在劝人行善出恶,奉道守戒,济度群生。

荆轲

荆轲

高阳著,1966年2月15日《荆轲》开始于《联合报》连载,至9月28日结束。1968年8月由皇冠出版社出版单行本。《荆轲》以家喻户晓的“荆轲刺秦王”的故事为蓝本,在史实的基础上进行了生动的演绎,塑造了一个有智谋、有胆识、有情义的荆轲。几经周折,燕国太子丹终于摆脱了嬴政,平安回到燕国,结识了智勇双全、胆识过人的侠士荆轲,并与荆轲谋划了灭秦之计。荆轲感念太子丹的知遇之恩,毅然决定踏上刺杀秦王的不归路。而美丽娴雅、温柔深情的燕国公主,却撼动着荆轲那颗视死如归的心。和着高渐离的筑声,捧着樊於期的首级,带着徐夫人亲铸之剑,荆轲踏上了刺秦的不归路……

红楼梦补

红楼梦补

章回小说。清归锄子著。四十 八回。故事直接百二十回《红楼梦》九十七回黛 玉离魂,处处照应前事。叙黛玉魂归离恨天,警 幻仙子怜之,令黛玉返魂。黛玉还魂后,决心割 断情丝,返回扬州故里。宝玉不知,于中举之日 逃往大荒山。宝钗因宝玉出走抑郁成疾,吐血 而亡。后贾母得知宝玉下落,命王熙凤将其找 回,应殿试,中进士,授官翰林。皇帝念其为元 妃胞弟,钦赐与黛玉完婚。黛玉善理家政,贾府 家境渐裕,时晴雯病愈,宝钗亦借体还魂,琪官 又将袭人送回,数人得以团圆。宝玉、黛玉推己 及人,广为施舍,扶善济贫,贾府家业重振。书 中所叙,显然违背曹雪芹原意,唯人物描写、语 言风格尚有几分相似。有嘉庆二十四年 (1819)藤花榭刊本、光绪二年(1876)上海申报 馆聚珍本、光绪二十四年上海熔经阁石印本、 民国二十五年(1936)上海世界书局铅印本等。 近有1987年春风文艺出版社排印本。

焚剑记

焚剑记

短篇小说。苏曼殊著。载1915年8月《甲寅杂志》第一卷第八期。作于1915年。叙宣统末年志士独孤粲的爱情悲剧。广东没落富家子弟独孤粲,为人孤洁耿介,因得罪权势而潜逃深山村中,遇村姑刘阿兰,两相爱慕而成婚。三年后,兵乱荒村,独孤粲携阿兰与其妹阿蕙逃奔香港谋生。途中,他目睹暴兵残酷洗劫村落的惨象,救出濒死于枪火中的农民周阿大,又搭救因不堪后母虐待想投海的孤女媚娘。在流离失所中,阿兰两次被逼婚出走,终于暴卒异乡。阿蕙被迫嫁于先亡人,成了活寡。独孤粲在悲愤之下,仗剑远游,为友复仇,为民除害。最后,他焚烧宝剑,与周阿大浪迹四方,不知所终。作品反映了清末社会兵荒马乱、民不聊生的悲惨现实,表现了人民的善良、侠义的品质。小说把主人公的悲欢离合置于社会悲剧之中,主题深刻。惟情节枝蔓过多,结尾的安排使作品的基调更趋于感伤。

佛说阿弥陀经要释

佛说阿弥陀经要释

一卷,斌宗撰。今有本省尊宿斌宗法师,出生佛化家庭,幼年披剃,求法国内,留学海外,教契天台,行归净土,一生行化,几无暂息,掩关著述,不遗余力。其间所著弥陀要释文辞显畅,论理清彻,净土教义,阐发无遗,诚为今时难得佳作,惜未印行,致稽利世。自师去岁撒手西归,检点遗著,发现此释,为欲法宝不绝,慧命有继,发行流通,索序于余,聊作简介,尚希修净业者,各备一册,玩索有得,必如饥者得遇醍醐,莫不法喜充满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