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谢诗

作者:唐庚
三谢诗

《三谢诗》为北宋时期唐庚辑汇。全书收录南朝宋谢灵运、谢惠连和南朝齐谢朓的诗作六十四首。《三谢诗》为唐庚从《文选》中录出,唐氏所辑《三谢诗》原本早已不存,谯氏重刻本亦成孤本。谯刻本经明、清著名藏家邵弥、蒋杲、黄丕烈、汪士钟、杨绍和等收藏。后入 “满铁” 大连图书馆,现藏俄罗斯国立图书馆。

唐庚其它书籍

猜你喜欢的书

应斋杂著

应斋杂著

宋代诗文别集。6卷。赵善括著。全集以奏议书启为主。《四库全书总目》说:“宋人奏议,多浮文妨要,动至万言,往往晦蚀其本意。善括所上诸札,率简洁切当,得论事之要,如论纷更之弊,纠赏罚之失,皆深中时弊。”其词与辛弃疾唱和甚多,风格豪迈,和辛词十分相似,如〔水调歌头〕《渡江》写到镇江后,面对长江抒发怀古之情,上片从极目所见转而写个人身世之悲,下片则抒发爱国激情:“问兴亡,成底事,几春秋。六朝人物,五胡妖雾不胜愁。休学楚囚垂泪,须把祖鞭先著,一鼓版图收。惟有金焦石,不逐水漂流。”诗如《金陵有感》中有“谢安王导亦可罪,至今遂使南北分”之句,不满苟且偷安的情绪,溢于言表。此外,部分写景诗写得神态飞动,情趣盎然,可见其作品内容的丰富性。

百字碑注

百字碑注

纯阳吕祖,乃道门中第一慈悲圣贤也,自唐至今,千年有余,或隐或显,隐显不测,警愚化贤,诗词歌赋流传於世者,不可枚举;其专言修真次序、药物火候无一不备者莫若《敲爻歌》、《百字碑》,而其言简理明,易足开人茅塞者,又莫若《百字碑》;

在白森镇

在白森镇

现代中篇小说。周文著。上海良友图书公司1937年1月初版。小说以作者早年对川康边地社会生活的了解为基础,描写四川一个边荒县份的正县长和分县长之间勾心斗角的权力之争。贪赃枉法、老奸巨猾的刘县长一心要除掉坐镇白森镇的陈分县长。他恶毒地导演了一场土匪从白森镇出发进犯山村的事件,并利用军部派来的政治军事学校毕业生施服务员,将陈的劣迹和罪行报告给军队。由于陈与军部参谋长有亲戚关系,军部并未对其法办,只将其撤职。刘县长惧怕报复,故意让施服务员接任分县长。施上任后,陈果然使用种种阴谋手段,造成施“通匪”的既成事实,并煽动不明真相的群众进行武力声讨,直至把施赶出白森镇。茅盾说,这部中篇和作者的长篇《烟苗季》一道,使人们看到“在中国这个最大最富庶也最黑暗的边省里,封建军阀们——大的和小的,曾经怎样把广大的幅员割裂成碎片,而且在每一个最小的行政单位(例如白森镇)内也成为多派军阀暗斗的场所”(《〈烟苗季〉和〈在白森镇〉》)。作品以沉重峭拔的笔触对中国内地中世纪式的黑暗作了穷形极相的社会剖析,在质朴中透出冷隽的讽刺机锋。

辽金元宫词

辽金元宫词

从元代至明、清三朝就陆续有为数不少的文人写作咏辽金元三代的宫词。这些宫词记述了辽金元三代帝王及其宫妃们的生活,对当时的政治、历史和风俗也有生动的描述。又由于这三个朝代都建都于北京。所以当诗人们描写宫廷、苑囿的景色时,宫词又呈现出鲜明的北京地方特色。辽金元宫词作者主要有九个人,其中元六人、明一人、清二人 元六人为: 柯九思,写作元宫词二十五首,保存在 《草堂雅集》 卷 一; 萨都剌,元宫词八首,保存在 《雁门集》 卷四; 杨维桢,元宫词十二首,保存在 《铁崖先生诗集》戊集; 逎贤,元宫词八首,保存在 《金台集》 卷一; 周伯琦,元宫词五首,保存在《近光集》卷一; 张昱有《辇下曲》,咏元宫中事,保存于《四部丛刊续编》本。明朱有燉,有元宫词一百首,保存在《借月山房汇钞》 本中。清陆长春咏辽金元三代宫词,有 《吴兴嘉业堂丛书》 本: 史梦兰,写有 《全史宫词》,其中有咏辽金元三代宫词。柯九思等六人是以本朝人咏本朝的事,他们宫词大多为亲身见闻,掌握了第一手材料,故其在史学上的价值也更高。

寒山子诗集

寒山子诗集

一卷。附《丰干拾得诗》一卷。唐寒山子(生卒年不详)撰。寒山子又称“寒山”。贞观中天台广兴县僧。因居于寒岩,自号寒山子。平生与僧人丰干、拾得友善。此集收诗三百一十三首,前有闾丘胤序,附丰干诗二首,拾得诗五十六首。相传即允令寺僧道翘寻寒山平日所写之诗,于竹木石壁上,及人家厅壁得。所书诗句三百余首。又拾得土地堂壁上所书偈言,并纂集成卷。丰干则仅存房中壁上诗二首,允自为之序。宋时又名《三隐集》,淳熙十六年 (1189)沙门道南所作记中有记载。《唐书·艺文志》亦载“寒山诗入释家类,作七卷。”此集并为一卷,并以拾得、丰干诗别为一卷附于后。由明新安吴明春校刻。其诗内容广泛,既有劝人弃恶从善之诗,也有描写服食、求仙生活之作,亦有讥讽时世,同情民生的篇什。其诗语言通俗,如同口语,形式自由。大抵信手拈弄,全作禅门偈语,机趣横溢,亦足以资劝戒。在唐代诗僧独具一格。其诗亦被后人称为 “寒山体”。现存宋本有 《天禄琳琅书目》后编卷一所著录的原汲古阁藏本《寒山子诗集》一卷。《四部丛刊》即用建德周氏覆《天禄琳琅》宋本影印。王国维《两浙古刊本考》著录《三隐诗集》一卷,即淳熙十六年(1189)天台国清寺僧志南刊本。及1926年,董康在日本图书寮所见的东皋寺本(南宋宝祐三年(1255)行果就江东漕司本所重刻。元代有高丽覆宋本。明刊本有,天台僧永乐十四年(1416)重刻宋淳熙刊本,名为《天台三圣诗集》,正德十一年(1516)闽建阳书坊慎独斋刻本,万历七年(1579)王宗沐刊本。清代有金陵刻本、择是居仿宋刻本、广州刻本等。其中以《择是居丛书》本为最佳。

大乘起信论疏

大乘起信论疏

凡二卷。新罗元晓撰。又称海东疏。今收于大正藏第四十四册。解释真谛所译之大乘起信论,为起信论三疏之一。略立三门:(一)标宗体,谓大乘起信论乃大小乘一切众典之精髓。(二)释题名,援引虚空藏经、阿毗达磨杂集论等之文,而阐述‘大乘’之诸义。(三)依文显义,即逐文注解起信论,以彰显论中之深旨。本书论旨明晰,文义畅快,故多为法藏之义记、太贤之内义略探记、见登之同异略集、宗密之注疏等所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