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皇西巡南京歌

作者:李白
上皇西巡南京歌

组诗,十首。是唐代诗人李白的组诗作品。这组诗直截了当地表达了诗人对成都的赞美,全方位展示成都的历史文化遗存、名胜古迹,隐含了诗人对故乡的殷殷怀念和对唐玄宗的深刻讽刺。全诗气势恢宏,情感复杂,内容丰富。其微言讽喻,以小见大的方式,继承了乐府精神;而次第叙事,首尾完整的结构,则开启了七绝联章的纪事之法。

猜你喜欢的书

玉纪

玉纪

清陈性编撰。是一部论述我国古玉有关知识的专著,全书1卷。书中按出产、名目、色泽、辨伪、质地、制作、沁色、地土、盘功、养损璺、忌油污等条目,分别进行论述。该书所阐述的观点,对古玉研究影响很大。其中的一些术语,目前仍为许多鉴赏家所使用。

指禅医案

指禅医案

本书系根据贺季衡先生生前未能出版的《指禅室医案》原稿整理。贺老先生系孟河名医马培之先生之高足,又独创了丹阳贺派,辨证用药,独树一帜,闻名遐迩。适逢抗战爆发,书稿未能付印。经过辗转周折,封存了84年的书稿终于面世。全书选取了贺老先生毕生临床的精华病案,涵盖内外妇儿各科,特别宝贵的是病案中保持了连续完整的病情变化及用药转归,有极高的研究价值。

尚论篇

尚论篇

伤寒著作。八卷。又名《尚论张仲景伤寒论》。清·喻昌撰。初刻于1648年。本书主要参考《伤寒论条辨》。但编次有所不同,内容有所补正。 喻氏遵方有执之论,以冬伤于寒,春伤于湿,夏秋伤于暑为主病之大纲;四序之中,以冬月伤寒为大纲;伤寒六经之中,以太阳为大纲;太阳经中,又以风伤卫、寒伤营、风寒两伤营卫为大纲,细绎有关条文。其余《伤寒论》原文,则六经各自为篇。将合病、并病、坏病、疾病四类,附于三阳经末;将过经不解、差后劳复、阴阳易等附于三阴经末。全书提纲挈领,条理比较清楚。本书于1763年江西黎川陈氏重刊时并为四卷,而别刻喻昌《尚论后篇》四卷,论述温证、伤寒、真中风,小儿诸症以及太阳阳明方、阳明少阳方、三阴及各证方等,与《尚论篇》合为八卷。现存20多种清刻本等。

太上玄灵北斗本命长生妙经

太上玄灵北斗本命长生妙经

经名:太上玄灵北斗本命长生妙经。撰人不详,约出於北宋初。假托太上老君传授天师张道陵,劝人礼拜北斗七元君,延生保命。一卷。底本出处:《正统道藏》 洞神部本文类。太上老君向张道陵述北斗司生司杀,养物济人,有情之人皆出北斗政命,劝人流布本经。

李贺诗集

李贺诗集

唐代诗人诗歌辑选,李贺,字长吉,生于贞元七年,卒于元和十二年(即公元790-816年),河南福昌(今河南宜阳)人,家居昌谷,以乐府诗著称。本集以施铁民(DavidSteelman)先生输入的《全唐诗》为底本,以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李贺诗歌集注》中的王琦《李长吉歌诗汇解》为校本,共编入一百七十六题,二百四十三首。李贺存世之作,古本只四卷,二百一十九首。逸诗二十三首编为外卷,内多伪作,其中《白门内》与卷四《上之回》重文,删去。补遗二首见郭茂倩《乐府诗集》,似皆后人拟作。另有《锦绣万花谷》、《海录碎事》所引断句数则,尤不类,故弃而不录。

忠义集

忠义集

元代诗歌总集。7卷。元赵景良编。此书由刘壎《补史十忠诗》、刘麟瑞《昭忠逸咏》和部分南宋遗民诗歌合编而成。《补史十忠诗》(1卷),收诗歌10首,为纪念李芾、赵卯发、文天祥、陆秀夫、江万里、密祐、李庭芝、陈文龙、张世杰、张珏等10位忠节之士而作。其自序云:“采清议得忠义臣十人,史不书,各赋十韵,纂其实,曰补史诗。”《昭忠逸咏》(4卷),收七言律诗50首,歌咏南宋末守边抗敌的文臣武将以及同赴国难的部卒、家眷,每一诗后详述其抗敌死节的经过,目的在以诗存史,昭明英烈。附录2卷,收文天祥、唐泾、刘深等26人诗作71首。集中诗作,颂歌精忠报国的忠臣义士,痛斥投降卖国的懦夫,对同赴国难守将家眷倍加褒扬。语言激烈,慷慨悲凉。如“茫茫南国重回首,一片丹心照海红”(《丞相陆公秀夫》);“一门尽节均无愧,千载西山叠叠青”(《江东制置使谢公枋得》);“细君含笑从君后,忠节双双今古奇”(《池州通判赵公卯发》)。这些诗作,颇能激发读者的爱国激情。“后来多少偷生者,掩面西风不敢看”(王介夫《题刘如村昭忠逸咏》)。岳天祐为之《序》云:“如村之逸咏,实可备太史氏之采择,非特游公之赏识而已”。例如文天祥死节的叙述,谢枋得绝食的记载,陆秀夫投海的经过,都是不可多得的史料。因此,此书不仅有一定的文学价值而也有相当的史学价值。有明弘治中刊本、汲古阁合订唐宋元诗五集本、《艺圃搜奇》本、《四库全书》本、清道光刘氏刊本(10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