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五
大麦行
〔集、壁、梁、洋〕皆唐代州名。“集”,今四川南江县。“壁”,今四川通江县。“梁”,今陕西褒城。“洋”,今陕西洋县。
〔腰镰〕农人收割庄稼时把镰刀插在腰里。〔胡与羌〕指吐蕃等。
〔部领〕部曲统领,犹言部队。一本作“簿领”,指军中调度文书。〔岂无二句〕说虽有蜀兵三千,无奈寇来东抄西掠,调度辛苦,疲于奔走,不及策应。
大麦干枯小麦黄,妇女行泣夫走藏。东至集壁西梁洋 ,问谁腰镰胡与羌 。岂无蜀兵三千人,部领辛苦江山长 。安得如鸟有羽翅,托身白云还故乡。
上元(肃宗年号)、宝应(代宗年号)年间(七六一、七六二年),党项、奴剌、吐蕃等屡次侵扰陇蜀。麦子熟时,便来掠取。杜甫这首诗当为其事而作。
光禄坂行
〔长弓射〕指山贼乘险劫人。〔马惊二句〕不忧坠马而忧盗贼,极言当时行路的艰难。
〔开元〕唐玄宗年号(七一三—七四一)。开元时国内太平,道路安靖。杜甫在开元时曾漫游吴、越、齐、赵。
〔拥隔〕障碍隔绝。“拥”一本作“壅”,意同。
山行落日下绝壁,西望千山万山赤。树枝有鸟乱鸣时,暝色无人独归客。马惊不忧深谷坠,草动只怕长弓射 。安得更似开元中 ,道路即今多拥隔 。
七六二年七月,成都少尹兼御史徐知道叛乱,蜀中局面很混乱。杜甫带了家眷避乱到梓州(今四川三台县)。这首诗是他自述当日在路途上的经过。〔光禄坂〕在梓州铜山县,在今四川中江县南。
去秋行
〔涪(fú)江〕一名内江,源出四川松潘县东北雪栏山,至合川县与嘉陵江合。这里指段子璋变乱时的作战区域。
〔部曲〕军队。指讨段子璋的部队。
〔汉节〕“节”,是古时使臣拿作凭信之物。“汉节”,指遂州刺史。“汉节在”,伤悼遂州刺史李巨殉于段子璋之乱。
〔巴人〕三巴之人。巴郡、巴东、巴西称三巴,亦简称巴。其地相当于现在四川省的东部。
去秋涪江木落时 ,臂枪走马谁家儿?到今不知白骨处,部曲有去皆无归 。遂州城中汉节在 ,遂州城外巴人稀 。战场冤魂每夜哭,空令野营猛士悲。
七六一年四月,段子璋杀遂州(今四川遂宁县)刺史,陷绵州(今四川绵阳县),后来花敬定斩了子璋,才平定这次变乱。此诗是七六二年杜甫回忆那次变乱情形写下来的。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见前《恨别》注。〔蓟北〕泛指唐幽州、蓟州一带地,即今河北省北部,是安、史叛军的根据地。
〔愁何在〕犹言不再有愁。
〔漫卷〕胡乱地收卷。
〔巴峡〕在湖北巴东县西。〔巫峡〕三峡之一,在四川巫山县东。绝壁夹峙在长江两岸,遮蔽天日。
〔洛阳〕句下有原注云:“余田园在东京。”“东京”,就是洛阳。
剑外忽传收蓟北 ,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 ,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 ,便下襄阳向洛阳 。
七六三年(广德元年)正月,史朝义兵败缢死,他的部下田承嗣、李怀仙等投降,河南、河北相继收复。时杜甫寓居梓州,他听到了这个消息,在惊喜中写出这首诗。
桃竹杖引赠章留后
大约写在七六三年的冬天,杜甫在梓州准备离蜀东下的时候,章彝送给他桃竹杖两支,因写了这首诗,借桃竹杖暗寓对章彝的规讽。〔桃竹〕一名桃枝竹。叶如棕,茎如竹,密节而实中,可以为杖,今名棕竹。蜀中产此竹最多。〔引〕是歌曲的一种。
〔江妃、水仙〕都是古代传说的江水之神。
〔梓潼使君〕指章彝。
〔鼓枻(yì)〕打桨。〔白帝城〕在夔州(今四川奉节县)东白帝山上,下临长江。
〔重〕平声(chóng)。歌辞中用语。意有未尽,再有所申说。
〔尔〕指桃竹杖。
〔变化为龙〕用《神仙传》典故:费长房从壶公学道,将归,壶公赠以竹杖,告诉他说:骑着这茎竹杖,你就可以回家了。长房骑上竹杖,忽然如同睡眠一样,便到了家中。把竹杖丢在葛陂,化作一条青龙。这里说“慎勿变化”,别有深意。杜甫深恐章彝有拥兵叛乱的意图,特在这里警诫他。
〔君山〕在洞庭湖中。
江心蟠石生桃竹,苍波喷浸尺度足。斩根削皮如紫玉,江妃水仙惜不得 。梓潼使君开一束 ,满堂宾客皆叹息。怜我老病赠两茎,出入爪甲铿有声。老夫复欲东南征,乘涛鼓枻白帝城 。路幽必为鬼神夺,拔剑或与蛟龙争。重为告曰 :杖兮杖兮,尔之生也甚正直 ,慎勿见水踊跃学变化为龙 ,使我不得尔之扶持,灭迹于君山湖上之青峰 。噫!风尘 洞兮豺虎咬人[1],忽失双杖兮吾将曷从?
章彝待杜甫特厚,唯为人颇骄纵,所为多不法,杜甫屡有规讽。七六四年二月,严武再镇蜀,章彝罢东川留后,将入朝,严武因事杀之。
[1] 〔 洞〕广远无涯际貌。
释闷
〔十年〕自天宝十四载(七五五年)安禄山始乱到广德二年(七六四年),为时十年。
〔犬戎〕借喻吐蕃。〔咸京〕即咸阳。借喻长安。
〔襄野〕用《庄子·徐无鬼篇》典故:黄帝将往具茨之山见大隗问道,到了襄城之野,迷失了道路。
〔湖城〕即芜湖。这里用《世说新语》及《晋书》中的典故:晋王敦将叛乱,屯军芜湖,明帝尝改装,骑马策一金鞭,到芜湖察其虚实。〔失道二句〕暗指唐代宗这次陕州之行并不是访道,乃是避贼。
〔固合〕“合”亦“应”字意。
〔诛求〕征敛人力物力。〔辙〕车轮经过的痕迹。这里借指旧作风。
〔嬖孽(bì niè)〕指宦官程元振。程元振专权,祸国害民,太常博士柳伉上奏疏请斩元振,代宗只削掉他的官职,放归田里。
〔江边老翁〕指杜甫自己。〔错料事〕谓国事皆出杜甫意料之外。
四海十年不解兵 ,犬戎也复临咸京 。失道非关出襄野 ,扬鞭忽是过湖城 。豺狼塞路人断绝,烽火照夜尸纵横。天子亦应厌奔走,群公固合思升平 。但恐诛求不改辙 ,闻道嬖孽能全生 。江边老翁错料事 ,眼暗不见风尘清。
当作于七六四年(广德二年)春。
天边行
〔天边老人〕杜甫自指。
〔大江〕大概指嘉陵江。
〔陇右句〕“陇右”,即陇右道,唐代十道之一。在今甘肃陇山以西,新疆乌鲁木齐以东,及青海东北部之地。“河源”,在青海省境。七六三年七月,吐蕃攻陷河、陇。
〔胡骑句〕“胡骑羌兵”,指吐蕃的兵马。七六三年冬,松、维、保三州先后被吐蕃攻陷。
〔秃鹙〕水鸟。亦单称鹙。状如鹤而大,青苍色,张翼广五六尺。
〔骨肉〕这里指兄弟。
天边老人归未得 ,日暮东临大江哭 。陇右河源不种田 ,胡骑羌兵入巴蜀 。洪涛滔天风拔木,前飞秃鹙后鸿鹄 。九度附书向洛阳,十年骨肉无消息 。
这首诗大约作于七六四年,杜甫在阆州。
阆山歌
〔灵山〕相传从前蜀王鳖灵登此山,因名灵山。
〔玉台〕玉台山在阆州城北七里,山后有玉台观,唐滕王所造。
〔根〕山根。〔气〕气象。〔那知二句〕意思说阆山石根下盘,深入地底,有鬼神呵护;峰岩上耸,高出天际,俨然与嵩华为敌。
〔格斗〕互相斗击。指战斗未已。〔且未归〕尚不能归。
阆州城东灵山白 ,阆州城北玉台碧 。松浮欲尽不尽云,江动将崩未崩石。那知根无鬼神会,已觉气与嵩华敌 。中原格斗且未归 ,应结茅斋看青壁。
七六四年春,杜甫携带家人从梓州至阆州,准备沿阆水(嘉陵江)入长江出峡。因写成《阆山歌》与《阆水歌》。
阆水歌
〔石黛〕就是石墨。矿物名。青黑色,古时妇女用以画眉。〔相因依〕相并相依。
〔水鸡〕水鸟名。状如雄鸡而短尾,宿水田中,蜀人呼为水鸡翁。一本作“水鸟”。
〔胜事〕美景。〔肠断〕牵人肚肠。犹言“恼杀人”的意思。
〔阆州城南〕阆州城东、西、南三面皆临嘉陵江,城南风景更佳,有锦屏山极秀丽。
嘉陵江色何所似?石黛碧玉相因依 。正怜日破浪花出,更复春从沙际归。巴童荡桨欹侧过,水鸡衔鱼来去飞 。阆中胜事可肠断 ,阆州城南天下稀 。
阆水,即嘉陵江。
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严郑公五首(选一首)
〔从〕任凭。〔江槛〕即杜甫手自经营的水槛。〔也从句〕也任凭江槛被损坏于风湍。
〔生理〕生计。〔黄阁老〕指严武。唐时两省(官署)的官员以阁老相称呼。严武曾为给事中,属黄门省,所以杜甫称他为黄阁老。
〔付〕付托,倚仗。〔紫金丹〕指道家的丹药。据说服这种丹药可以延年。
常苦沙崩损药栏,也从江槛落风湍 。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生理只凭黄阁老 ,衰颜欲付紫金丹 。三年奔走空皮骨,信有人间行路难。
七六四年春,杜甫正要起身离蜀东下时,听到严武又被任为成都尹兼剑南节度使的消息,于是他就变更计划,由阆州重回成都。他在这次旅途中作了五首诗寄给严武。这里只选第四首一首。〔郑公〕七六三年严武封郑国公,为黄门侍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