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海居士集

作者:吴可
藏海居士集

宋诗别集。2卷。吴可撰。作者生平事迹无可考,“藏海居士”当为其别号,其《藏海居士集》未见著录,仅有诗作、诗话等散见于《永乐大典》,谓出自此集。清代修《四库全书》,自《永乐大典》中辑其诗编为2卷。上卷录入五言古诗15首、七言古诗7首;下卷录入五言律诗6首、五言排律1首、七言律诗13首、五言绝句2首、七言绝句15首。凡古今体诗59首。此集中与作者酬答者有王安中、赵令畤、米友仁等南北宋间的文士,故《四库全书总目》以为“元祐诸贤风流未沫,故所存篇什无多,而大致清警,与谢逸、谢薖兄弟气格相近”。由于其集久佚,故后世论宋诗者从未涉及吴可其人。

吴可其它书籍

猜你喜欢的书

怀疑与学问

怀疑与学问

本书是著名学者、史学家顾颉刚的散杂文作品集,其中既有教导青少年立志、读书、为学等做人做事的散杂文,又收录其研究民俗文化、神话传说、历史事迹等方面的随笔。其中,《怀疑与学问》入选教育部新编初中语文教材。它集思想性、学术性与趣味性于一体,是一本适合中小学生阅读的、具有一定学术色彩的普适性读物。

水云村稿

水云村稿

元文别集。15卷。刘壎撰。《四库全书》曾据江西巡抚采进本编入别集类。刘壎文集另有《水云村泯稿》,但现在已无全本传世。《水云村稿》原目为20卷,但今存本仅15卷,佚去5卷。本集是刘壎裔孙刘凝收拾遗佚,重新编次而成。卷首无序言。卷1为赋,卷2为碑,卷3为记,卷4为传,卷5为序,卷6为赞,卷7为题跋,卷8为墓表志铭,卷9—10为启,卷11为书翰,卷12为祭文,卷13为杂著,卷14为公牍,卷15为表笺,卷16—20有录无文,所收都是青词、祝文。《四库全书总目》指出,所缺5卷“无关体要之作,其存佚无足为轻重,则虽阙犹不阙矣”。但某些在《隐居通议》中引称的得意之作也未收在《水云村稿》15卷里,可见刘壎的文章散佚者不在少数。《水云村泯稿》有元抄残本,存卷15、20—25、35—37等10卷,内容要比《水云村稿》丰富得多。但《水云村泯稿》另有1种不分卷的抄本,其中多有采自《隐居通议》中的文章,编辑比较草率。刘壎另有诗集《水云村吟稿》12卷。

古今韵会举要

古今韵会举要

韵书。三十卷。元熊忠编撰。书成于元大德元年(1297年)。(撰者生平不详)元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黄公绍编撰成一部《古今韵会》,简称《韵会》。此书资料丰富,“上本《说文》,中参籀古,下极隶俗,以至律书方技,乐府方言,经史子集,靡不研究。”同乡熊忠嫌它注释太繁,恐“四方学士不能遍览”,就对该书删繁、举要、补漏、订缺,编成《古今韵会举要》。本书分韵采用了刘渊《壬子新刊礼部韵略》一百零七韵,每韵中以三十六字母排列字头。根据实际语音,所收字都按 “雅音”重新分韵定名,为把 “东”、“冬”、“锺”重新分为 “公”、“弓”、“雄”三类。入声韵韵尾的界限被打破,三种塞音韵尾常归在同一“字母韵”。

文氏五家集

文氏五家集

十四卷。明文洪编。文洪字功大,号希素,长洲 (今苏州)人。明成化元年(1465)举人。官涞水教谕。此书为明长洲文氏三世五人之诗:文洪著《括囊稿稿》诗一卷,文一卷,其孙文征明著《甫田集》诗四卷:文征明长子彭,字寿承,官南京国子监博士,著《博士》诗二卷;次子嘉,字修承,官和州学正,著《和州》诗一卷:彭之子肇祉,字基圣,官上林苑录事,亦著诗五卷。其中唯文征明名最盛,其家学渊源则始自洪。如《静志居诗话》所称:“野猿窥落果,林蝶恋残花,自得翻书趣,浑忘对客言。”诸句饶有恬淡之致。文征明诗格不高,而意境自能拔俗。至彭、嘉、肇祉,亦能耳熏目染,力承先绪,所谓谢家子弟,虽复不端正者,亦奕奕有一种风气也。文征明《甫田集》已著录,然卷帙相连,无容割裂,且除此一集,与五家之目亦不合,尤无容改其旧名以五为四,故仍并录之,而附著其互见之故。有《四库全书》本。

法华经秘释

法华经秘释

法华经秘释,1卷,日本觉鍐撰。编号二一九一。

法事赞

法事赞

凡二卷。唐代善导撰。又作净土法事赞。收于大正藏第四十七册。记述阿弥陀经读诵之法式、系经文参杂赞文之忏悔供养形式。多为净土宗法事时所用。上卷揭举奉请偈、启白、召请、三礼、表白、赞文等,其次明示行道赞梵偈、赞文、七周行道、披心忏悔,乃至发愿等行事之次第;下卷分阿弥陀经全文为十七段,各段均有赞文,并记述十恶忏悔、后赞、七周行道、叹佛咒愿、七敬礼及随意等轨式。本书系依准于般舟三昧之法而明示转经行道之仪则,书中援引贤愚经、旧华严经、观佛三昧经、地狱经等所叙述之地狱相,以激发行者厌秽之情;又以对阿弥陀经之转读赞扬来发启行者欣净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