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粟词话
作者:彭孙遹
词论,一卷,清彭孙遹撰。彭氏论词崇尚自然:“词以自然为宗,但自然不从追琢中来,便率易无味。如所云:‘绚烂之极,乃造平淡’耳。若使语意淡远者,稍加刻画,镂金错绣者,渐近天然,则骎骎乎绝唱矣。”自然不等于粗率,它正是人工雕琢达到极致的结果。因此,作者认为咏物词最难写,它要“字字刻画”,又须“字字天然”,这样方为“上乘”。至于一些看似小巧的拆字、合字的写法,彭氏极为反对。他说:“山谷‘女边著子,门里安心’鄙俚不堪入诵。”对于李清照的作品,他说李词“皆用浅俗之语,发清新之思,词意并工,闺情绝调”。李词的特点就是平淡浅易,但又极精练,正体现了“绚烂之极,乃造平淡”的审美理想。彭氏还认为:“词以艳丽为本色,要是体制使然。”但他对苍凉悲壮、慷慨生哀的范仲淹《渔家傲》也持肯定态度。并认为“稼轩之词,胸有万卷,笔无点尘,激昂措宕,不可一世。今人未有稼轩一字,辄纷纷有异同之论,宋玉罪人,可胜三叹”。书中亦论及清词,认为云间词派(以陈子龙、李雯、宋徵舆为代表,是清初第一个词派)“能作景语,不能情语”。同时还对清初几位慢词代表作家———龚鼎孳、吴伟业、曹溶的作品作了评价。此书共十八则,文字很少,但许多条言简意赅,亦较中肯。有中华书局1986年排印《词话丛编》本。
彭孙遹其它书籍
猜你喜欢的书
长征
《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这本关于长征的书自一九八五年十月在美国出版以来,在很短的时间里就拥有为数众多的读者,该书还在欧洲和亚洲的主要国家以及许多小国翻印出版。那些从未阅读过红军壮丽史诗的人们,现在可以从某种意义上开始了解那些为了中国革命事业而不惜牺牲的男男女女的品质。他们将从这里开始知道人类有文字记载以来令人振奋的大无畏事迹。他们仅仅从统计数值中就开始明白红军所作出的牺牲有多么重大---一九三四年十月,八万六千名男女从江西出发,到一九三五年十月,毛泽东率领的这支方面军抵达陕北时只剩下大约六千人。
说郛
丛书。元末明初陶宗仪辑。一百卷。宗仪有《南村诗集》已著录。书仿曾慥《类说》之例,曾所编者则略去之。采辑自汉、魏至宋、元各种笔记小说,也有经、史、诸子及诗话、文论等,凡一千二百九十二种, 自三十二卷刘鯨《传载》以下,有录无书者七十六种。书名出自《扬子法言·问神》:“大哉天地之为万物郭,五经之为众说郛”句。每书大多为节刊,较少有全,其中少数作品,世无传本;亦有原本久亡,而从类书之中钞合其文,以备一种者。古书之不传于今者,断简残编,往往而在;佚文琐事,时有征焉,于考证颇有价值。然体例较芜杂,往往一书多出,或别立名目。盖屡经窜乱,早非宗仪原本。后三十卷明时即已散佚,明人郁文博补为一百卷。原本已佚,民国张宗祥据六种明钞本校改删补,希复宗仪原书面貌,成百卷本,有涵芬楼排印本,商务印书馆排印本。清顺治三年(1646)陶珽重校整理的《宛委山堂刊本》,为现在通行的百二十卷本,舛误颇多。上海古籍出版社于一九八八年将涵芬楼百卷本,明刻《说郛》一百二十卷本及《说郛续》四十六卷本,三种录集影印,定名为《说郛三种》(精装十册),选国内各种善本校刊,将各种误谬处,一一勘正,合而观之,已多于《中国丛书综录》著录,书后有索引,为最佳本。
扈从东巡日录
日记体史书。清高士奇著。康熙21年(1682),士奇以翰林侍讲扈圣祖东巡,省谒陵寝,观兵松花江上,归后撰成日录。凡2卷,卷前序文5篇,卷末殿以附录,约计3.5万言。全书以时间为经,考记处所为纬,以历史内容为中心,于所过山川、郡县、兀塞、要害之地,抚今追昔,探求本源。或详或略,一一载述。略则三言五语,破的而止;详则不惮其烦,旁征博引,备载与该处相关之史绩,歌咏盛美,铺陈帝业开创之艰,以彰先帝英武远略。复旁及山经地志、物产资源、民族民俗、历史沿革、神话传说等等。或考山川兀塞,或述射虎於山、渔鱼於渊,或记土著流人,或览战争遗迹,或访金源宫阙所在,并征诸旧史。至残碑断碣,亦靡不摩娑。其附录,乃备历松花、混同、白山、黑水之真实记录,多为辽金元史志所未具。全书反映了东北社会政治、经济、军事、人民生活各个方面,是研究东北地方史重要参考书。
平沪通车
现代长篇小说。张恨水著。最初连载于上海《旅行》杂志1935年1月1日至12月1 日第9卷1号至12号。上海百新书局1941年8月初版。小说描写一个自称“柳系春”的女骗子在平沪线列车上利用自己的色相媚惑银行经理胡子云的大骗案。胡子云是个娶有3位太太的中年人,经不住女骗子的诱惑,从素不相识至同床共枕。女骗子与同伙余太太设计买了好酒佳肴,把他灌醉以后,窃走了其12万元的公债券、证券和现款,中途下车,逃之夭夭。胡子云酒醒后发觉,大惊失色。列车快到终点站时,他急得神经失常,看到别的年轻女乘客就大喊抓女骗子,因而被行人耻笑。小说情节紧凑,描写细腻,出版后颇为流行,被称为言情小说中别出心裁之作。
尼羯磨
律学著述。唐怀素集。三卷。系集录《四分律》中羯磨部分之别行本。全书列“方便篇”至“修奉篇”共十七篇文。历代大藏经均有收载。
因明正理门论
全一卷。印度陈那撰,唐代义净译。又称正理门论、理门论。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二册。乃因明之根本理论书。本书与玄奘所译之‘因明正理门论本’一卷为同本异译。盖陈那当时之外道鼎盛,佛教正道不显,为排斥外道,以振兴佛教,则必须依完整之理论,遂继承古因明学说,更创立能立、能破之新说,以显诸法本真之体义,为印度论理学开一新纪元。本书于唐景云二年(711),在洛阳大荐福寺译经院由义净译出,弟子玄伞、知积等笔受。本书内容与玄奘之译本大致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