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孙遹

彭孙遹
  • 姓名:彭孙遹
  • 别名:字骏孙,号羡门
  • 性别:
  • 朝代:清代
  • 出生地:海盐(今属浙江)人
  • 出生日期:1631
  • 逝世日期:1700
  • 民族族群:

彭孙遹[yù](1631—1700),清代诗人。字骏孙,号羡门,又号金粟山人。海盐(今属浙江)人。顺治十六年(1659)进士,官内阁中书。康熙十八年(1679)举博学鸿词科,得第一名,授翰林院编修,历官礼部侍郎、吏部侍郎,兼翰林院掌院学士。


他诗作的题材比较广泛。一些纪游、咏物诗,能借景抒怀。如《松下遣怀》描绘秋日微雨后的松林景致;《景州》写进京应试路途中的艰辛。他的100余首咏花诗,皆有诗人感情溶贯其中。纪事诗数量虽不多,但能真实地反映清初社会现实。如《沂州道中见流民作》表现农民流离失所的苦难生活;《苦雨叹》流露出对农民“二谷苦不登,三农饥欲死”的同情;《贫妇叹》揭露苛捐杂税造成农民家破人亡的惨剧等。它如《老翁叹》、《上洋农》、《舣舟吉安城下听父老说全王之乱感赋此诗寄胡三山司理》等,也都以沉痛的笔触表现了下层人民的悲惨生活,揭露抨击官吏的凶残横暴。从艺术上看,他“才学富赡,词采清华”(《四库全书总目》)。在各体诗中,他尤长五、七律,如《秋日登滕王阁》、《金陵怀古》、《彭蠡夜泊》等,声律和谐,且多警句。此外,他还有一些香艳之作,如《无题同贻上作》以及收在《才情集》、《南雅集》中的一些诗。


孙遹的词也很著名,尤其擅长小令。词多写艳情。严绳孙说他的词“啼香怨粉,怯月凄花,不减南唐风格”(引自《清代词学概论》)。如[柳梢青]《感事》:“十年旧事重寻,回首处,山高水深。两点眉峰,半分腰带,憔悴而今。”写美人迟暮,含蓄深婉。[临江仙]《遣信》:“青琐余烟尤在握,几年香冷中篝。此生为客几时休?殷勤江上鲤,清泪湿书邮。”写尽人间的离愁别恨,文辞清隽,抒情委曲。尽管孙遹词写艳情能以清丽深曲出之,但终嫌靡弱。这与他的词论有关。他认为“词以艳丽为本色”,“以自然为宗”;“自然不从追琢中来,便率易无味”;“若使语意澹远者,稍加刻画,镂金错绣者,渐近天然,则骎骎乎绝唱矣”(《金粟词话》)。他最推重南宋史达祖,重雕字琢句而气力不足。著有《松桂堂全集》37卷,《南淮集》3卷,《延露词》3卷。

彭孙遹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重修台湾县志

重修台湾县志

清鲁鼎梅主修,王必昌总辑。乾隆十七年(1752)书成刊刻。十五卷。分疆域、山水、建置、赋役、学校、祠宇、礼仪、武卫、职官、选举、人物、风土、艺文十三志,每志一卷,惟艺文两卷,外加杂记一卷。本书舆图较旧志简略,山川、风俗、潮汐、海道则详为辨正各家之记载,疆域沿革,按年叙述,广录有关资料,原文皆台湾入清版图之重要文献。凡例末云:凡志,略斯遗,详或疑滥。然志台湾,与其略也宁详。故凡有关事地人之诗文文献随兴附注于下,不厌其繁。

伤寒论通俗讲话

伤寒论通俗讲话

《伤寒论》以六经辨证为全书的纲领,有机地将理、法、方、药一线贯通,主论伤寒,兼论杂病,被后世医家奉为辨证论治的典范。为了普及《伤寒论》的学习,本书以六经辨证为纲,将《伤寒论》六经病证的病因、病机及证候规律和传变特点,作了概括性的介绍。为了使读者易懂易学,本书将原有条文进行了分类归纳,并广泛吸取了各个注家之长,又参以编著者的体会和经验,每个方证之后多附有临床医案。

中国人民的心

中国人民的心

收录了杨朔先生自 1926 年以来创作的 42 篇散文,包括《雪浪花》《荔枝蜜》《樱花雨》《香山红叶》《泰山极顶》《画山绣水》《茶花赋》《海市》《铁骑兵》等名篇,编者按照不同的主题进行分类,以给读者更好的阅读体验。 在《中国人民的心》中,作者创造性地继承了中国传统散文的优长,于托物寄情、物我交融之中达到诗的境界,结构精巧,语言清新凝练,时代气息浓郁。 《中国人民的心》语言凝练、结构精巧、寓意深刻、耐人寻味。该书通过一篇篇妙趣横生、引入入胜的故事,从正面和反面诠释了何为中国人民的心。

广卓异记

广卓异记

宋代文言琐谈小说。北宋·乐史撰。笔记小说集。二十卷。自序称“昔李翱著《卓异记》三卷,述唐朝君臣超异之事,善则善矣,然事多漏略,未为广博。……臣今自汉魏以降,至于周世宗,并唐之人,总为一集,名曰《广卓异记》,凡二十卷,并目录二卷。”有清初刊本、《四库全书》本、《逊敏堂丛书》本、《笔记小说大观》本等。本书分类录秦汉至唐五代间帝王臣工的卓异事迹,如“臣下贵盛之极者”、 “臣下显达之速者”之类。其中卷二十有记述神仙事,多含鬼话成分。

芬陀利室词话

芬陀利室词话

词论,三卷,清蒋敦复撰。敦复(1808~1867)字剑人,始名金和,字纯甫,又易名尔谔,字子文,江苏宝山(今属上海)人。性傲慢,好诋肆人,江淮间人因名之曰“怪虫”。避仇为僧,号铁岸,亦号妙尘,后返初服,始名敦复。所交多江南名士。工诗词古文。蒋氏少时受知于周济,故其论词受到常州词派的影响。认为他们“启古人不传之秘”。“近来浙吴二派,俱宗南宋,独常州诸公,能瓣香周秦以上,窥唐人之旨”。敦复主张提高词体的地位,言词为“意内言外”之作,其蕴涵深厚。他还提出作词应“以无厚入有间”,认为词应能做到“比兴无端,言有尽而意无穷”。敦复以南宋词为例说:“词源于诗,即小小咏物,亦贵得风人比兴之旨。唐、五代、北宋人词,不甚咏物,南渡诸公有之,皆有寄托。白石、石湖咏梅,暗指南北议和事。及碧山、草窗、玉潜、仁近诸遗民,《乐府补遗》中,龙涎香、白莲、莼、蟹、蝉诸咏,皆寓其家国无穷之感,非区区赋物而已。知乎此,则《齐天乐·咏蝉》《摸鱼儿·咏莼》皆可不续貂。”这是蒋氏主张“尊词体”的原因。他对清代一些绘形绘影而毫无寄托的作品是否定的。书中以论时人词为主,兼论当时词事。“月坡词刻”条记孙麟趾事,言其客游所得,尽以刻词,并言及其所受知于地方官之事。结合刘履芬为孙氏所著《词迳》写的跋语便可知孙氏生平大概。此书为其友王韬所刻,刊于光绪十一年(1885)。常见者有中华书局1986年排印《词话丛编》本。

地藏菩萨本愿经

地藏菩萨本愿经

梵名Ks!itigarbha -pran!idha^na-su^tra 。凡二卷。唐代实叉难陀译。收于大正藏第十三册。亦称《地藏本愿经》、《地藏本行经》、《地藏本誓力经》等。佛教经典。唐实叉难陀译。本经称地藏菩萨曾受释迦牟尼付嘱,在弥勒下生之前救助六道受苦众生,故地藏菩萨发愿普度众生。谓一切众生凡信奉供养地藏菩萨,均可蒙拔济。又谓供养地藏功德无量,且依布施之多少而功德各别。本经与《大方广十轮经》同为地藏信仰的重要经典。为历代大藏经所收,敦煌遗书亦有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