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记忆

作者:戴望舒
我的记忆

戴望舒作。1927年夏作于松江。初收于1929年4月上海水沫书店版诗集《我的记忆》。戴望舒在创作《雨巷》后,对刻意追求诗的音乐美感到厌倦,试验着各种新的形式,努力“为自己制最合自己脚的鞋子”(《诗论零札》)。这首诗就是诗人在探索诗的形式方面,为自己制造的合脚的鞋子,诗人的第一部诗集也因此命名为《我的记忆》。诗人在这首诗里,运用了象征主义“思想知觉化”的创作方法,对内心世界进行深入开掘。诗人将记忆作为熟稔的朋友,赋予记忆以性格、声音和神态,用幻化的“第二自我”来暗示实体的自我。诗人通过记忆这个好朋友,不拘形迹的随时来访,表现了大革命失败后,自己蛰居松江时的矛盾心态。这首诗的韵律不在于字的抑扬顿挫,而在于诗情的强弱起伏,虽然不押韵,但念起来和谐。诗人还摒弃了典雅华丽的藻饰,而代之以朴素自然,富于表现力的现代口语。诗无定节,节无定行,行无定字。在诗的形式上,趋向散文化和口语化,体现了诗的散文美(或口语美)。戴望舒开创的这种新的诗体,是借鉴了法国后期象征派的无韵自由诗体,结合我国新诗的传统发展而成。卞之琳说:这是一种“既有民族特点也有个人特点的白话诗体”(《戴望舒诗集·序)》。这种具有散文美的诗体,经艾青等人的宏扬,已成为一种风气,将新诗的发展推进到一个新阶段

猜你喜欢的书

日常生活的心理病理学

日常生活的心理病理学

奥地利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1939)著。该著作发表于1901年,1904年发行了单行本。全文着重用精神分析方法研究日常生活中的错失,提出不仅神经病患者,而且在正常人的日常行为中,也可能因潜意识的内部斗争而改变思想行为,从而把早期精神分析方法推广到对正常人的心智生活的分析和错失行为的改正上。作者认为:日常生活中之所以不常发生语误、笔误或误读等“错误”现象或动机性遗忘,是由于人把一些可能使自己觉得痛苦或难为情的想法、冲动或记忆,从意识的境界,经由不知不觉的过程放到潜意识境界,以免因为意识到此而感到不舒服。但是这些压抑的东西并未消失,当意识的自我检查作用松懈时往往会突破阻抗力量,再度浮现到意识境界来,人们潜意识地给予否认,从而造成日常生活中的各种错误。作者由此展现了精神命定论的信仰:心智历程的任何微细动向,都必有精神上的宿因可寻。错失行为研究为此提供了最方便的证明工具。

弗兰奇寓所粉末之谜

弗兰奇寓所粉末之谜

弗伦奇百货公司的展销柜里出现一具女尸,身份正是公司的老板娘,是两颗子弹夺去了她的性命。死者唇上只涂了一半唇膏,她的女儿也下落不明。埃勒里·奎因在死者的皮包中找到一管唇膏,里面装的竟然是高纯度的海洛因。谁是凶手?在凶杀的背后,又隐藏着怎样错综复杂的关系和巨大的阴谋?

菲利贝

菲利贝

法国作家司汤达创作的短篇小说。《菲利贝》成于何时,专家们尚未得出定论。有人认为是在1827年至1830年间。也有人认为是在1839年。但法国文学史家克鲁才分析了菲利贝与《红与白》中的主人公吕西安的性格特征,觉得两者相近,便认为它成于1835年至1839年间。严格地说,这篇东西也许够不上短篇小说,只能算一个短故事,也有点像中国的笔记小说。内容也确如副标题,是一位膏梁子弟的几个生活片断,如经商、恋爱、搬家等,写得比较粗放。

续释常谈

续释常谈

一卷。宋龚颐正撰。龚颐正字养正,本名敦颐,因避讳改。处州遂昌(今浙江遂昌县)人。光宗时为国史院检讨官。另著《芥隐笔记》一卷。是书为《释常谈》之续篇,辑录范围颇广泛,遍及经史子集、诗词及笔记小说等。文字较简洁,只引原文,不释义,亦不辨析出典。

关帝历代显圣志传

关帝历代显圣志传

明代白话长篇神怪小说。一名《关帝神武志传》,存明崇祯间刊本,四卷三十三则(目录三十四则)。又名《英烈神武传》、《关帝神武志传》。白话短篇小说集。题穆 氏编辑。均为三国蜀汉关羽死 后为神及其显灵之类故事,不免浓厚的宗教崇 拜色彩。如卷一《当阳灵建玉泉刹》,写关羽死 后其魂不灭,受天台智者大师点化受戒故事。 《解州大破蚩尤神》、《延庆寺助诛淫僧》等,皆写其为民锄害事。有一些明人附会之传说,如 卷二《嘉馀常州三杀贼》,写关公显圣,助官兵 破倭寇。此书正文前收录了大量有关关帝祀庙 碑铭、匾联等资料。有明末刊本。据书中称朱 元璋为“我太祖高皇帝”及晚及崇祯三年 (1630)事,可知为该年以后刊刻。大塚秀高《增 补中国通俗小说书目》著录。

般若心经注解

般若心经注解

般若心经注解,二卷,明佚名注,内题䦚通显道甚深功德宝卷,有慧定募刻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