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文馆唱和诗

作者:邓忠臣
同文馆唱和诗

十卷。宋邓忠臣等 (生卒年不详)撰。忠臣,字谨思,别号玉池先生。湖南长沙人。熙宁进士,官大理丞,迁考功郎。同文馆本以待朝鲜使人。时邓忠臣等同考校,即其他为试院,因录同舍唱和之作,汇为一编。按《宋史·艺文志》有苏易简《禁林宴会集》,欧阳修 《礼部唱和诗集》。此书独不著录。《宋志》最为舛漏,恐为偶遗之。其相与酬答者,邓忠臣而外,为张耒、晁补之、蔡肇、余干、耿南仲、商倚、曹辅、柳子文、李公麟、孔武仲等共十一人。又有名曰向、曰益二人。益疑即温益,向则不知何人。张来、晁补之、蔡肇、耿南仲、李公麟、孔武仲、温益七人《宋史》有传。邓忠臣、商倚并入元祐党籍。惟余干、柳子文行事不概见。曹辅并非靖康时为枢管者,楼钥误合为一,王应麟《困学记闻》已辨之。集中不著唱和年月。考《宋史》张耒、晁补之传,俱称元祐初为校书郎。又据曹辅诗云:“九人同日锁重闱”,而柳子文又有“毛遂未至空连房”句,注云:“周舍十九人,余独后入”。疑试官许先后入院,宋制本自如此。时共事十九人,而集中阙其八人,盖古人真朴,不强为其所不能。诸家专集,惟张耒《柯山集》、晁补之《鸡肋集》、孔武仲 《清江三孔集》,至清尚存于世。其余如蔡肇之《丹阳集》、邓忠臣之《玉池集》,已佚不传。其

邓忠臣其它书籍

猜你喜欢的书

玻璃村庄

告别往昔的好时光,希恩镇陷入了战后的经济困境,但洋基人骨子里的骄傲并未因此消减半分。这时,一桩惨案激起了希恩镇居民的仇恨,他们抓住了外来的疑凶,并拒绝把他交给警方。一场非法的审判即将开始,陪审团成员心中却早有定论。在暴民拉起绞索之前,你能否找出真凶?

文章缘起

文体论。旧题南朝梁任昉作。又名《文章始》。一卷。原书已佚。今传本疑即《新唐书·艺文志》所载张绩补作之书。论述诗文骚赋各体起源,共八十五题,颇通博。惟辞甚简略,时有疏误。有明陈懋仁注本,清方熊补注本。《四库全书》曾据两淮马裕家藏本,将其编入诗文评类。本书曾收入《文学津梁》等丛书,流传较广。《梁书·任昉传》提到“昉所著文章数十万言”,但没提到著有《文章缘起》。《隋书·经籍志》著录任昉《文章始》1卷,但已称有录无书,是其书在隋朝已不存。《新唐书·艺文志》载有《文章始》,注明“张绩补”。

松峰说疫

瘟疫著作。6卷。清·刘奎 (松峰)约撰于 1785年。卷1述古,广采前贤有关瘟疫之论,以明其学术渊源;卷2论治,先列总论十二条,次举瘟疫统治八法等;卷3杂疫,集诸疫七十余证,列举放痧、刮痧、治痧诸法及用药宜忌;卷4辨疑,列举14条论瘟之疑,详加辨析;卷5诸方,载方120余首;卷6运气,阐述气候变化与瘟疫的关系。此书上承《内经》运气学说,兼采吴又可等瘟疫名家,参以作者见解,将疫症统分为瘟疫、寒疫、杂疫三类,提出治疫症最宜通变,首倡瘟疫统治八法,在瘟疫著作中有一定地位。现存嘉庆年间刻本。

保成公径赴渑池会

简名《渑池会》。杂剧剧本。元高文秀作。四折二楔子,末本。本事出《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剧写秦昭公欲夺赵国国宝和氏璧,许以十五城相交换。赵派蔺相如携璧使秦。相如至秦,知彼存诈而无诚意,遂乘深夜携璧返赵。赵成公以相如完璧归赵,升其为上大夫,廉颇妒而不平。秦又约成公在渑池相会,意在擒拿成公。成公命相如同往,廉留赵防秦来袭。渑池会上,相如以智勇使成公免受秦辱,又剑逼秦昭公护成公出关。成公因之封相如为上卿,廉妒而愈恼,遣人殴打相如。时秦军来犯,相如卧病在家,廉疑相如挟私记仇,故派副帅吕成入相府探视。相如向吕表示“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不愿与廉失和。廉闻知后大为感动,负荆请罪。最后将相协力,大破秦兵。今存《脉望馆钞校本古今杂剧》本,《元曲选外编》据以重印。今地方戏有《完璧归赵》、《将相和》等,亦演此故事。

钦定八旗通志

兵制史书。又名《八旗通志二集》。清铁保等奉敕续修。铁保,字治亭,号梅庵,姓栋鄂氏,满洲正黄旗人,累官吏部主事。是书约于嘉庆间精选补充《八旗通志》而成。较之《八旗通志》,资料来源有所扩大,体例亦有所变通,并增加了一些类目。计凡三百四十二卷,卷首十二卷。卷首载天章、敕谕。“志”有旗分、兵制、职官、氏族、土田、典礼、学校、选举、营建、人物等类。“表”分封爵、世职、宗人府、内阁、部院、直省等大臣以及内大臣年表,八旗都统年表。另有八旗大臣题名。全书已非原志之志、表、传三部分,原志诸传收入人物志内,人物志所补,多系李绂补撰。志下有目,如氏族志下分八旗满洲谱系、八旗蒙古谱系、八旗高丽谱系、八旗汉军谱系等子目。世职表按满洲、蒙古、汉军之黄、白、红、蓝,或前镶后正,或前正后镶,分述其世职。八旗大臣题名按各省总督、巡抚、提督、总兵分卷。所补内容以乾隆朝为主,卷首天章、敕谕所收资料尤为难得。系研究八旗之社会制度和军事制度沿革的重要参考书。有乾隆末年刻本、1984年中央民族学院影印本。

言子文学录

宋陈振孙撰《直斋书录解题》列有《言子》三卷。陈振孙与王邑宰为同时人,悉其事,故载之于书。考王公爚所次《言子》三卷,书已失传,惟元代大德间赵孟顺书《卢侯生祠碑记》有“言子废集,卢公重加侵梓”之语,碑在县儒学。明邑宰耿公与侯氏辑注《言子文学录》一卷,耿邑宰所注《言子文学录》,全文悉备,其书采选《鲁论》、《礼记》、《家语》诠次之,文与原书次第不侔。考当日惟视语义,各从其类。如《论语》先载子游问孝章,而《文学录》首辑“文学子游”四字,余皆类是。顾于诸书,犹有挂漏。不揣彅劣,重为讨辑之,仍昔名曰《言子文学录》。耿公原书所有者并注,录之加注“侯氏辑”、“耿氏注”等字,不敢没古人之用心,其先后亦仍之。今所增入者,添注“今增”二字。略仿宋王邑宰分辑三卷之意:第一卷文学上,凡言学问政事入之;第二卷文学中,言丧礼者入之;第三卷文学下,言杂礼者入之。共成三卷,略存旧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