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忠臣

- 姓名:邓忠臣
- 别名:字慎思
- 性别:男
- 朝代:宋代
- 出生地:长沙(今属湖南)人
- 出生日期:
- 逝世日期:
- 民族族群:
邓忠臣,字慎思,号玉池先生,长沙(今属湖南)人。熙宁三年进士。累官大理丞,知衡阳县。元丰四年,为开封府界提举司管勾官,献《郊礼庆成赋》、《原庙》诗,擢秘书省正字。元祐三年,通判瀛州,迁考功郎,充注《晋史》检校官。崇宁初,权发遣汝州。坐论范纯仁谥议,罢考功郎,为管勾南京鸿庆宫。后入元祐党籍。能诗文,长于杂记,尝注释杜甫诗。方回读其与余干、张耒、晁补之《同文馆唱和诗》,后买得其集,以为多有可人语(《瀛奎律髓汇评》卷二九)。著有《玉池集》十二卷,已佚。现存《同文馆唱和诗》十卷,有《四库全书》本,其中多有邓忠臣诗什,《全宋诗》卷八七七自该集辑录编为一卷。《全宋文》卷一六六三收其文四篇。事迹见《宋史翼》卷二六。
邓忠臣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青色时代
《青色时代》是三岛由纪夫的第五部长篇小说,以光俱乐部事件(东京大学学生发起黑市金融交易,触犯法律的案件)为背景题材。在地方城市名门之家中成长起来的青年才俊川崎诚,从小受父亲严厉管束,也因此对父亲产生抵触情绪。诚对合理主义抱有执念,以一次大额款项欺诈案受害为契机,自己创办了非法高利贷金融公司。原以为可以顺利瞒天过海、净盈利的计划受挫,诚的青春经历了一场孤独而虚无的幻灭。三岛由纪夫用讽刺且夸张的文体,赋予作品以犀利的警示性和反思性。
韩集举正
十卷。《外集举正》一卷。宋方崧卿撰。方崧卿,字季申,莆田 (今福建省东部沿海,木兰溪下游)人。隆兴进士。孝宗时尝知台州军事。此书后有淳熙十六年 (1189) 崧卿自跋,称《右昌黎先生集》十卷,《外集》一卷,《附录》五卷、《增考年谱》一卷,复次其异同为 《举正》十卷。陈振孙《书录解题》所载同,而多 《外钞》八卷。其诠称年谱为洪兴祖撰,方崧卿增考,且举正以校其同异,刻于南安。《外集》据嘉祐刘煜所录二十五篇,又附以石刻联句诗文。《书录解题》又曰 《韩昌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朱侍讲以方氏本校定。凡异同定归于一,多所发明。外集皆如旧本,独用方本益 《大颠三书》。今考 《外集举正》所列,自 《海水诗》至 《明水赋》,二十五篇之数俱全,不知考异所据何本。
安得长者言
一卷。明陈继儒撰。是陈继儒的一部具有劝喻训导性质的家训著作,是有关日常道德修养、行为规范和修身处世的一篇家训,劝诫人们要行善积德、惜福报恩、修德向贤、戒奢崇俭等,“安得长者言”,本是 《汉书·龚遂传》中语,陈继儒取其以为所著书之名。书首陈继儒序中称:“余少从四方名贤游,有闻辄掌录之,已复死心茅茨之下,霜降水落,时弋一、二言,拈题纸屏上,语不敢文,庶使异日子孙躬耕之暇,若粗识数行字者读之,了了也。如云 ‘安得长者言,而称之,则吾岂敢。”内容多论处世为人之道,间也有抨击时弊之语。
如来独证自誓三昧经
全一卷。西晋竺法护译于泰始二年至建兴元年(266~313 )。又作独证自誓三昧经、如来自誓三昧经。收于大正藏第十五册。‘独证自誓三昧’为佛陀昔时在句潭弥国大丛树间之交露精舍所居道场之名。本经叙述如来对贤儒菩萨解说佛法中之三种因缘,即趣向童真、了生、阿惟颜等三种阶次之人,如来皆一一予以授决。其次又宣说出家之法,并谓迦叶即循此自誓而得戒。本经所说之童真、了生、阿惟颜,相当于华严经所说十住菩萨之第八、第九、第十住等三种阶位;此于十住十地等菩萨修行阶位之思想中,颇值后世学者注意。又本经之异译本有东汉安世高之独证自誓三昧经。
佛地经论
梵名Buddhabhu^mi -su^tra-s/a^stra 。凡七卷。亲光等菩萨造。唐代玄奘译。略称佛地论。收于大正藏第二十六册。为佛地经之论释。作者将佛地经科判为教起因缘分、圣教所说分、依教奉行分等三分以释之,并叙述佛地经所说之清净法界、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成所作智等五种法,摄大觉地。亲光论师本身为中印度摩揭陀国那烂陀寺之学者,又为护法(梵Dharmapa^la, 530~561)之门人,因此佛地经论之思想,多以护法系统之唯识思想释之。其中对四智心品之说,以五性各别等说作释特别有名。注疏有唐代靖迈之佛地经论疏六卷、新罗智仁之佛地论疏四卷等。
唐高僧传
又称《续高僧传》。唐道宣著。简称《续僧传》。佛教高僧综合传记。三十卷(或作四十卷)。唐道宣撰。成书于唐贞观十九年(645年)。本书写成之后的二十年中,作者又陆续增补改订,最终成为现今流传的本子。因本书是继梁代慧皎《高僧传》所作的传记体佛教史,故名《续高僧传》。明、清藏本均为四十卷,《大唐内典录》、《开元释教录》作三十卷。全书分为十科:一、译经、二、义解、三、习禅、四、明律、五、护法、六、感通、七、遗身、八、读诵、九、兴福、十、杂科。每科后附以作者论述。其“自序”称:“始梁之初运,终唐贞观十有九年,一百四十四载”。自序又称正传三百三十一人(一作三百四十人),附见一百六十人。实际正传为四百八十五人,附见二百十九人。扬州刻经处有单刻本,名为《续高僧传二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