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大同學革弊興利百目

作者:廖平
皇帝大同學革弊興利百目

廖平经学四变时期著作。全书分论圣、《论语》、《周礼》、《诗经》、《易经》、《尚书》、《礼记》、《春秋》、《大学》、《中庸》、子学、九家、理学家、中国政治家、中人西学、西人宗教家、西人大同学、西人政治家、西人思想家、西人天文家、西人地学家、今日时局等二十二题,共列各题中有关皇帝大同説的正反观点一百零一目,逐条予以简要解説、论证或反驳。书中主要以公羊张三世、夷夏之辨、素王立法、小康大同等角度,从经典和中西思想家观点中寻求佐证,提出六经皆孔子微言,诸子爲孔子后学,孔子爲全球立皇、帝、王、伯之法等思想。该书原附于《公羊验推补证》,有光绪三十二年(一九〇六)则柯轩刊本,今据此本整理。

猜你喜欢的书

清微斋法

清微斋法

清微斋法,原不题撰人。从书中所列清微派师承谱系看,应为元代道士所作。二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真部方法类。此书内容可分为三部分:首先叙说清微宗派源流,列举元始、灵宝、混元、正一等四派宗谱,认为清微派融合四派而归于一。其传法谱系止于宋末南毕道、元初黄舜申。 其次论述清微道法要旨,认为道家之修持即儒家格物之学,以正心诚意为主。唯正心诚意而存养之,方能通神感物,自然法术灵验。 最后一节《灵宝大斋醮法》为全书主体,详述清微派斋法科仪。内载行斋所用各种奏章经箓简诰符咒之文法格式,分为章式、书式,经式、词式,黄箓式、简式、玉诰式、玉历式、王礼式,从九种。其中简式又分为救苦简,长生简各十二品,从中可见清微派斋法源于灵宝派。

保生铭

保生铭

保生铭,唐人孙思邈撰。铭文收于《正统道藏》洞神部方法类。全文皆五言韵语,包括饮食起居等诸多方面的养生格言,皆为摄生保养之经验。

辛弃疾词集

辛弃疾词集

宋代词集,作者辛弃疾。五卷,补遗一卷,该书收录了辛弃疾的《汉宫春》、《满江红》、《水调歌头》等词。在唐宋词史上,辛弃疾历来以豪放著称。而“豪放”既体现为由题材、意境、情感等有机结合所呈现的创作风格,又体现为一种放笔快意、摆脱束缚的创作个性。 辛弃疾在词体写作上如此全方位、大尺度的出位与突破,无怪乎时人评曰:“东坡为词诗,稼轩为词论。”苏轼“以诗为词”,辛弃疾“以文为词”,为通行既久、已成习套的词体开出新境,使词的创作摆脱羁绊,进入自由的境界,从而带来了宋词繁荣发达、多姿多态的昌盛局面。

郝经续后汉书

郝经续后汉书

九十卷。元郝经撰。经,《春秋外传》提要已著录。经精研三国史,有《三国志考证》一书,失传。经反对陈寿《三国志》以魏为正统,著三国史以蜀汉为正统,故称《续后汉书》。史料参酌陈寿书和裴注等三国史籍,重新编定。以陈寿书无“志”,遂作“八录”以补其缺失,极有价值。《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赞此书“持论不苟”、“读其书可以想见其为人。”可见对郝经及此书的评价之高。此书自明以来传本极少,清人修《四库全书》时,从《永乐大典》中辑录成书,缺年表一卷、刑法录一卷,其它各卷亦间有缺漏。其版本有:①乾隆五十年(1785)刊本。省图藏。②道光二十一年(1841)刊本。省图藏。③光绪六年(1880)刊本。省图藏。《四库全书》本。④《丛书集成初编》本。

日讲春秋解义

日讲春秋解义

六十四卷。此书为康熙皇帝经筵旧稿。由着名宋学家,康熙经学老师李光地主持编定,雍正时由大臣张廷玉、方苞修订定稿,乾隆三年(1738)锓版。宋代由于重《春秋》之慎赏罚、当功罪、别嫌疑、明是非、定犹豫之用,特别重视《春秋》一书,治《春秋》者甚众,据《宋史·艺文志》所着录的《春秋》学专着即有二百四十部左右。其中亦有经筵讲义,如王葆《春秋讲义》、张九成《春秋讲义》、戴溪《春秋讲义》。这些讲义,“大抵皆演绎经文,指陈正理,与章句之学迥殊”。(《四库提要》)此书即是采宋人讲义之体裁以阐发《春秋》“微言大义”。每条经文之下先例《左传》记事,次列《公》、《穀》之义例,反复演绎,大旨归于尊王。据康熙《御序》云:“惟宋康侯胡氏,潜心二十年,事本《左氏》,义取《公》、《穀》,萃诸家之长,勒成一家之书,虽持论过激,扶隐太严,未必当日圣心皆然。要其本三纲、奉九法、明王道、正人心,于《春秋》大旨常得六七,较之汉唐以后诸家优矣。”因而此书“大约以胡氏为宗,而去其论之太甚者,无传经文则博采诸儒论注以补之,亦时有所折衷。”是此书初稿尚推崇胡传。但据乾隆二年《御序》,则云雍正时鉴于康熙皇帝己对“胡氏之说多所驳正”,但当时廷臣“所进讲义一遵胡氏之旧者,于圣心自多未洽”,所以久久不予“宣布”。至雍正七年才命张廷玉、方苞详细校订。乾隆御制序文时又“反复循览,于胡氏穿凿之说旷若发蒙,笔削之旨阐明者亦过半焉。”可知此书之攻驳胡传之说当在张、方“校订”之时。而其攻驳之重点,则在于胡传因激于时弊而托《春秋》大义生发的讽时讥世,尊王攘夷之论,代之以尊尊卑卑、君君臣臣之价值体系。其书之体例是,于经下先列《左传》、《公羊》、《穀梁》之文,再附以讲解。卷首为《总说》,有纲领、通论、经传源流、传注得失四篇,皆引诸儒之语要者。现存康熙六十年内府刻本。

律相感通传

律相感通传

一卷。唐代释道宣撰。《律相感通传》一书,道宣作于唐乾封二年 (667)。《法苑珠林》载:“道宣律师乾封二年仲春,逐静修道,遂感冥应。于是律师既承灵属,扶疾笔受,随闻随录,合成十卷”。此传主要记载了有关律相感通之事,并附有天人交迹勤勤嘱累之事。据原本十卷删约成一卷。此传在流通过程中,转载传抄多有误作,特别是砖桥刻经处本,为讹特甚,特提醒读者注意。现见载版本有天津刻经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