猜你喜欢的书
西班牙小景
作者阿左林是西班牙文学史上所谓“1898派”的代表作家。1898年,西班牙在与美国的战争中惨败,年轻的一代开始寻求救国图强的道路。先是经历了激进主义,清算封建残余;后又转向民族主义,追寻“西班牙的灵魂”。阿左林的作品主要是用清淡而简洁的语言,描绘西班牙的风物画和人物画,使人如临其境,如见其人,疏淡中略带忧郁,落笔不多,却耐人寻味。本书汇编迄今能收集到的所有戴译阿左林小品,包括从《古今》、《风雨谈》等就报刊中钩沉的轶文,让隐没多年的佳作以完整的面貌重新问世。
训子语译注
全书主要由两部分组成:第一,《训子语》二卷,共十二篇。以同治江苏书局版《杨园先生全集》为底本,以康熙四十三年(1704)海昌范鲲主持刊刻本为参校本,并参考中华书局2002年版《杨园先生全集》、浙江古籍出版社2014年版《张履祥诗文选注》等著作。此书为张履祥晚年重要著述,倡导以忠信笃敬为本,以立身行己为要,以及积善与耕读的农士家风,并提出立身四要、居家四要等观念,形成完整的家庭教育理论体系。第二,从《清经世文编》等书中广泛搜集张履祥论述子弟教育、读书做人以及进德修业等方面的相关文字十三篇,作为《训子语》的补编,以助读者从更广阔的视角了解张履祥的家庭教育思想。全书遵循丛书体例,在每段家训原文后,依次按照今译、简注、实践要点的结构,全面解读张履祥以修养德行为先、强调立志、倡导耕读相兼的思想理念,重点揭示家训文本隐含的深层意蕴及其在当代语境下的实践价值。
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注
一卷。金侯善渊注。有注有颂,阐清静之理,归于内丹。
横渠易说
易学著作。北宋张载著,亦称《易说》。三卷,《上经》一卷,《下经》一卷,《系辞传》等十传为一卷,末又有《总论》十一则。所谓《总论》十一则,实际是零简片断的若干佚文,1978年中华书局整理出版的《张载集》分别将《总论》移到有关各文之下,逐条注明。本书是张载较早的著作,其以“气”为万物之本的唯物论观点已经基本形成。他认为“天惟运动一气,鼓万物而生,无心以恤物”。“凡有皆象,凡象皆气”。著于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张载学术发展由《中庸》而佛、道,由佛、道而天文、医学,最终以《易传》为根据建立自己的哲学体系。此书是张载早年的著作,但已具备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九成宫颂
王勃撰,《九成宫颂》辞藻瑰丽,文字雄美,极力颂扬唐高宗继武德、贞观所建树的文治武功和九成宫的雄伟瑰丽,然而其中心思想却如魏徵《九成宫醴泉铭》,重在劝诫唐高宗,建造华丽的宫殿容易,治理好社会就相当困难,如不能使天下大治,建造宫室不但劳民伤财,而且会滋生贪图享乐进而腐败的恶习,最后导致政毁人亡。他举例说:“候离宫而从宴,尚惕三危,清近县而移銮,犹详再驾。以为三十六所,帝刘非舜禹之心;四十二宫,全赵异成康之历。”其意十分明确:建造华丽的离宫,享受美味盛宴,应该警惕蛮夷可能入侵;清除道路,移驾外游,应该详思是否还能再来;西汉建离宫三十六所,末世皇帝却没有了舜禹之德;前赵每四十里建一宫殿,石勒死后石虎当政,却已不是成康之治。所以,他指出唐高宗应屈己从人,朝乾夕惕,如此才能长治久安。《九成宫颂》写成后,高宗是否能接受他的规劝,成了王勃忧患的问题,因此他又特别写了《上九成宫颂表》一同上呈,表中表白他“虽望卑平叔,空勒景福之词;而文谢子云,愿竭甘泉之思”,像何宴、扬雄那样敢赞敢讽。
原儒
熊十力著,龙门联合书局1956年出版,32万字。 《原儒》分上、下卷。上卷原学统、原外王。下卷原内圣。 原学统篇分为三段。第一段,上推孔子所承于泰古以来圣明之绪,而集大成。开内圣外王一贯之鸿宗。第二段,论定晚周诸子百家以逮宋明诸题与佛氏之旨归,而折中于至圣。第三段,审定六经真伪。悉举西汉以来两千余年间六经的鼠乱流变。求复孔子真面目,儒学之统乃定。 原外王篇,以大易、春秋、礼运、周官四经、融会贯穿,可见圣人数往知来,为万世开太平之大道。格物之学,所以究治化之具。仁义礼乐,所以端治化之原。春秋崇仁义,以通三世之变。周官经以礼乐为法制之原。易大传以知物、备物、成物、化裁变通乎万物,为大道所由济。 原内圣篇,也分三段。第一段谈天人,第二段谈心物,第三段总论孔子之人生思想与宇宙论,而尤详于大易。原内圣篇主要是发挥大易之内蕴。 三篇文章之要旨在内圣与外王,可分疏如下:本体、现象不二,遣现象而求本体是宗教之迷。道、器不二,天、人不二,天者,道之异名,是人生之原也。心、物不二,心与物乃是本体流行之两方面。理、欲不二,宋明儒严于天理、人欲之分,非孔子之旨。动静不二。知、行不二。成己、成物不二,治心养心之道,是成己之实基也;裁成天地,辅相万物,乃至位天地、育万物,是成物之极致也。人心与天地万物本通为一体;故圣学非是遗天地万物而徒返求诸心。治心、养心而不遗物以沦于虚。 书中另有附录《六经是孔子晚年定论》,详论孔子晚年(五十岁学易以后)始作六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