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诗稽古编
作者:陈启源
清陈启源标举汉学,为《诗经》正义、训诂的著作。30卷。作者认为,自欧阳修《毛诗本义》出,毛传、郑笺渐为学者所疑,遂有郑渔仲 (樵) 之徒“逞其臆见,废序谭经” (阮元序) 。朱熹著《诗集传》,亦从郑渔仲说,影响及于后世。兼之元朝以降,以朱子集传取士,明人说经,犹喜骋虚辨,毛传、郑笺遂废。作者为发扬汉学,曾与朱鹤龄同治毛诗,因作是编。其书于诗义则宗《诗小序》,释经则本于毛传、郑笺,训诂本于《尔雅》,正字本于《说文》,“志在复古,力排众议” ,其 “所辨正者,惟朱子《集传》为多,欧阳修诗《本义》 ,吕祖谦《读诗记》 次之,严粲《诗缉》又次之。所掊击者惟刘瑾《诗集传通释》 (按,当作《诗传通释》)为甚,辅广《诗童子问》次之。其余偶然一及,率从略焉”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全书卷1至卷24依次解诗,而不载经文,但标举篇目而已。其无所论说者,并篇目亦不载。卷25至卷29为总诂,有举要、考异、正字、辨物、数典、稽疑。卷末为附録,统论风、雅、颂之旨。按作者虽 “坚持汉学,不容一语之出入” ;又 “引据赅博,疏正详明,一一皆有本之谈” (同上) ,终不免于拘执;又偶于经义之外 “横滋异学”。如释《邶风·简兮》,以 “西方美人”牵及杂说,称佛教之传入,始于周代。又由此称孔
章节列表
升序↑陈启源其它书籍
猜你喜欢的书
长安志图
西安历史地志。元李好文编撰。 好文,字惟 中,东明(今山东东明)人,至正二年(1342)任陕西行台治 侍御史。在长安,因有感于千余年来长安城的沧桑巨变, 撰成是书。书原名《长安图记》,后人以与宋敏求《长安志》 合刊,改名《长安志图》,共三卷。卷上叙汉唐长安与宋金 京兆城及元奉元路城;卷中叙古迹陵墓;卷下叙关中泾渠 及灌溉事宜等。全书有汉三辅图、汉故长安城图、唐禁苑 图、唐大明宫图、唐宫城图、唐城市制度图、城南名胜古迹 图、唐骊山宫图、咸阳古迹图、奉元州县图、奉元城图、唐太 宗昭陵图、唐肃宗建陵图、唐高宗乾陵图、泾渠总图等22 幅,并配有文字说明,所谓“有图有说”,好读而易懂,深得 后人赞许。《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评此书:“总为图二十有 二,其中泾渠图说详备明晰,尤有裨于民事,非但考古迹资 博闻也。”此书现有明嘉靖十年刻本、清乾隆四十九年毕沅 灵岩山馆校刊本、1993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四库全书》 本等。
李氏学乐录
二卷。清李塨(1657—1733)撰。李塨字恕谷、刚主,直隶蠡县(今属河北)人。李塨曾向毛奇龄学习五音七声十二律以器色相配之说。作有《宫调图》、《七调全图》、《十二律旋相为宫隔八相生合图》、《五音七声十二律器色七字为七调还相为宫隔八相生全图》、《六律正五音图》,且每图都有说明。其说主于四、上、尺、工、六五个字,除一领调字。余字自领调一声依次升高,又自领调一声依次降低。该书虽对黄钟之宫之所以为律之根本无所发明,但尚可作为一家之说。是书本为李氏所编,因为他师承于毛奇龄,毛奇龄又手定此稿,所以后人将该书编入《西河合集》之中,并题毛奇龄之名于书首。是书有《四库全书》本,《西河合集》康熙本、乾隆修补本,《龙威秘书八集》本《丛书集成初编·艺术类》本。
三洞珠囊
道教类书。《云笈七签》载:北周建德中(572—577),敕置通道观,令道士王延“校三洞经图,缄藏于观内。延作《珠囊》七卷”。已佚。今《道藏》所收《三洞珠囊》10卷,题唐代道士王悬河编修。《宋史·艺文志》、《通志略》皆著录为30卷。该书辑录“三洞”之精要,故名。主要内容是古代仙真和南北朝以前方士、道士的事迹,仙真位籍和劫运,修炼方术和斋仪戒律等。突出老子为帝师、化胡和张道陵布道教化说。分类选录,不加论说,征引道书甚众,保存若干已散失的经文。为研究六朝以来道教资料之一。
草山残梦之八:落花无情
长篇历史小说。唐人著。写于六十年代至七十年代,从蒋介石逃离大陆写起,直至蒋客死台湾,描写了蒋家父子及蒋氏家族在台湾复杂环境中的种种活动及心理状态。《草山残梦第八集 落花无情》或许从多个角度描绘了国民党在台湾的统治逐渐走向衰落的景象,如政治上的腐败、经济上的困境、社会矛盾的激化等,如同落花一般,尽管曾经辉煌,但如今已无法挽回地走向衰败,同时也可能涉及到一些人物在这种局势下的无奈和悲哀,展现了历史的无情和时代的变迁。
春酒堂诗话
诗话。清人周容撰。一卷。容字茂兰(一作鄮山),鄞县(今属浙江)人。明诸生。入清后为僧,以母在返初服,踪迹遍天下。所交皆一时遗民。有以鸿博荐者,以死拒。此编由慈溪冯贞群编成,凡六十二则。以杂记当代诗坛人事为主,间及唐代诗事。评论之中不无有益语。书中论诗崇尚古人,提倡含蓄蕴藉,无伤大雅的诗风,体现了正统的思想。认为唐诗诸体中唯有绝句“意近而远,词淡而浓,节短而情长”,深得“风人遗意”,所以大加褒扬。对李贺评价甚高,认为其诗原本风骚,留心汉魏,终不逊古人。提倡后人学古。
天隐修禅师语录
二十卷,天隐圆修说,通琇编。秉一卷第一上堂示众,卷第二示众,卷第三示众,卷第四示众,卷第五示众,卷第六示众小参,卷第七小参,卷第八举古,卷第九举古拈古徴古,卷第十别古代古普说,卷第十一复问或问卷,第十二或问书问,卷第十三法语法偈,卷第十四法偈,卷第十五机缘,卷第十六机缘,卷第十七颂古,卷第十八颂古诗,卷第十九诗,卷第二十赞自赞佛事传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