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书埤传

作者:朱鹤龄
尚书埤传

十七卷。清朱鹤龄(1606-1683)撰。鹤龄字长孺,号愚庵,江苏吴江人。清代经学家。明末诸生,明亡弃去。与顾炎武友善,长于笺疏之学。所着除《尚书埤传》之外,尚有《毛诗通义》、《禹贡长笺》、《读左日抄》、《春秋集说》、《易广义略》、《愚庵小集》及《杜工部、李义山诗注》等。此书前有《考异》一卷,主要辨析《尚书》经文同异;后有《逸篇伪书及书说馀》一卷,笃信孔传为真,所见未免固陋。正文十五卷,博引曲证,取舍多为得体,持论亦较为公允。此书阐发义理,不废考订训诂,斟酌于汉学、宋学之间,于《尚书》学尚属有功。现存版本有清康熙濠上草堂刻本,藏北京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

猜你喜欢的书

过去和现在

过去和现在

《过去和现在》是毛姆最重要的历史小说之一,故事的发生地设置在他最感兴趣的国家意大利,历史背景定格在最风起云涌、浓墨重彩、最富有戏剧性的文艺复兴时期,中心人物则是影响深远的政治家、外交家、哲学家和作家尼科洛马基雅维里。 十六世纪初,意大利在政治上四分五裂,各种小暴君和小僭主凭借武力,在各自野心的驱使下四处征伐掳掠。意大利文艺复兴的中心佛罗伦萨共和国靠巨额的贡奉,在法国国王的荫庇和雇佣军的保护下偏安一隅。此时教皇的私生子瓦伦丁诺公爵切萨雷博尔贾在教皇以及法王路易十二的支持下攻城略地,成为最炙手可热的政治新星以及对佛罗伦萨威胁最大的野心家。一五○二年,处于公爵武力要挟之下的佛罗伦萨共和国派执政团第二厅的首席秘书马基雅维里出使公爵的临时宫廷所在地伊莫拉,与公爵进行谈判。在那风云变幻的三个月期间,马基雅维里亲眼见证公爵如何攻城略地、斩杀权臣、消灭对手,领略了公爵的心狠手辣、深谋远虑与神秘莫测;而他自己则一边时刻保持着警惕与公爵虚与委蛇,一边制订了一份完美的计划以引诱当地一名富商的妻子,但结果却大大出乎他以及所有人的预料毛姆在这部著名的历史小说中将对变幻莫测的时代风云的全景式展现与对永恒不变的世态人性的深刻洞察完美地融为一体。

汉魏六朝专家文研究

汉魏六朝专家文研究

汉魏六朝专家文研究,为刘叔申先生晚年讲稿,由罗常培先生笔记。此书析论精微,每发一义,启示无穷。内容除总论外,重要的篇章有:论各家文章与经史子之关系、汉魏六朝之写实文学等。

武夷集

武夷集

诗文集。南宋白玉蟾著。8卷。收入《修真十书》卷四十五至五十二,一部分为诗文,内容同《上清集》,一部分为道教应用文辞,如上章文词、法术咒语、历代天师赞(至三十二代天师张守真)。最后有崇安县尉赵汝渠一首七言诗为跋语,认为得此集,即是“半语轻逢至人授”。

补张灵崔莹合传

补张灵崔莹合传

清代文言短篇传奇小说。清黄周星 (1611—1680)撰。 见《黄九烟先生遗集》,又见《虞初新志》等选本。唐寅曾作《张灵崔莹合传》,但未见传世。作者在篇前小序又说:在稗乘中见有《十美图》,详载张崔事,因据以作此补传。这是一篇以浪漫主义为基调的作品,笔端充溢着作者的哀感企慕之情。传中说,张灵为明代正德年间吴县人,是著名的才子,家贫而放浪形骸,无意于功名仕进。他认为古今才子佳人唯有李太白、崔莺莺可以当之。执意要寻一佳人为偶。一日饮酒未尽兴,听说唐寅、祝允明等人正在虎丘畅饮,便化为乞儿前去乞饮。此时,崔莹船过此地,张崔一见钟情,但未成言,崔便前往南昌,张日夜怀思。恰值藩王朱宸濠召唐寅去南昌,唐欲乘便成全此事。不料,宸濠将十名美女献给皇上,其中就有崔莹。唐得知,崔已北上。 不久,宸濠谋反,唐佯狂返回吴门。此时,张灵因思念崔莹患病而逝。不久,宸濠事败,崔也被遣回。崔专程来吴,由唐寅陪同前去吊唁张灵,乘人不备崔也自缢身死。由唐寅将二人合葬。明年仲春,唐寅到墓上拜奠,夜梦万树梅花,一天明月,张崔二人先后翩翩而至,张还口吟“花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之句。这本是高启的《咏梅》名句,张将“雪”字改为“花”字。高启因而不允,前来责备。唐一惊而醒。

广百论疏

广百论疏

佛典注疏。唐文轨撰。原著十卷。敦煌遗书藏本。现存伯2101号一件,首残尾全,系第一卷,尾题“神龙三年(707)三月僧崇晃写”。本文所疏乃印度提婆著、唐玄奘译《广百论》。据《东域传灯录》、《三论宗章疏》等经录记载,中国僧人曾撰有八种关于《广百论》的疏释,其中文轨著者为十卷,但现仅剩此一卷。文轨曾师承玄奘,并参与玄奘译场,故本疏中当包括有玄奘的某些观点。又本疏几乎全部用因明格式写成,对研究印度因明在中国的流传有一定的资料价值。本书未为中国历代大藏经所收。敦煌出土后,被收入日本《大正藏》第八十五卷。

律相感通传

律相感通传

一卷。唐代释道宣撰。《律相感通传》一书,道宣作于唐乾封二年 (667)。《法苑珠林》载:“道宣律师乾封二年仲春,逐静修道,遂感冥应。于是律师既承灵属,扶疾笔受,随闻随录,合成十卷”。此传主要记载了有关律相感通之事,并附有天人交迹勤勤嘱累之事。据原本十卷删约成一卷。此传在流通过程中,转载传抄多有误作,特别是砖桥刻经处本,为讹特甚,特提醒读者注意。现见载版本有天津刻经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