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左传今注今译

作者:王云五
春秋左传今注今译

这是一本古籍注译类的图书。《春秋左传》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的左丘明为《春秋》做注解的一部史书,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为“春秋三传”。它是中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同时也是杰出的历史散文巨著。全书体例为原文、今注、今译、今释依序排列,博采历代注本,旁搜学界新知。今注就是对原文中一些字词作注解,今译是对原文的翻译,今释是对原文的语意的分析说明。在本书中,注译者赋予经典新的注释和翻译,其中有融会历代注释名家的解说处,也有独排众议而用自己的新解说处,既会通先前名家注译本的长处,又能发挥本书注译者研究的心得。

猜你喜欢的书

哲学史讲演录

哲学史讲演录

黑格尔的哲学著作,德文原本共三厚册,出版于1836—1838年。中译本分成四册。第一、二卷由三联书店(1956—1959)年、商务印书馆(1959)年出版,第三、四卷由商务印书馆(1959—1979)年出版。在这部著作中,黑格尔第一次用辩证的观点来看哲学史。全书除一长篇导言外,共分三部分。导言讨论了黑格尔的哲学史观及其方法论;正文第一部分分“从泰勒斯到亚里士多德”、“独断主义和怀疑主义”、“新柏拉图学派”三期讲述了希腊哲学;第二部分分“阿拉伯哲学”、“经院哲学”、“文艺复兴”三期讲述了中世纪哲学;第三部分分“培根和波墨”、“思维理智时期”和“最近德国哲学”三期讲述了近代哲学。本书把哲学史看成具有必然性的真理的科学,力图揭示历史上众多哲学体系之间的内在联系与本质。书中认为哲学体系之间的否定,同时也包含着肯定,积累着人类先前的认识成果,从而达到对立统一,达到更高的真理。黑格尔注意把哲学史中的各个系统与逻辑学中的概念、范畴的发展相联系,贯彻了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原则,这无论对逻辑学,还是对哲学史的研究,都具有重要意义。此书深受恩格斯的称赞,曾被誉为黑格尔的天才著作之一。

皇清书史

皇清书史

《皇清书史》35卷。近人李放纂录。为有清一代书法史料汇编。该书注重对爱新觉罗家族及满洲书法家的存录,对世祖章皇帝、圣祖仁皇帝、世宗宪皇帝、高宗纯皇帝、仁宗睿皇帝、宣宗成皇帝、文宗显皇帝、德宗景皇帝等八朝皇帝的御笔亲书皆有叙述。同时对王公宗室以及游民优伶的书法成就也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共收入书法家近6000人。是研究清朝及爱新觉罗家族书法史的重要资料。有《辽海丛书》本。

北齐文纪

北齐文纪

三卷。明梅鼎祚编。梅鼎祚仿冯惟讷《古诗纪》之意,辑陈、隋以前之文为 《文纪》,此为其一。北齐著作,刑劭、魏收居首,其余零篇短札,取备卷帙而已。书中所采自正史以来,不过 《文苑英华》、《艺文类聚》诸书。缘在流传本少,搜集为难,非其网罗未备。其首列高欢、高澄,亦同《西晋文纪》而滥登三祖。他如侯景报高澄书,史明言王伟撰;文宣即位告天文,史明言魏收撰;天宝元年大赦诏,《艺文类聚》明言邢劭撰,而不归操笔之人,竟冒署其所代,有违史家惯例。而 《颜氏家训》各自为书,史志相沿著录,即使全文裁入已有伤体例,何况仅录其叙致篇首四、五行。是为疏漏甚多。据崇祯戊寅周镳序梅鼎祚所辑《文纪》称,自东晋以下,皆梅鼎祚殁后所刻;其中多草创之稿,其后人又未尽是正而刊之,遂至于此。此书有 《四库全书》本。

负情侬传

负情侬传

文言传奇小说。明宋懋澄撰。收入《九籥集》卷五。本篇叙述了这样一个故事:明万历间,浙东李生,系某藩臬之子,携资财入北京国子监读书,与妓女杜十娘情好甚殷。往来经年后,李生资财用尽,鸨母对李渐以为厌,而杜十娘钟情不移,誓以身归。鸨母猜度李囊无一钱,乃云愿以三百金将杜许配。李生多方筹措,皆无办法,月余后空手来归。杜遂出私所畜碎银,及首饰衣物等,筹齐款项,以“秃髻布衣”,从李出门。临行之际,院中诸妓合赠一箱。杜李二人乘舟南下,沿途所费,皆杜所出。泊舟瓜洲之夜,杜宛转微吟,为邻舟贩盐的轻薄少年所闻。次日,少年呼李生至酒肆饮酒,议论之间,李生以难与杜共归故乡为忧,少年遂提出以千金换取杜十娘,李生告以欲归而与杜商议。杜佯作许诺,并嘱李以千金为重。次日清晨,杜至少年船上后,取出所携之箱,其中珍宝无数,世所无有,杜一一投诸江中,怒骂李生与贩盐少年后,自己也投江而死。据宋懋澄在传末所云,这则故事为庚子岁(一六○○)闻诸友人后,据以写成,可能为当时确有之事。本传文词工丽,对杜十娘性格的塑造,用力甚多,对李生的忘恩负义和贩盐少年的拆白之举,颇致不满。是明人传奇小说中的优秀之作。本篇传世后不久,冯梦龙即据以改写成白话小说名篇《杜十娘怒沉百宝箱》。

台湾海防并开山日记

台湾海防并开山日记

本书不分卷,罗大春撰。大春字景山,贵州施秉人。清咸、同间,由行伍历福宁镇总兵,升授福建陆路提督。同治十三年日兵侵台,以巡视台湾大臣沈葆桢奏调,移驻台湾北路,从事后山「开山抚番」工作。所撰日记,香港大学冯平山图书馆藏有刊本,题为「罗景山台湾海防并开山日记」,未着其他。今既著作者之名,乃略「罗景山」三字。记事始于当年三月,以讫次年八月。初以练兵募勇,延未赴调;直至六月二十日始由泉州东渡,七月十三日自府城抵达苏澳。在后山北路一年零数日,从苏港开路至花莲港,备历艰辛。终以因病开缺,回籍调理。所记以北路「开抚」为经,并纬以对日交涉、筹防以及南路、中路「开抚」之进展;盖尝据沈葆桢抄发疏草及与闽、台其他官员通讯所得,详志其见闻。尤以其中载有沈葆桢「通筹全台大局」一疏为前刊第二九种「福建台湾奏折」(据「沈文肃公致书」所辑)所未见,最为难得之史料。以是评估本书之史料价值,固不限于台湾北路一隅「开山抚番」事。

运命论

运命论

三国魏李康撰。见《文选》第五十三卷。作者字萧远,生卒年不详,中山(今河北定县一带)人。为人耿介独立而不苟流俗,曾著《游山九吟》。魏明帝异其文,起用为寻阳长,政有美绩。生当汉魏之际,见惯了王朝的更替,政治集团的崛起与覆亡,政治清洗和身家毁灭,他面对这一切百思不得其解,觉得有冥冥的命运在操纵这一切,“治乱,运也;穷达,命也;贵贱,时也”,人因而应该“乐天知命”,“既明且哲,以保其身”,这就是全文反复申述的主旨。比起同时代作家阮籍的远迈不群,比起嵇康与命运高傲的抗争,本文作者未免太卑微了,可他的这种思想恰恰是太康作家的先导。文中大量的排比句式一气贯注,滔滔汩汩,气势很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