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记今注今译
作者:王云五章节列表
升序↑- 编纂古籍今注今译序
- 叙礼记今注今译
- 第一 曲礼上
- 第二 曲礼下
- 第三 檀弓上
- 第四 檀弓下
- 第五 王制
- 第六 月令
- 第七 曾子问
- 第八 文王世子
- 第九 礼运
- 第十 礼器
- 第十一 郊特牲
- 第十二 内则
- 第十三 玉藻
- 第十四 明堂位
- 第十五 丧服小记
- 第十六 大传
- 第十七 少仪
- 第十八 学记
- 第十九 乐记
- 第二十 杂记上
- 第二十一 杂记下
- 第二十二 丧大记
- 第二十三 祭法
- 第二十四 祭义
- 第二十五 祭统
- 第二十六 经解
- 第二十七 哀公问
- 第二十八 仲尼燕居
- 第二十九 孔子闲居
- 第三十 坊记
- 第三十一 表记
- 第三十二 缁衣
- 第三十三 奔丧
- 第三十四 问丧
- 第三十五 服问
- 第三十六 间传
- 第三十七 三年问
- 第三十八 深衣
- 第三十九 投壶
- 第四十 儒行
- 第四十一 冠义
- 第四十二 昏义
- 第四十三 乡饮酒义
- 第四十四 射义
- 第四十五 燕义
- 第四十六 聘义
- 第四十七 丧服四制
- 附录一 庙祭秩序单
- 附录二 参考书目
猜你喜欢的书
瓦妮娜·瓦尼尼
《瓦妮娜·瓦尼尼》是司汤达于1829年写的短篇小说,收录于《意大利遗事》。1829年发表的《瓦妮娜·瓦尼尼》,是一篇短篇。它通过烧炭党人彼埃特罗与罗马贵族小姐瓦妮娜的爱情,歌颂了意大利的民族解放运动,歌颂了为民族解放而献身的烧炭党人。瓦妮娜是个倾国倾城的美女。她虽然出身于阀阅世家,但视富贵如浮云,心甘情愿地追求一个出身低微,身负重伤,又被官方通缉的逃犯。为了爱情,她甘愿舍弃一切,甚至不惜自己的名声。但为了得到彼埃特罗的爱,她竟然告密出卖了彼埃特罗手下的战士,破坏了他们的起义。她当初爱上彼埃特罗,是钦佩他为民族解放奋斗的大无谓精神。但由于私心的支配,她的爱情到头来变成了正义事业的阻力。
幕后凶手
波洛的最后一案。这是阿加莎·克里斯蒂在1975年完稿的作品,是留给女儿罗莎琳德的礼物,书中黑斯廷斯之女朱迪斯即以罗莎琳德为原型。黑斯廷斯上尉应波洛之邀,在事隔多年后回到了现已是乡间旅馆的斯泰尔斯庄园——这对老朋友初次相遇并共同经历第一桩谋杀案件的地方。然而,另满心憧憬着与波洛及女儿朱迪斯相聚的上尉始料未及的是,比上次更加凶险的谋杀正等待着他的到来。原来,波洛追寻一个手法高超的谋杀犯来到此地,希望阻止罪行的发生。身体每况愈下的他要求黑斯廷斯上尉的协助。但波洛拒绝透露凶手,只断定凶手就是旅馆中的某一个人。旅馆主人夫妇,女儿的雇主——富兰克林夫妇,护士克莱雯小姐,卡林顿爵士,科尔小姐,斯蒂芬·诺顿,生性不羁的阿勒顿少校,甚至是波洛的新男仆科蒂斯……究竟谁才是凶手?黑斯逐渐发现,这些人之间,以及他们与前几次谋杀案件的当事人之间,都存在着某种联系;而凶手的犯罪手法有一个共同点:在每次事件中似乎都有一个明显的嫌疑人等待着走上被告席,然而,真正的罪犯却隐藏在他们背后,逃过了法律的制裁。正当一切看似平静的时候,凶手已经开始行动了,有人相继被害,波洛却未能阻止惨案的发生。就在此紧要关头,波洛却去世了........黑斯廷斯苦苦思索着波洛留给他的线索,陷入重重迷雾之际,收到了一份赫尔克里.波洛留给他的手稿。原来,凶手竟然是……......
凫藻集
五卷。明高启 (1336—1374)撰。高启,字季迪,长洲(今江苏省苏州)人。元末隐居吴淞青丘,自号青丘子。与杨基、张羽、徐贲齐名,称“吴中四杰”。洪武初,召修《元史》,为翰林院国史编修。授户部右侍郎,不受。尝赋诗有所讽刺,后被太祖借故腰斩。其诗爽朗清逸,部分作品对民生疾苦有所反映,对明的统 一也作了歌颂。又能文。著有 《高太史大全集》 十八卷、《凫藻集》五卷《扣舷集》一卷。有人评其诗。说:“高启诗才富健,工于摹古,为一代巨擘。而古文则不甚著名。然生于元末,距宋未远,犹有前辈轨度,非洪宣以后渐流为肤廓冗沓,号台阁体者所能及之。”此集为文集,不知何人所编,共五卷。以其按诗集体例编次,可能为高启自定。集末有《魏夫人宋氏墓志铭》。魏夫人是江苏苏州知府魏观之母。按《明史》本传,高启坐为魏观作《上梁文》见法,则为其末年之作。盖平生古文,尽于此集。初无刻本。周忱为苏州巡抚时,始得其抄本于郡人周立。周立之姑,即高启之妇。正统九年(1444),监察御史浙江钱塘(今杭州)郑士昂又得本于忱,因命教授张素校刊,而周忱为之序。此本为雍正六年(1728)浙江桐乡金檀所刻,即因郑本而正其讹,多所校正。金檀辑注其诗题为《高青立诗集注》并附 《扣舷集》、《凫藻集》 刊刻行世,而成一家完书。
中国文学简史
郑振铎著,1932年出版,原书名《插图版中国文学史》。全书分为三篇:古代文学、中世纪文学以及近代文学。自古代文学鸟瞰至明末阮大铖与李玉,共六十四章。讲述了中国文学的起源发展。涉及体裁种类很多,所收材料有三分之一以上是同时期其他书所未论及的,如变文、戏文、诸宫调、散曲、民歌以及宝卷、弹词、鼓词等。全书图文并茂(约180幅图)、史料丰富、眼界宽阔,充分肯定了民间文学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是了解中国文学史的入门书。
政论
文集。东汉崔寔撰。一卷。寔字子真,一名台,字元始,涿郡安平(今属河北)人。桓帝时拜为议郎,著作于东观。后任五原太守、辽东太守,官至尚书。因世乱,托病不理事,数目免归,建宁中(168—172)病卒。原有集二卷,已佚。严可均辑凡七篇,其畸零短段不成章者载于卷末。《后汉书· 崔寔列传》说此书作于桓帝初崔寔为郎之时,但后代学 者考证此说有误。据内容推测可能成书于寔为辽东太 守时。书中指出当时社会政治腐败淫靡,“躬耕者少,未作者多”;“高坟大寝”、“轜梓黄肠,多藏宝货”
金刚般若经旨赞
佛典注疏。唐昙旷撰。二卷。是对《金刚经》的疏释与赞颂。本书受到唐道氤《金刚经宣演》的影响,但并不拘泥于道氤的观点,而是有所发展。共分五门:(1)“叙教兴由”,谓佛说此经,为令众生拔苦得乐,悟二谛,得无住涅槃。(2)“显宗趣”,谓宗有三:实相、观照、文字;趣有四:教、理、行、果。(3)“言威力”,谓此经有十大威力。(4)“明经所被”,谓此经对五性一切众生有效。(5)“赞经本文”,即引经正文,逐段赞述。昙旷是法相宗僧人,故释义多受唯识思想影响。中国历代大藏经未收,敦煌遗书有收藏,后被收入日本《大正藏》第八十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