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唯物辩证活的认识论是科学的革命的认识论
第一节 反映论
认识的唯一源泉是物质世界
两千多年来,许多哲学家提出了各种各样的认识论。但是,唯物辩证法以前的认识论,或者是唯心论的,或者是形而上学的,或站既是唯心论又是形而上学的,没有一种认识论科学地揭示了人们认识的本质和认识的规律,也没有一种认识论能够成为劳动群从革命地改造世界的精神武器。只有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的认识论,才是唯一科学的和革命的认识论。这样的认识论,毛泽东同志把它叫做“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206
为什么叫做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呢?要回答这个问题,先要说明什么是反映论。
反映论,就是唯物论的认识论。所有的唯物论(那种把意识也看作物质的庸俗唯物论除外)的认识论,实质上都是反映论。反映论是建立在两个基本观点之上的:一个是承认认识的最终泉源是客观的物质世界,一个是承认认识能够提供关于客观物质世界的正确映象。现在先说明第一个基本观点。
如前所述,唯心论是否认有不依赖于意识的物质世界的。因此,它当然否认认识的泉源是物质世界。在主观唯心论看来,认识的对象是所谓“观念的集合”或“感觉的复合”等等,认识的主体则是所谓“自我”,是所谓“一束以不可思议的速度向前飞逝的印象”等等(其实也还是感觉或观念)。在客观唯心论看来,认识的对象是所谓“理念”、“绝对观念”、“人格”等等,认识的主体则是这些“理念”或“观念”的某种产物。总之,在各种形式的唯心论看来,所谓认识,不过是观念认识观念,精神认识精神。
唯物论的看法与此相反。唯物论的根本前提就是承认在意识之外独立存在着的物质世界。因此,它认为认识的唯一泉源就是物质世界。认识的对象是物质世界的种种事物,认识的主体(人们的头脑)也是物质世界的一部分。所谓认识,就是客观的物质对象作用于人们头脑的结果,就是人们的头脑对于客观物质世界的反映。离开了物质世界,就无所谓认识。除了物质世界,认识再也没
有第二个最终的源泉。上面两种相反的看法哪一种是正确的呢?凡是不怀偏见的人都不难看到,唯物论的看法是正确的,唯心论的看法是荒谬的。现代科学已经充分证明,在人类出现以前、甚至在任何有感觉的生命出现以前,物质世界早就存在着,这时候根本没有认识的主体,当然也谈不到有认识。认识只是在人类出现以后才有的,而人类及其认识器官也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没有物质世界,就没有认识的对象,也没有认识的主体,哪里还有什么认识可言呢?由此可见,只有把物质世界看作认识的唯一泉源的唯物论观点才是正确的,而把那种实际上并不存在的所谓独立的精神实体看作认识的唯一泉源的唯心论观点是自欺欺人的。
认识能够提供客观世界的正确映像
单单承认认识的泉源是物质世界,还不一定就是反映论,因为这还没有涉及认识能不能正确地反映客观物质世界的问题。因此,还必须进一步说明反映论的第二个基本观点。
如前所述,康德也承认有不依赖于意识的“自在之物”,并且承认人们的表象是由“自在之物”作用于人们而产生的。在这一点上,他承认了物质世界是认识的源泉。但是,康德的认识论是不是反映论呢?不是的。因为按照康德的说法,尽管人们的表象是由“自在之物”引起的,可是表象同“自在之物”并没有同一性,并不能提供关于“自在之物”的正确映象。这正是不可知论。黑尔姆霍兹蹈袭康德的不可知论,提出所谓“符号论”,主张“感觉可以看作是外部影响的记号,但不能看作是它的模写。因为模写必须同被模写的对象有一定程度的相似之处,……而记号却不需要同它所代表的东西有任何相似之处。”207普列汉诺夫把感觉说成“象形文字”,实质上也是“符号论”,也是不可知论。
唯物论的看法与此相反。唯物论认为,认识就是人们的头脑对于客观物质世界的反映,人们的感觉和思维不仅是由客观物质世界引起的,而且能够成为客观物质世界的正确的映象或模写。
上面两种相反的观点,哪一种是正确的呢?只要我们依据实践的经验和科学的材料,就可以判定唯物论是正确的,不可知论是错误的。
首先我们来看看人们的感觉。不可知论者列举了许多“事实”来证明感觉不是客观对象的映象。例如有人说,把一根直的木棒的半截浸在水里,看起来是弯的;冬天用手去接触同样温度的铁器和木器,会感到铁器比木器更冷!可见感觉不能成为对象的正确模写。这种议论是似是而非的。半截浸在水里的木棒看起来是弯的,不是正确地反映了空气和水对光线具有不同的折射率吗?铁会比同温度的木头使人感到更冷些,不正是正确地反映了铁比木头具有更高的导热能力吗?还有人说,同一客观对象作用于不同的感觉器官可以引起不同的感觉,而不同的客观对象作用于同一感觉器官却可以引起同样的感觉,可见感觉的内容并不取决于客观对象,而取决于感觉器宫的生理结构。这种议论也是站不住脚的。
同一种客观对象作用于不同的感觉器官之所以引起不同的感觉,是因为不同的感觉器官所感受的是客观对象的不同方面的属性(例如视觉器官所感受到的是苹果的颜色和形状,因而产生“红”、“绿”和“圆”的感觉;味觉器官所感受到的是苹果的滋味,因而产生“甜”、“酸”的感觉,等等),而这些不同的感觉正是这个对象的不同方面的属性的正确映象(例如“红”、“绿”、“圆”、“甜”、“酸”等等正是苹果的颜色、形状、滋味的正确反映)。至于不同的客观对象作用于同一感觉器官引起相同的感觉(例如苹果和盐接触舌头都产生味觉,接触皮肤都产生触觉,等等),是因为这些对象都具有可以为特定的感觉器官所能感知的客观属性(苹果和盐都是有了味的,又都是有一定的硬度、温度和形状的);而特定的感觉器官之所以只能感知客观对象的某种特定的属性(例如耳能听而不能嗅,眼能视而不能尝),正是有机体反映外部世界、在千百万年的进化过程中形成的分工。用歪曲地解释感官生理学的某些成就的办法否认感觉能够提供客观世界的正确映象,是完全错误的。有人问,人们的头脑可以杜撰许多荒诞的表象,例如独身人首、和牛头马面之类,这样的表象难道也是客观对象的正确映像吗?客观世界里哪里有这样的事物呢?其实,客观世界中虽然没有狮身人首、牛头马面这样的事物,然而构成这些表象的要素在客观世界中却是存在的,这些表象不过是人们把这些要素(例如狮的身、人的头、牛的头、马的面)组合起来的产物罢了。试问,如果世界上根本没有狮、人、牛、马,如果人们没有关于狮、人、生、马的映象,能够形成狮身人首、和牛头马面的表象吗?显然是不能的。还有人说,人们是会产生错觉的,错觉总不能说是客观世界的正确映象。当然,产生错觉是完全可能的,而错觉也确实不是客观世界的正确映像。但是,错觉的存在并不能证明感觉按其本性说来不能提供客观世界的正确映像。
而且,人们产生了错觉,总可以找到产生错觉的原因,从而纠正错觉。可见,以上种种否认感觉能够提供客观世界的正确映象的说法,都是毫无根据的。实际上,人类的实践早已确评地证明了感觉能够提供客观世界的正确映象。如果感觉根本不能正确反映客观事物的属性,人们就可能把火当成水,把泥土当成粮食,把悬崖峭壁当成康庄大道,那末,人们就将连像普通动物一样适应自然、保存种族都不可能了,还谈得上什么改造世界呢?可是,人类不仅至今已经生存了一百万年之久,而且不断地改造着自然和社会,将来还将创造着比现在高千百倍的文明,这个基本的事实就充分证明了感觉是能够提供关于客观世界的正确映象的。
感觉如此,思维又怎样呢?当然,思维不是客观对象作用于感觉器官的直接结果,它的形式是抽象的。但是,无论多么抽象的思维,归根到底仍然是客观世界的反映。许多唯心论者硬说数学是“理性的自由创造物”,与客观世界无关。事实上,如恩格斯指出的,数学的概念是从现实的数量和形状中抽象出来的,甚至数学的运算方法(例如微分法和积分法)也是从现实世界的某些实际过程中抽象出来的,它们在物质世界中都有“原型”都是物质的东西在人们头脑中的抽象的反映。208许多唯心论者又硬说逻辑规律是与客观世界无关的。事实上,如列宁所指出的:“最普通的逻辑的‘格’……是事物的被描绘得很幼稚的……最普通的关系。”209“逻辑形式和逻辑规律不是空洞的外壳,而是客观世界的反映。”210数学和逻辑是这样,一切思维也都是这样。思维和感觉的区别,在于感觉是客观世界的现象的反映,思维是客观世界的本质的反映;至于它们都是客观世界的反映,则是相同的。当然,思维也有错误的。错误的思维不能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但是,正如错觉的存在不能否定感觉能够提供客观世界的正确映象一样,错误思维的存在也不能否定思维能够提供客观世界的正确映象。错误思维也是完全可以为实践所纠正的。人们在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中能够以思维作指导而达到预期的目的,这个事实就是思维能够正确地反映客观世界的证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社会科学理论正确地反映着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真正的自然科学理论正确地反映着自然界各个领域的发展规律,这是千百万次的实践充分证明了的事实。
不仅承认物质世界是认识的唯一泉源,而且承认认识能够提供关于客观对象的正确映象,这就是唯物论的认识论即反映论的基本观点。这种观点同唯心论、不可知论是根本对立的。
第二节 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实践观点
反映论的观点是一切唯物论(庸俗唯物论除外)的共同观点,对于科学的唯物论即唯物辩证法说来还只是起码的、初步的真理。讲认识论如果只讲到反映论为止,还不是唯物辩证法的认识论。如果把唯物辩证法的认识论归结为反映论,就会把唯物辩证法同形而上学的唯物论混淆起来,把唯物辩证法降低为形而上学的唯物论。当然,唯物辩证法的认识论也是反映论,而不是非反映论;但是它又不是随便一种反映论,而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它不仅同唯心论的、不可知论的认识论根本对立,而且同形而上学唯物论的认识论也有原则的区别。在学习唯物辩证法的认识论的时候,不仅要划清唯物论的认识论同唯心论的认识论的界限,而且要划清唯物辩证法的认识论同形而上学唯物论的认识论的界限。
唯物辩证法的反映论同形而上学唯物论的反映论的原则区别,集中地表现在两个问题上:第一、形而上学唯物论的反映论不了解认识对实践的依赖关系,而唯物辩证法的反映论则把实践作为认识的基础;第二、形而上学唯物论的反映论不了解认识是一种辩证的发展过程,而唯物辩证法的反映论则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充分揭示了认识过程的辩证规律。
形而上学唯物论在认识问题上的第一个根本缺陷,在于离开了人的社会性和人的历史发展去观察认识问题,因此不能了解认识对社会实践的依赖关系。以费尔巴哈为例。费尔巴哈在旧唯物论者当中对反映论的论证是比较深刻的。他把认识的对象了解为不依赖人们的意识为转移的自然界,把认识的主体了解为作为自然界的产物的肉体的人,把认识了解为自然界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驳斥了唯心论和不可知论的谬说。这是他的功绩。但是,他是不是科学地说明了认识问题,驳倒了唯心论和不可知论呢?没有。原来他心目中的“人”,并不是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上和一定社会关系中实践着的现实的人,而是只有两性差别而无阶级差别的生物学意义上的抽象的“人”。这样的“人”,在现实生活中实际上是没有的。当费尔巴哈宣布认识的主体是肉体的人而不是独立的精神实体的时候,他自以为抓住了非常具体、非常实际的东西,而其实他所抓住的仍然是非常抽象、非常空洞的东西。这是他的至命的弱点。正因为如此,他就没有能力理解认识对实践的依赖关系。在他看来,认识是生物的人对自然界进行消极直观的产物,而不是社会的人对客观世界进行改造的产物。这个缺陷在费尔巴哈尚且不能免,在别的旧唯物论者就更不用说了。
同形而上学唯物论的认识论相反,唯物辩证法的认识论把实践理解为认识的基础,认为只有从实践的观点出发,才能科学地理解认识问题。首先,从认识的主体看,作为认识主体的人固然是自然界的产物,但是人们并不是像普通动物一样消极地适应自然,而是积极地改造自然,即进行着生产斗争的实践在进行生产实践的过程中,人们就造成了一定的生产力状况,并结成了与一定的生产力状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由于在生产关系中所处的地位不同,人们就分成具有不同利益的阶级,并进行着阶级斗争的实践。不同历史时期、不同阶级的人们,具有不同的本性、不同的本质。
像形而上学唯物论者那样把作为认识主体的人了解为只有两性差别而无阶级差别的生物学意义上的人,就根本不能了解认识的主体。其次,从认识的对象看,自然界固然是人们认识的对象,但是作为认识对象的自然界并不是同人们的实践活动无关的。自然界只有在作为人的改造对象的时候才成为人的认识对象。如恩格斯所指出的:“人的思维的最本质和最切近的基础,正是人所引起的自然界的变化,而不单独是自然界本身”。211而且,人的认识对象决不限于自然界。人们的社会存在,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也是人的认识对象,而这些正是人们的实践活动造成的。而且实践本身就是客观的物质活动,也是认识前对象。
像形而上学唯物论者那样把认识对象归结为与实践活动无关的自然界,就不能真正理解认识的对象。最后,从认识的过程看,认识自然是客观事物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但是只有当人们通过实践活动去改造那些事物的时候,才能接触那些事物的现象,暴露那些事物的本质,使那些事物反映到头脑中来,取得对那些事物的认识。人们进行认识活动的目的,又正是为了改造客观事物。认识的正确与否,也要靠在实践中能否实现预期的目的才能判定。总之,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的目的,又是检验认识的标准。离开实践的认识是不可能的。
像形而上学唯物论者那样只看到认识是客观事物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而看不到这种反映只有在人们改造客观事物的基础上才能实现,就不能真正理解认识的过程。毛泽东同志说:“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把实践提到第一的地位,认为人的认识一点也不能离开实践,排斥一切否认实践重要性,使认识离开实践的错误理论。”212这是唯物辩证法的认识论同形而上学唯物论的认识论的第一个根本区别。
辩证观点
形而上学唯物论的认识论的第二个根本缺陷,在于不能用辩证法的观点来处理反映论问题。这主要地表现在如下几个问题上:第一、它不理解思维与存在的辩证关系,只看到思维内容是被存在所决定的,而看不到思维对存在的巨大的反作用,即看不到思维一旦反映了存在就能够和过实践改造存在,变革存在。换名话说,它只看到物质变精神,而看不到精神变物质。第二、它不理解认识运动的辩证规律,不了解认识是一个基于实践的由浅入深的辩证过程,而简单地把认识看成一次完成的动作,如同镜面对于物象的反映一样。第三、它也不理解认识过程的诸因素、诸环节(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真理和错误、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等等)的辩证关系。例如在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问题上,它或者片面地夸大感性认识的作用而贬低理性认识的作用,或者片面地夸大理性认识的作用而贬低感性认识的作用,并且看不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质的区别。如列宁指出的:“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的根本缺陷就是不能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应用于认识的过程和发展。”213这个根本缺陷,是同它的第一个根本缺陷即缺乏实践观点的缺陷分不开的。
同形而上学唯物论相反,唯物辩证法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充分揭示了认识的辩证规律。它指出,唯心论不承认思维是存在的反映,固然是错误的;形而上学唯物论看不到思维对存在的反作用,也是错误的。实际的情形是:首先,人们通过实践使客观外界的情况反映到头脑中来,形成思想、理论、计划、方案,这是变客观的东西为主观的东西的过程,也就是物质变精神的过程;然后,人们依据这样的思想、理论、计划,方案去改造客观世界,把它们变成现实,这又是变主观的东西为客观的东西的过程,也就是精神变物质的过程。它又指出,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不是一次完成的动作,而是充满矛盾的辩证运动的过程。列宁说:“认识是思维对客体的永远的、没有止境的接近。自然界在人的思想中的反映,应当了解为不是‘僵死的’,不是‘抽象的’,不是没有运动的,不是没有矛盾的,而是处在运动的永恒过程中,处在矛盾的产生和解决的永恒过程中的。”214毛泽东同志说:“客观过程的发展是充满着矛盾和斗争的发展,人的认识运动的发展也是充满着矛盾和斗争的发展。”215唯物辩证法的认识论依据对立统一规律解决了认识过程中的诸因素、诸环节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分析和综合、归纳和演绎、真理和错误、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等等的相互关系问题,从而科学地揭示了认识过程的规律性。
综上所述,形而上学唯物论的认识论是缺乏实践观点和辩证观点的反映论,是一种消极的直观的反映论。按照这种理论,人们要取得认识,并不需要投身到变革现实的实践中去,只要坐着不动,对自然界进行静止的观察就行了。取得了认识以后,也无需乎以认识为指导去进一步从事变革现实的实践,并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认识,只要对世界作一些自以为正确的说明就够了。这样的理论,不符合于认识的实际情况,也不能成为指导人们进行实际斗争的武器,既不是科学的理论,也不是革命的理论。唯物辩证法的认识论则是贯串着实践观点和辩证观点的反映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按照这种理论,人们要取得正确的认识,必须参加变革现实的革命实践;取得认识的目的,又是为了革命实践;判定认识是否正确,也要依实践的结果如何而定。而且,人们的认识不是僵死的、一成不变的,而是在实践的基础上由浅入深、由片面到更多的方面的辩证的发展过程,只有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地坚持真理,修正错误,才能越来越深刻,越来越全面地反映客观世界。这样的认识论,是自有人类历史以来唯一正确地揭示了人类认识的实质的科学的认识论,也是自有人类历史以来唯一能够指导革命人民进行实际斗争的革命的认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