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书正义
作者:孔颖达
《尚书》学著作。唐代颁行的《五经正义》之一,二十卷。孔颖达等撰。唐贞观年间,“新定五经”颂布后,太宗又命撰《五经义疏》。由孔颖达领衔,王德韶、李子云等执笔,撰《尚书义疏》。该书以梅赜所献伪《孔传古文尚书》(《舜典》篇用姚方兴所献本)为底本,甄录南北朝以来各家旧有疏注,尤其是刘焯、刘炫的旧疏,“览古人之传记,质近代之异同,存其是而去其非,削其烦而增其简。”(《尚书正义序》),加以综合发挥而成。初稿撰成后,几经讨论修改,马嘉运驳正其失,于志宁、张行成、高季辅增损其辞,直到高宗永徽四年,始定稿刊行,定名为《尚书正义》。从此,《尚书》各种异文版本以及各家学说不再流行。由于该书抛弃和排斥马融、郑玄、王肃等注本,而肯定伪《孔传古文尚书》,不仅使人们对《尚书》真正版本的面目认识模糊,而且常常使自身的解说陷入矛盾之中,不能自圆。然而,此书保留了汉以来经学界研究《尚书》的一些成果,特别是使今文《尚书》二十八篇得以流传下来,应该是一大功绩。有《十三经注疏》本。
章节列表
升序↑- 卷一 尚书序
- 卷二 尧典第一
- 卷三 舜典第二
- 卷四 大禹谟第三
- 卷四 皋陶谟第四
- 卷五 益稷第五
- 卷六 禹贡第一
- 卷七 甘誓第二
- 卷七 五子之歌第三
- 卷七 胤征第四
- 卷八 汤誓第一
- 卷八 仲虺之诰第二
- 卷八 汤诰第三
- 卷八 伊训第四
- 卷八 太甲上第五
- 卷八 太甲中第六
- 卷八 太甲下第七
- 卷八 咸有一德第八
- 卷九 盘庚上第九
- 卷九 盘庚中第十
- 卷九 盘庚下第十一
- 卷十 说命上第十二
- 卷十 说命中第十三
- 卷十 说命下第十四
- 卷十 高宗肜日第十五
- 卷十 西伯戡黎第十六
- 卷十 微子第十七
- 卷十一 泰誓上第一
- 卷十一 泰誓中第二
- 卷十一 泰誓下第三
- 卷十一 牧誓第四
- 卷十一 武成第五
- 卷十二 洪范第六
- 卷十三 旅獒第七
- 卷十三 金縢第八
- 卷十三 大诰第九
- 卷十三 微子之命第十
- 卷十四 康诰第十一
- 卷十四 酒诰第十二
- 卷十四 梓材第十三
- 卷十五 召诰第十四
- 卷十五 洛诰第十五
- 卷十六 多士第十六
- 卷十六 无逸第十七
- 卷十六 君奭第十八
- 卷十七 蔡仲之命第十九
- 卷十七 多方第二十
- 卷十七 立政第二十一
- 卷十八 周官第二十二
- 卷十八 君陈第二十三
- 卷十八 顾命第二十四
- 卷十九 康王之诰第二十五
- 卷十九 衰毕命第二十六
- 卷十九 君牙第二十七
- 卷十九 冏命第二十八
- 卷十九 吕刑第二十九
- 卷二十 文侯之命第三十
- 卷二十 费誓第三十一
- 卷二十 秦誓第三十二
猜你喜欢的书
精神分析新论
收录四部分内容。1.《精神分析新论》完成于1933年,虽然是弗洛伊德在他1932年所做的演讲基础上成书的,但却是他在《精神分析导论》发表后经过15年研究实践和反思的成果。2.《精神分析五讲》于1910年首次刊出,是由弗洛伊德1909年应邀为美国克拉克大学20周年校庆所做的五次演讲稿汇集而成,它从叙述弗洛伊德与布洛伊尔合作研究癔症开始,通过大量的临床实践和观察事例,比较系统地介绍了精神分析关于宣泄法、压抑、梦、失误、性欲和移情等重要思想与概念的形成及发展过程。3.《精神分析运动史》发表于1914年,该文是对精神分析产生、发展和分裂过程的历史总结。4.《精神分析纲要》发表于1940年,它既是向读者介绍精神分析基本原理的指南,又是弗洛伊德对自己为之奋斗一生的精神分析理论全面而精辟的总结。
升D先生和降E小姐
我们是卡尔费马特镇上的小学的一群孩子,总共30来人,20来个6岁至12岁的男孩子,10来个4岁至9岁的小姑娘。如果你想知道这个小镇的正确位置,根据我的地图册第47页,这是在瑞士信奉天主教的一个州里,离康斯坦茨湖不远,在阿邦泽尔②的群山脚下。“喂!你在那边干什么,约瑟夫·穆勒?”“怎么啦,瓦尔吕吉先生?……”我回答。“我在讲历史的时候,你在写什么?”“我记笔记,先生。”
民权素诗话
民权素是近代文学杂志。创刊于1914年4月25日。初为不定期刊,第6集后改为月刊。1914年4月25日创刊于上海。第1集由刘铁冷、蒋箸超合编,第2集起由蒋箸超主编。民权出版部发行。1916年4月15日终刊。共出17集。蒋箸超等人原为《民权报》编辑,因触犯袁世凯而该报被封,遂而另创《民权素》。《民权素诗话》共收录民权素众人诗话十四篇。
绍兴重雕大藏音
绍兴重雕大藏音,三卷,前有柳豫序。宋精严寺释处观集,略如字汇,共一百七十四部。
摄大乘论释
梵名Maha^ya^na -sam!grahopanibandhana 。凡十卷。无性造。唐代玄奘译。又称无性摄大乘论释、无性摄论。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一册。本书约与世亲摄大乘论释同时译出,而精细过之,对总标纲要分中之十相殊胜殊胜语之大意、所知依分中之声闻乘不说阿赖耶识之理由、诸师关于阿赖耶之异说、所知相分中之佛二十一种功德及十六业差别、入所知相分中声闻菩萨之现观十一种差别,及果断分中之法身功德等,解释尤为详尽。成唯识论依本书处甚伙,窥基之述记亦多援引本书释义。注疏有无性释论疏四卷(智俨)、无性释论古迹记一卷(日僧太贤)等,皆已佚失。
妇人遇辜经
全一卷。西秦圣坚 。又作佛遇对经。收于大正藏第十四册。本经内容叙述一妇人突遇丈夫、儿子、娘家父母、夫家亲人,短时内相继死亡,因遭此不幸,内心愁忧怖惧,以致发狂,后至祇树给孤独园,佛为其说(大一四·九四四中):‘人命无常,合会有别,生者有死,无生不终,一切本空。’妇人遂发无上正真道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