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官新义

作者:王安石
周官新义

十六卷。附《考工解》二卷。北宋王安石撰。《周官新义》是王安石为变法而对《周礼》所作新解之书,原着二十二卷,今存十六卷,《附考工记解》二卷,录自《永乐大典》。宋晁公武《读书志》载,熙宁中置经义局,撰三经:《周礼》、《尚书》、《诗经》,皆本王安石经说。王安石与其子王雱及吕惠卿等重注三经,不用先儒传注,多以己意解经,时称《三经新义》,颁之学官。书成后遭反变法派如司马光、文彦博、吕诲、程颢、程颐、苏轼、苏辙、晁说之、胡安国、胡宏等攻击,甚至谴责王安石及《周官新义》导致北宋灭亡。《四库全书总目》认为王安石鉴于“宋当积弱之后,而欲济之以富强,又惧富强之说,必为儒者所排斥,于是附会经义,以钳儒者之口,实非信《周礼》为可行”,颇为中肯。《周礼新义》训诂多违六书之义,难免割裂经义,牵强附会。其训诂字义,颇为穿凿,但总体以经诠义,发挥经义,仍不失为儒者之言。如解“八则之治都鄙”、“八统之驭万民”、“九两之系邦国者”,皆有发明。对后世研究《周礼》者有一定参考价值。宋王昭禹《周礼详解》、王与之《周礼订义》以及林之奇、陈友仁注《周礼》多据其说。清《钦定周官义疏》,亦不废用。其《考工记解》据晁公武《读书志》记载,非王安石之作,乃郑宗颜辑王安石《字说》所补。《中华儒学通典》

猜你喜欢的书

南中幽芳录

南中幽芳录

《南中幽芳录》成书于明永乐十年春(公元1412年春),记叙了当时的38品名兰,如:碧玉莲、大雪素、金镶玉、小雪素、金丝莲、黄建素、大贡品等。书中对这38品兰蕙的产地及分布;生态习性;根茎和叶鞘;叶色、叶态、叶质、叶片数;花葶形态、着花数量、放花时间;花色、花形、花香等作了准确简练、生动形象的描述赏评,文字优美,韵味无穷,读文如见花,隐隐有馨香袭来。重要兰谱,兰花作为文学作品的描写对象最早可追溯到2500-3000年前。公元前600至1000年之间成书的《诗经》就有兰花的记录:“溱与洧,方涣涣兮。仕与女,方秉兰兮”。

道德指归论

道德指归论

六卷。汉严遵撰。严遵 (原名庄遵),字君平,蜀人,成帝时,常卜筮于成都市,为人言说吉凶利害,日得百钱够自养,便闭门读《老子》。西汉扬雄,少年时曾从严遵学。严遵一生不愿做官,隐居著述十余万言,传说他卒年九十余岁。撰有《道德指归论》十四卷,今所传已不全。《道德指归论》,原称《老子指归》,又称《道德真经指归》。汉人研究 《老子》的史料多已亡佚,严遵 《道德指归论》也已难见原貌。严遵把《老子》分为七十二章,上经四十章,下经三十二章加以论述。其要旨以自然无为为宗,认为道德而生神明、太和,进而化生天地万物。主张修身之法与道德仁义相统一,强调为国养物生民之策,实为经世治国、君人南面之术。后世学者对此书极为推重,《隋书·经籍志》、《经典释文·序录》、新旧《唐志》皆有载录。唐代冯廓注《老子指归》十三卷。到宋代,冯廓注本与谷神子注《老子指归》十三卷并存,宋晁公武作《郡斋读书志》,认为二者为一书、谷神子即冯廓化名,而以一书予以著录。明清研究 《老子指归》者,有胡震亨、毛晋、张海鹏等一脉相承。胡震亨辑刻 《秘册汇函》时,其书仅存《指归·德经》部分七至十二卷,胡氏改易卷目次序题为一至六卷,又删去经文及《指归》中谷神子注,并将卷末谷神子注文改题为谷神子序而列为卷首,改书名为 《道德指归论》,收入其所辑 《汇函》,致使 《老子指归》一书面目全非。胡氏 《秘册汇函》毁于火,毛晋得其残版,合家藏旧籍,辑成《津逮秘书》,收录《道德指归论》,清张海鹏依毛氏将此书收入 《学津讨原》。《四库全书》据胡氏 《汇函》本收录,并在 《提要》中称其为 “赝托”,未免有失公正,实亦胡氏之过。现存另有明《道藏》本,标名《道德真经指归》十三卷,题严遵撰,谷神子注。缺一至六卷,存七至十三卷。其书经文、注文、《指归》并存,或可见严遵书原貌。

争报恩三虎下山

争报恩三虎下山

元杂剧剧本。简名《三虎下山》或《争报恩》。撰人姓名不详。旦本。剧写赵通判离家赴任,其妾王腊梅与丁都管通奸。梁山头领关胜下山探事时染病,病后为筹盘缠而卖狗肉,与王腊梅、丁都管发生口角,打了丁都管。赵通判的正妻李千娇知关胜是梁山好汉后,与其结拜为姐弟,赠钗送走了他。徐宁奉命去接应关胜,也生病落魄,夜宿赵通判家,被丁都管与王腊梅私会时撞见,欲扭送官府。李千娇又因徐是梁山好汉而与他结拜,赠钗送走。花荣又奉命去接应关、徐二人,误入赵家花园,见李千娇祝“天下好男子休遭罗网之灾”,遂与之相见,并结拜。事为王腊梅所知,通知赵通判来捉,花荣砍伤赵通判逃走,赵以私通奸夫伤害本夫罪将李千娇送官,李千娇被判死罪。关胜、徐宁、花荣闻知李千娇遭难,同下山劫法场救出李千娇,捉了王腊梅、丁都管回梁山。关胜等劝赵、李夫妻二人和好,将王腊梅、丁都管斩首。剧本虽属“水浒戏”写梁山好汉,但情节不见小说《水浒传》。现存主要版本有《元曲选》本。

释观无量寿佛经记

释观无量寿佛经记

释观无量寿佛经记,一佛典注疏。唐法聪撰。一卷。行满题记,日本白苹雅山刊行序,圆珍题记。是隋智顗撰《观无量寿佛经疏》的注释书。分两部分:“初通明二土依正不同”;“次别解此经来意”。唐元和十二年(817)天台僧行满于禅林寺偶见此书。唐大中十二年(858)日僧圆珍在台州开元寺获此本并带回国,日享保二十年(1735)由日僧刊刻流通。见载于日本《续藏经》。

圣阎曼德迦威怒王立成大神验念诵法

圣阎曼德迦威怒王立成大神验念诵法

唐北天竺沙门大广智不空译,佛于净居天宫,命文殊师利菩萨,说威怒王胜根本真言。

戒消灾经略释

戒消灾经略释

此经以法为名。无常无我寂灭三印为体。依止真善师友为宗。消灾证果为用。酪味为教相。法为名者。戒是能消之善法。灾是所消之恶法也。经虽止列五戒。义实无量。以沙弥比丘菩萨戒等。皆以五戒为根本故。十戒二百五十十重四十八轻等。皆是根本之眷属故。定共道共皆从木叉所引发故。摄善摄生皆即律仪所含具故。今大姓家子止存四戒神犹畏走。鬼妇及男子方秉五戒。鬼即远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