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经

作者:真德秀
政经

一卷。南宋真德秀撰。真德秀任湖南安抚使、知潭州时,以“廉仁公勤”四字励僚属,复立惠民仓,置社仓。知福州时,告戒所部,无滥刑横敛。他在朝中的时间较短,多居外任,比较了解民间的疾苦,故着此书。其门人王迈作《序》,称他再守温陵(今福建泉州)时,日着《政经》。考他再守泉州时,为宋理宗绍定五年(1232),已经54岁,故为晚年之作。王迈又称赵时棣任法曹时,与真德秀朝夕相随,故得此书。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收录《心经》,而不及此书。可能是《心经》行世早,而此书晚出。或是因他名重,好事者依托之作。虽然真伪难辨,但其言能不悖于儒者,所以能与《心经》并行于世。此书采典籍中论政之言列于前,如“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子张问仁于孔子”等条。而以名臣廉吏的事迹列于后,题为《传》,以示区别。共列二十余事,如“黄霸为颖川太守力行教化而后诛罚”,“刘宽典历三郡温仁多恕”等事迹。书末附当时近事六条,为之附录。此六条记歙县等地,造簿征赋的方法。他认为,簿书是财赋的根,尤如禾稼出于田亩。但地方官多不亲阅,征赋时则用乡里的草簿。因此多生弊端,把未交纳者改为交纳,已经交纳者改为未交纳。官赋流失,百姓被扰,所以地方官要亲掌征赋。其后载他帅长沙咨呈,知泉州军事时劝谕文,帅长沙时劝民间置义仓文、帅福州晓谕文。他虽

猜你喜欢的书

浙西水利书

浙西水利书

明代系统摘编的太湖地区水利文集。编者姚文灏,字秀夫,号学斋,江西贵溪人。明成化进士。弘治七年(1494)曾任常州通判,两年后又以工部主事提督浙西水利,对太湖水利有较深入的研究。为了借鉴历史经验,他于弘治十年编成此书。全书三卷,收录宋文20篇,元文15篇,明文12篇,共47篇。都是前人议论太湖水利的文章。编者根据当时水利形势的变化和他本人的亲身体验对“诸家之书,取其是而舍其非”,“一家之书,详其是而略其非”,认真地做了一番“去粗取精”,不失为一部较系统而完善的太湖水利史料汇编。有弘治十年初刻本、1921年退庐图书馆校刊本和1984年农业出版社出版的汪家伦校注本。

摄生集览

摄生集览

养生类著作。佚名撰,明胡文焕校刊。一卷。文焕有《幼幼集》已著录。是篇首论养神、惜气、隄疾,忘情去志,恬淡虚无等养生之术。次论五气通五味及安乐、摄养之道。指出善养生者养内,不劳神,不苦形,使脏腑安和,三焦各守其内,饮食常适其宜。强调阴阳二气与精、气、神对人体的重要作用。条理清晰明辨,论述简捷,主题突出,为通用性养生学著作。有《格致丛书》本。

寇忠愍公诗集

寇忠愍公诗集

诗别集。宋寇准撰。三卷。准字平仲。华州下邽(今陕西渭南)人。太平兴国进士。曾官巴东知县、枢密院直学士,判史部铨。参决政事,正直敢言,为太宗所信重。景德元年(1004)任宰相,力主抵抗契丹军南侵。不久被王钦若排挤罢相。晚年复职,又被丁谓排挤去位,封莱国公,后贬死雷州,谥忠愍。准知巴东时,尝自选诗作百余篇,为《巴东集》。后河阳守范雍辑其作,编为是集。卷首有范雍序。正文含诗三卷,收各体诗二百余首。准与宋初山林诗人潘阆、魏野、“九僧”等为友,诗风近似,亦为晚唐派。其五律《冬夜旅思》等,情思凄婉,有贾岛诗风。其七言绝句意新语工,最有韵味,颇受王维、韦应物诗影响。如《夏日》中“日暮长廊闻燕语,轻寒微风麦秋时”《书河上亭壁》中“萧萧远树疏林外,一半秋山带夕阳”等句,均情景交融,清丽深婉,勘称佳句。有宋范雍初刻本,清圣香楼刊本,辨义堂刊本,《四库全书》本,《关中丛书》本。

玉泉莲月正禅师语录

玉泉莲月正禅师语录

《玉泉莲月正禅师语录》聚焦清代临济宗莲月道正禅师的禅法。康熙初年,莲月正禅师受破山门下邀请,住持湖北当阳玉泉寺,全力弘扬临济破山禅法。玉泉寺历史悠久,东汉建安年间僧人普净在此结庐,隋代智顗大师也曾驻锡,享有 “三楚名山” 等美誉。 书中开篇是康熙十七年当阳知县俞廷瑞的序文。俞廷瑞虽熟悉儒行,对宗门大旨却了解有限。因莲月大师是临济传灯之人,勾起他对家乡荒废后又复兴的雪窦山的怀念。雪窦山由石奇和尚复兴,石奇和尚师承天童密云禅师,密云禅师接续达摩祖师法脉,让临济宗大振。莲月大师作为密云禅师之孙、石奇和尚之侄,传承有序。他在多地开堂说法,德行可与竺道生等高僧媲美。 书中多为莲月正禅师在玉泉寺开堂接众的说法记录。在与僧人的问答中尽显禅法智慧,如僧问两处施设作用是否相同,禅师答 “相席打令”;谈及动静境界,禅师指出二者无实质区别,借此阐明佛法真谛。这些语录是研究临济宗禅法及莲月正禅师思想的重要文献,为后世参禅者领悟禅法、探究人生本质提供了宝贵指引。

盂兰盆经疏孝衡钞

盂兰盆经疏孝衡钞

佛典注疏。宋遇荣撰。二卷。是发挥和疏注唐宗密撰《盂兰盆经疏》的著作。书前有“科文”一卷。正文有三部分内容:初释疏题目、二彰造疏人、三释疏本文。在“释疏本文”中,先举宗密“疏”,后随遇荣“钞”。全书分上、下两卷,每卷卷末有音释。此钞有“旧本”,为梵夹装,刊印何时不详。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又以方册本刊行。

阿毗达磨界身足论

阿毗达磨界身足论

梵名Abhidharma -dha^tu-ka^ya-pa^da 。凡三卷。印度世友造,唐玄奘译于龙朔三年(663)。又作说一切有部界身足论。略称界身足论。收于大正藏第二十六册。为阿毗达磨六足论之一。本论分为二品,即:(一)本事品,叙说十大地法、十大烦恼地法、十小烦恼地法、五烦恼、五见、五触、五根、五法、六识身、六触身、六受身、六想身、六思身、六爱身等。(二)分别品,略分十六门,广立八十八门,分别心所与五受、六识、无惭无愧等之相应不相应,及蕴、处、界与心所之相应不相应。此外,有关本论之作者另有异说,称友之梵文俱舍释论及西藏传说均载为富楼那(梵Pu^run!a )所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