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地理考

作者:王应麟
诗地理考

宋王应麟撰,六卷。 其书全录郑玄《诗谱》,又旁采《尔雅》、《说文》、《地理志》、《水经注》及先儒之语中涉及《诗经》地名著作,荟萃成编,然采录遗失,皆案而不断,故得失往 往并存。有《津逮秘书》本,《学津讨原》本等。 诗品(钟嵘撰) 我国第一部诗论专著,原名《诗评》。南朝梁代钟嵘著,共分为3卷。全书专论五言诗,论列了汉至梁各代部分诗人,计122位。为别其等第,分上中下三品,其中上品11人,中品39人,下品72位。每品中,所评作家一般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每品1卷,卷前各有序文,今人三序合一,称为“总论”或“诗品序”,序中论述了五言诗的起源、兴起、作用及表现手法,并对当时盛行的追求声律和堆砌典故的不良诗风进行了批评。正文对各作家品定等级,进行具体分析,说明他们在创作上与前代的承传关系、作品的风格与得失。因于品第外,略加评论诗的优劣,故原称《诗评》论诗主张表现生活中的真情实感,强调艺术感染力,提倡“风力”和自然,要求文质兼备,反对片面用典、声病之风,否定理过其辞,淡乎寡味的玄言诗。所品评的诗歌,比较重视作家自身的经历和政 治环境对其作品的影响。所论颇有特见,对后代诗歌评论影响很大。因历史条件和当时风气的影响,在说明历史的继承性时有牵强之说,对一些

猜你喜欢的书

自我与无意识

自我与无意识

在这本书里,荣格探讨了无意识对意识人格的反应及行为方式所造成的种种影响。和弗洛伊德的观点不同,荣格认为,无意识是独立自主的系统,而把无意识区分为个人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也是荣格心理学思想的本质之一。人类的集体无意识会显现在一些古老而原始的意象和神话(即所谓的“原型”)里,原型既是人类不断重复出现之经验的载体,也是全人类——即使分属于不同文化——的共有物。透过本书,我们可以总览荣格所开创的分析心理学重要的观点、基本概念和理论脉络。其论述范围涵盖心理学、神话学、文学、哲学等,读者得以深入浅出地一窥这位分析心理学大师的思想洞见。

滋兰树蕙山房同心录

滋兰树蕙山房同心录

简称《兰蕙同心录》,全书共二卷,编著于清光绪17年(1865年),作者是浙江嘉兴新塍许霁楼。内容丰富,举凡养兰赏兰的各个方面,多所涉及。书中收有当时江浙一带广受喜爱的兰花58个品种。更为可贵的是,此书为我国兰花古籍中第一部有兰花品种绘图可供与实物对照鉴别的书,其绘图及文字书法均有我国传统书画艺术的特色,可谓书图并茂,秀美雅致。应该说这确是一部优秀的兰花古籍。上卷以植兰方法为主,分栽种、浇灌、施肥、防护等四十目。下卷记兰的品名、状貌、色泽等计二十七日。后附种兰蕙四季口诀与沈沛霖蕙蕊头形八法,讲述培兰芦技艺。有附图几十幅,每幅皆加详释,是一部内容丰富的植兰栽蕙专书。

素书注释汇编

素书注释汇编

爱读中国历史的人,一开始都会被帝王将相们的文韬武略所吸引。台前幕后的经国大计,莽原沙场的刀光剑影,舞榭歌台的杯盘交错,孤城远镇的阴谋策划,英雄末路,美人迟暮,壮士悲歌,忠臣饮恨......无不让人或击节嘘唏,或扼腕长叹。然而,看得多了,慢慢就会发觉浩翰的史籍应该记载却有意无意遗漏忽略的人事委实不少。

太虚心渊篇

太虚心渊篇

太虚心渊篇,撰人不详,似出于宋代。一卷,收入《正统道藏》太玄部。此书前半篇为序说,后半篇载五言绝句四十三首,以解释序说之意,主要论述观心见性之道。谓我性既肇,禀受无殊,圆明澄莹,恶种不萌。唯逐缘滞因,贪恋尘欲,意昧识迷,乃背生趣死。若能浇善根,洗诸垢,以心观心,以性观性,内观我心无心,外鉴物形无形,令一性净洁明白,无挂无念,圆若秋月,湛若白云,得空空不住,实实无相,便可入净境,明见大道。此书受《清静经》及佛教心性说影响,显而易见。

人·兽·鬼

人·兽·鬼

短篇小说集,1946年第一次出版。中国作家钱钟书的一部短篇小说集,共有《上帝的梦》、《猫》、《灵感》、《纪念》四篇小说。《上帝的梦》写上帝创造了人,但后来因某些原因而加害于人类,想要人类彻底臣服于他。但人类意志坚定,宁可饿死也不屈服于上帝,上帝惊诧。文章不仅寓意深刻而且又有虚幻的意味。《猫》以一只黑猫为线索,用一种近乎描写状物的方式介绍了一个个性格各异的引人深思的人物,标志着钱钟书的文章由此进入了一个更高一些的境界,手法更娴熟,描写更精辟。《灵感》写一名蹩脚作家生前写了大量的枯燥呆板的文章,把其中的人物写得死板呆滞,结果因文章中的人物向阎罗控告而在自己的办公室内直落入地府。其间一个个人物相继控诉,这也是文章很精彩的一部分,最后以一个极尽幽默的方式“判决”了作家,但在投胎时又引发了令人惊奇的事,令人啼笑皆非。

复堂词话

复堂词话

清谭献撰。共一百三十一则,为其门生徐珂所辑,1925年付梓。徐珂跋云:“师之论词诸说,散见文集、日记及所纂《箧中词》、所评周止庵《词辨》。光绪庚子(1900),珂里居,思辑为专书,请于师曰:‘集录绪论,弟子职也。侍教有年,请从事。’师诺。其年冬,书成,呈师。师曰:‘可名之曰《复堂词话》。’”谭献论词继承常州词派张惠言、周济的词学观点而有所发挥,认为“倚声之学,由二张(张惠言、张琦)而始尊”;周济“切磋于晋卿,而持论益精”。谭氏极少推尊词体,并在《复堂词录叙》中指出:“词为诗馀,非徒诗之馀,而乐府之馀也。”词是由风、骚和乐府的演变发展而来,不应“以词为小道”。作者虽撰《箧中词》,“以衍张茗柯、周介存之学”,但又感到“以常(州)派挽朱、厉、吴、郭,佻染饾饤之失,而流为学究”。故“常州词派,不善学之,入于平钝廓落,当求其用意深隽处”。他不囿于门户之见,而自立己说。如对苏轼《卜算子·雁》,张惠言《词选》以《诗经·考槃》为比,谭献以为“其言非河汉也”,并提出“所谓作者未必然,读者何必不然”的主张,颇有新见,对晚清词坛产生一定的影响。是书有1959年人民文学出版社校点本。唐圭璋《词话丛编》据《心园丛刊》辑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