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尚书通论辑本

作者:姚际恒
古文尚书通论辑本

本书书名,各家著录略有不同。经义考作古文尚书通论别伪例、安徽通志稿作尚书通论辨伪例。然依姚氏古今伪书考云:「予前作古文尚书通论……。」(经类,大戴礼条)可知这书自始即作古文尚书通论。根据阎若璩尚书古文疏证卷八所说,姚氏在康熙三十二年(一六九三)之前即已完成此书。由於有关古文尚书通论的相关记载太少,姚氏这部书的体例如何,今已很难确知。阎氏尚书古文疏证中引有二十六条。根据这二十六条资料,可知姚氏论辨伪古文尚书的方法,与阎若璩相当接近,都是从伪古文尚书袭用古书文句;所述与当时事实、情理及制度不符;文章的文理不合经体等方面来考辨。

猜你喜欢的书

绍熙州县释奠仪图

绍熙州县释奠仪图

礼书名。南宋朱熹撰。1卷。书成于绍熙五年(1194)。《政和五礼新仪》中本有《州县释奠文宣王仪》1卷,此书的印本也曾颁降各州。但南渡后印本亡失,遂使州县释奠无所依据。淳熙六年(1179),朱熹知南康军,奏请颁降《五礼新仪》中之《州县释奠仪》。及颁下,发现其中多有抵牾,如依靖康诏书王安石当降在从祀之位,而所颁之本却仍以其配享。如此之类,难于施行,因奏请修改,未果。绍熙五年,始得朝廷定议行下,但吏文重复繁冗,几不可读。朱熹乃为钩校删剔,勒成定式。此书首列有关指挥数通,示人以所有修改系断自朝廷,非逞私意。次列释奠仪,仪注虽以《政和五礼新仪》所载者为准,但其抵牾处均加以修改。最后是释奠所用礼器图,图凡19,附释文,具言其体制,一以政和中议礼局所造礼器为法式。后世释奠文宣王,虽仪注少有损益,而所据率本此书。此书原本之从祀当有王安石,而今本无之;当无程颢、朱熹等人,而今本有之。这表明后人随时损益,今书已非原本。

灵宝施食法

灵宝施食法

《灵宝施食法》,撰人不详。似为唐宋道士所作。收入《续道藏》。本篇为道教施食亡魂科仪。其行仪节次有念诵净三业咒、土地咒、救苦经、普照鬼神咒、甘露开咽喉咒、化食咒、五厨经解冤咒,又宣传三皈依、九真戒、四大誓愿。最后念散食咒,设清净供食,普施幽魂,愿以此功德令亲属师资并皆得道。

养生咏玄集

养生咏玄集

养生咏玄集,撰人不详。从内容看,似出于唐末五代。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神部方法类。书中收录七绝诗三十首,并附注解。咏述炼养形神,内修心性之道。认为荣卫二气乃人之阴阳,二气和合,形质乃具,魂魄始成。又称:人生具神识,染尘著境,多欲伤生,以致「气衰形悴少精神」。须补过全气,返本还元,使玄关善闭,神与气合,自然心随息尽。气逐息生,尘境既消,系系都尽。若能胎息元和,抱一守中,伏虎降龙,炼阳销阴,慎守三田,静持重玄,养闭玄牝,绝利一源,则可明心见性,合道通真。

异苑

异苑

志怪小说集。南朝宋刘敬叔作。现存10卷。全书共有382条,题材广泛。记述自先秦迄刘宋的怪异之事,尤以晋代事为多。有少数故事,优美新鲜,叙事刻物,意态神形毕肖。语言简练,但描写比较粗略。《隋志》著录《异苑》十卷, 《唐志》以下宋元书目均无著录。《四库全书总目》入子部小说家类。今传本《异苑》十卷,最早由胡震亨据宋抄本于万历间刊入《秘册汇函》,明末,毛晋又将此本刻入《津逮秘书》,此后又收刻于《学津讨原》、 《说库》、 《古今说部丛书》。

诗解颐

诗解颐

明人朱善撰。全书四卷,其体例:“不载经文,但以诗之篇题标目,大抵推衍朱子《集传》为说;亦有锲而不说者,则并其篇目略之”,其论诗先分章而论,后乃以“总论”阐明诗旨、发挥题义。《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有说云:“其说不甚训诂字句,惟意主借诗以立训,故反复发明,务在阐兴观群怨之旨,温柔敦厚之意,而于兴衰治乱尤推求源本,剀切著明”,其论大致不差。作者选取能阐发题旨、又有微言大意的诗篇,详为设论,强为比附,务求“较诸儒之争竟异同者为有裨于人事”,虽多含勉强,率而疏解,且多含理学家气,然毕竟以其独特“别体”而独树一帜。

三宜盂禅师语录

三宜盂禅师语录

明明孟说,净范等编。十一卷。卷一卷至二,收越州云门显圣禅寺语录;卷二收住姑苏古朱门寺语录、示众,卷四收小参、晚参;卷五收,普说;卷六收,普说、问答机缘;卷七收,拈古;卷八收,颂古;卷九收,佛祖历传像赞;卷十收,佛祖像赞、自赞;卷十一收,佛事、塔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