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话
作者:梁漱溟
本书是梁漱溟先生对山东乡村建设研究历届(自民国二十一年至二十五年)研究部同学,在朝会时讲话的笔录所集成。但只是笔录中的一部分而非全部。 本书非系统的学术讲演,而只是对同学之日常生活有所诏示启发,或自同学提出之问题,予以当下指点。故其内容包括有治学、修养及人生、社会、文化各方面之问题。多由阅历得来,语重心长,亲切隽永,足以发人深省,其有裨于青年者,至为深钜。兹不忍令其零佚,爰特编印成册,以供同好。 本书各篇之题目是后加的,朝话原无题目也。各篇先后之序,原宜以其年月日为准,唯已不易查明,今只有以其内容意义相连类者,而编次之,不复问其年月日先后。 本书内有一部分先曾陆续发表于《乡村建设》半月刊;其大部分则为黄省敏同学整理誊抄者。至某篇为某人所记,中因互相传抄,已无由记证。本书印行时,以先生事繁,复未经核阅。其有与先生愿意不符或小有出入者,当由笔记者与辑校者负责。
章节列表
升序↑- 朝会的来历及其意义
- 忏悔——自新
- 吾人的自觉力
- 言志
- 发心与立志
- 欲望与志气
- 心理的调整
- 调整自己必亲师取友
- 如何才能得到痛快的合理的生活
- 日常生活的态度
- 谈习气
- 求学与不老
- 秋意
- 朋友与信
- 朋友与社会信用
- 谈学问
- 研究问题所需的态度
- 择业
- 对异己者的态度
- 猴子的故事
- 没有勇气不行
- 我们应有的心胸态度
- 开诚布公以立信
- 我的信念
- 谈合作
- 启发社会的力量
- 真理与错误
- 成功与失败
- 先父所给予我的帮助
- 我的生活实情
- 我自己的长短
- 三种人生态度——追求、厌离、郑重
- 生命的歧途
- 一般人对道德的三种误解
- 道德为人生艺术
- 新年的感触
- 谈生命与向上创造
- 人生在创造
- 真力量要从乡村酝酿出来
- 中国民族的力量
- 心理的关系
- 帮助理性开发的是经济
- 制度与经济
- 农民运动与合作
- 谈罪恶
- 谈规矩
- 为人类开辟一新历史而奋斗
- 中国士人的心理
- 谈用人
- 谈组织团体原则
- 谈应付难关
- 婚姻问题
- 谈戏剧
- 谈音乐
- 中国本位文化宣言
- 中西学术之不同
- 以出家的精神做乡村工作
- 谈儿童心理
- 东方学术之根本
猜你喜欢的书
雁门公妙解录
雁门公妙解录,原不题撰人。从内容文字看,当为唐朝大中年间道士所作。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神部众术类。此书内容文字与《正统道藏》所收《悬解录》大致相同。两书相校,本篇比《悬解录》缺少末尾四百余字,盖为同书之不同版本。
南楚新闻
唐尉迟枢撰。一卷。作者事迹不详。此书记故事十七则,文字简短,共约七百字。有薛昭纬“悔不当初学治银”诗、荆南米贵、孙晖走马、李更名、百粤人食蟆虾等故事,可资谈助。独有李泌故事九则,其中以诗讽杨国忠,富有趣味。南楚地域约为今湖北、湖南、四川、贵州、广东、广西一带,唐末社会,于此最为动荡,既有梁崇义、李希烈等藩镇作乱,又有农民造反、戍卒兵变,王仙芝、黄巢农民军亦活跃在这一带。《新唐书·艺文志》小说类著录,三卷。现存《说郛》本、 《五朝小说》本、 《唐人说荟》本、 《唐代丛书》本,但均系残本。 《太平广记》引有佚文。将以上各本所存篇目进行比勘, 《说郛》本辑有十七则,《唐人说荟》本辑有二十三则,《太平广记》辑有十四则,汰去重复,目前尚存二十九则, 《广记》所辑每条有标题。
红梨记
传奇。明徐复祚撰。增补本《曲品》著录。事本《闲中鼓吹》,又参以元人《谢金莲诗酒红梨花》杂剧。写宋赵汝州与谢素秋爱情故事。赵汝州赴京考试,慕名欲访名妓谢素秋,然无缘相见,仅通过仆人互赠诗一首,恰值金兵攻汴州城,两人逃难离京。赵至雍丘访钱济之。时钱任雍丘令,知素秋避乱至此,迎入府中。钱为敦促汝州科考,未将此事说破,并嘱素秋见赵时勿告以真名,后两人相会,赵甚依恋。钱又设法使赵抛去恋意赴金陵应考,赵考中状元后,始让赵、谢相认,缔结良缘。剧中赵、谢二人幽会,题诗咏红梨花,故名。剧本描写了宋金争战、奸臣误国等史实,关目繁多,而结构紧凑精炼,人物形象鲜明,在明传奇中属上乘之作。剧中《亭会》、《花婆》、《三错》诸出流行于昆曲舞台。今存明刊本,《古本戏曲丛刊初集》据明末朱墨本影印。
中国通史(第六册)
范文澜1941年原著《中国通史简编》,后受毛主席委托准备将其扩充为《中国通史》,全书未成即逝世,后续工作由蔡美彪完成。1995年,《中国通史》出版,全书原本共十册,其中前四册为范文澜著,后六册为蔡美彪补充定稿,全书从远古先先秦一直叙述到近代清中期嘉庆年间。一九九五年人民出版社十册版《中国通史》出版。第六册是中国通史第四编宋辽金元时期的第二册。由本编第三、四、五章组成。第三章叙述辽朝包括西辽的政治、经济、文化。第四章叙述西夏的兴亡和经济、文化。第五章叙述金朝的政治史事和经济状况。
都部陀罗尼目
全一卷。唐代不空译。又称陀罗尼门诸部要目、陀罗尼诸部要目、诸部要目。收于大正藏第十八册。本经举金刚顶经、大日经、苏悉地经、蕤呬耶经、苏婆呼童子经、怛唎三昧耶经等之要目而加以解说。其中,于金刚顶经部分,初出大本之偈数及会数,并初会之经名,次列初会中佛部等五部之部主、眷属等之布列法、曼荼罗之种类、四种智印、四种眼等之要项,并加以解释。于大日经部分,举百六十心、十缘生句、胜义世俗之修行法、曼荼罗之造立法、护摩法之种类等。于苏悉地经部分,举出佛部等三部之真言及部主、明妃、忿怒、四种结界、五种供养、四种法修行之相应日等要目而释之。于蕤呬耶经部分,特细说分布曼荼罗及絣地法。于苏婆呼童子经部分,则就金刚杵之种类阐明其意义。于怛唎三昧耶经部分,举大轮金刚真言之功能,与不动尊之本誓等加以解说。
大云轮请雨经
梵名Maha^ -megha-su^tra 。凡二卷。唐代不空译。略称大云轮经、请雨经。今收于大正藏第十九册。内容收录请雨时所受持之陀罗尼。卷上列出十种供养云海、降雨之利益及五十四佛名,卷下举示大陀罗尼。佛曾于难陀邬波难陀龙王宫大云道场宝楼阁中对大比丘、诸菩萨、百八十余龙王等宣说此经。本经之同本异译有三种:北周阇那耶舍所译之大云请雨品第六十四、隋代阇那崛多所译之大方等大云经请雨品第六十四各一卷、隋代那连提耶舍所译之大云轮请雨经二卷。其中,那连提耶舍所译本,于一八七一年,由英国佛教学者比尔(S. Beal)英译出版。一八八○年,英国佛教学者宾达(C.Bendall)复刊行本经之梵本及其英译本。晚近于新疆吐鲁番所发掘回鹘文字土耳古语佛典中之 Tisastvustik,其内容与本经颇为类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