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性书院讲录
作者:马一浮
马浮著。系作者1939至1941年在乐山“复性书院”为诸生解经之讲义。常见的有该院木刻本。凡六卷。分说“论语大义”、“孝经大义”、“诗教绪论”、“礼教绪论”、“洪范约义”、“观象巵言”。认为“六艺之旨散在论语,而总在孝经”;“六艺之教莫先于诗,莫急于礼”;“尚书道政事皆原本于德……,其义具于洪范”;“六艺之教终于易而已,学易之要观象而已”。其解经以义理为主,在方法上引入了天台宗释经五重玄义法和华严宗十门释经法,“略师其义”,使得“条理易得”。指出“自来说尚书以洪范最为难明”,而“洪范约义”末篇结尾“会通六艺”一段文字,“多先儒未发之旨,一一具四悉檀。此为运用义学之要,却可作后来说经轨范”。
猜你喜欢的书
乐记
《礼记》篇名。为先秦儒家关于音乐问题的理论著作。相传汉成帝时,刘向校书辑得音乐理论文章二十三篇,并将其中的十一篇(《乐本》、《乐论》、《乐礼》、《乐施》、《乐情》、《乐言》、《乐象》、《乐化》、《魏文侯》、《宾牟贾》、《师乙》)编入《礼记》。
龙虎手鉴图
龙虎手鉴图,撰人不详。从内容文字看,当为宋代道士所撰。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真部灵图类。首列一图,以干支和卦象方位匹配水银、白银、黑银、朱砂、黄土、青龙、白虎、烧铅、煮汞。后附图解,指示天道阴阳运转次序及内丹修炼之火候。宣称:「还丹不依天道,必无成理」;「终而复始,运毂如轴,徧克既定,日辰无差,则天道阴阳之动息可移于掌握之执也。」图解之后,又有七绝诗十八首,皆述内丹修炼之术。
老残游记
题洪都百炼生撰,实为清末刘鹗作。二十回。内容写一个摇串铃的江湖医生老残在游历途中的所见、所闻、所为,反映了晚清的某些社会现实。全书以玉贤、刚弼两个“清官”的暴政为线索,写出社会的黑暗。书中着重抨击那些名为“清官”,实即酷吏的虐民行为。但书中又美化清政府,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义和团运动采取否定的态度。《老残游记》在艺术上有一定成就,对事物的描写比较细腻,文笔生动,对自然景物和某些主要人物的心理状态方面描写,具有特色,这在我国已往的小说中是少有的。另有续集九回,其中六回曾于解放前印成单行本,后三回收在《老残游记资料》中。
刊正九经三传沿革例
一卷。宋岳珂(1183-1234)撰。珂字肃之,号亦斋、东几,晚号倦翁,汤阴(今河南南阳)人。南宋着名爱国将领岳飞之孙。历官至权户部尚书、淮南江浙荆湖制置茶盐使。一生着述甚多,除此书外,尚有《金陀粹编》、《宝真斋书法赞》、《桯史》、《玉楮集》、《愧郯录》、《三命指迷赋》、《棠湖诗稿》、《吁天辨诬集》等。宋代九经刊本,以廖刚所刻为精审,珂取廖本九经,增以公、穀二传及《春秋年表》、《春秋名号归一图》,校刊于相台书塾,并述校刊之意,作《总例》一卷,即此书。内容包括书本、字画、注文、音释、句读、脱简、考异七部分。各部分前有小引,述校刊缘由。其书久无刊本行世,至清乾隆年间田大椿始刻之,既而鲍廷博又刻桐花馆订本,嘉庆年间杨州汪氏以影宋本翻刻,璜川吴氏又据汪氏本重刻,此书才广泛流传于世,然而刻本既多,各本相校也互有出入。今存有清影元抄本二种,清抄本三种,清刻本二种。
中国佛学源流略讲
吕澂著。原为作者受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托举办的佛学研究班上的授课讲义,后经作者修改整理,于1979年由中华书局出版。全书除序论、余论外,共九讲:佛学的初传、西域传本佛典的广译、般若理论的研究、禅数学的重兴、关河所传大乘龙树学、南北各家师说(上)(下)、宗派的兴起及其发展、南北宗禅学的流行。书后有附录文章十四篇,大部分曾发表在《现代佛学》上,部分是《佛教百科全书》稿。本书是作者长期从事中国佛学研究的心得,对中国佛学的传入、形成和发展,佛经典籍的翻译和流传,各家师说宗派的思想渊源和传承等,穷源竞委,条分缕析,作了比较全面、系统的介绍,为了解中国佛学思想发展的脉络指出一条线索。本书还对中国佛学史史料和学术源流上的一些问题,如某些史料的辨伪、汉地佛学初传的时间等,均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对进一步深入研究中国佛教和佛学有重要参考价值。
佛本行集经
佛教经典。以佛传为主体,综合本生故事发展而成。共60品。内容叙述*释迦牟尼及其主要弟子的前生、今世的修道活动,富于神话色彩。全经分成3大部分。第1部分讲述释迦牟尼的前生,从发菩提心开始,到上生兜率天宫,后又托胎于摩耶夫人;第2部分讲述释迦牟尼诞生,学习、结婚等在家生活,厌世、出家、访问仙人、苦行等出家修道生活,以及成道后的初转法轮。第3部分讲述释迦牟尼的传道生活及其弟子列传。本经对研究古代印度社会和佛教史有一定参考价值。隋*阁那崛多(Jnanagupta)于587—592年译成汉文,60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