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集解
作者:何晏
二十卷。魏何晏、孙邕、郑冲、曹羲、荀觊等五人共撰。何晏以亲贵总领其事,所以往往省称为何晏著。何晏(?—249)字平叔,南阳宛县(今河南南阳)人,东汉外戚、大将军何进之孙,曹操的假子,娶魏公主。好修饰,耽情色,服五石散,聚浮华客,人称“傅粉何郎”,曹爽时累官至尚书,典选举。司马懿政变,何晏与曹爽等一同被诛。何晏少即颖慧,后与王弼、夏侯玄等同开玄学清谈风气,史称“正始之音”,是贵无派的创始人之一。何晏援老入儒,认为“天地万物,皆以无为本”,“有”恃“无”以生,“事”由“无”以成,把儒家名教与道家无为思想相揉合,提出名教本于自然,主张君主无为而治。现存著作有《论语集解》、《道论》、《无名论》的片断(保存在《列子张湛注》中)。孙邕字宗儒,乐青州人;郑冲字文和,荥阳开封人;曹羲沛国谯人,魏宗室子弟;荀觊字景倩,荀彧之子。《集解》集西汉以来《鲁论》、《古论》、《张侯论》等诸家的《论语》校本及训解,考其得失,博采众长,间抒新意。该书以《老子》、《周易》阐发经义,援道入儒,并把《论语》中偶见的“天道性命”,改造为深不可测的绝对精神本体,由此提出“守一”、“虚心”、“圣人无喜怒哀乐”以及“无为而治”的观点。南朝梁皇侃《论语义疏》、清刘宝楠《论语正义
章节列表
升序↑何晏其它书籍
猜你喜欢的书
哲学作为严格的科学
德国哲学家胡塞尔著。1911年首次发表在《逻各斯》上。作者在这篇论文里坚持和论证了这样一种信念:人类文化的最高兴趣要求一种严格科学意义上的哲学的发展;因此,我们时代的哲学革命必须为严格意义上的哲学设置基础。这种科学性哲学是建立在纯粹而且绝对的知识的基础之上的;只有现象学才可能提供出这种知识。因此,尽管哲学一直要求成为最高尚、最严格的科学,这种自觉的意愿甚至支配着整个欧洲哲学史中的革命而从来没有被放弃过,但直到现在它仍未能实现。哲学根本还不是科学。这并不表明哲学在本质上非科学。相反,任何领域中严格科学的可能性要求以哲学作为严格科学的可能性为前提;只有后者才能从根本上保证具体科学的真正科学性。基于这一信念,作者批判了自然主义与历史主义和世界观哲学,因为恰恰是它们动摇了把哲学作为严格科学来追求的信心。自然主义只承认物理的东西才是实在的、客观的,它要么否认理念的实在性,要么将其自然化。但是这种客观性、实在性的预设本身是理念的。历史主义同样地存在内在的矛盾。当它在证明绝对形而上学的不可能性时,在表明这种证明的基础的可能性时,它实际上已经否定了自己。这篇论文写于胡塞尔从《逻辑研究》(1900年)向《观念》第一卷(1913年)的现象学方法过渡期间,可以被看作胡塞尔的前先验思考方式与先验思考方式之间的连结带。
扶箕迷信底研究
许地山著。民俗研究。商务印书馆1947年版。这是一部研究中国扶箕(即占卜)的书。占卜是拟科学的一门。这种原始民族推知未来的手段在中国古代社会依旧存在,作者从历代的古代典籍、文人笔记中列出130个故事加以说明。例如在撰写第一章《扶箕的起源》时,援引了现存最古的记载刘敬叔《异苑》卷5说:“世有紫姑神,古人相传云是人家妾,为大妇所嫉,每以秽事相次役,正月十五日感激而死。故世人以其日作其形,夜于厕间或猪栏边迎文,祝曰:‘子胥不在,曹姑亦归。小姑可出戏。’捉者觉重,便是神来,奠设酒果,亦觉貌辉辉有色,即跳躞不住。能占众事,卜未来蚕桑,又善射钩……”中国扶箕之内容非常之丰富,据本书载有卜农事、卜祸福、卜疾病、卜功名等内容。而箕辞的方式又有遣兴、唱和、猜谜、对对等多种。书中谈到对对时,援引《坚瓠首集》卷2云;“唐伯虎召乩仙,令对‘雪消狮子瘦’。乩即书曰:‘月满兔儿肥’。又令对‘七里山塘,行到半塘三里半’。乩又书曰:‘五溪蛮洞,经过中洞两溪中’。”在搜集大量材料的基础上,作者研究探讨了扶箕普遍存在的心理根源。作者破除了扶箕为鬼神所指使的迷信,指出:“箕动是心灵能力活动的现象,心灵能力可使人类的感觉器官与运动筋肉所不能感到与不能做到的感得到与做得到。”“扶箕是观念力与灵感活动的现象,有感当然有应。感应的表现就是箕示。”作者在辑录大量的材料的基础上所分析得出的结论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千金裘
清代著名的蒙学作品
宰惠纪略
5卷。柳堂撰。1901年笔谏堂刻本。作者于1895年起宰惠民县五年,于1901年移署东平县,晚年收集各种文稿成《笔谏堂全集》,是书亦收录其中。是书第5卷之卷首载有《义和拳本末》及《义和拳回答》两篇,前篇记载义和团兴起以后,惠民地区义和团的活动,以及盐山县义和团进入惠民的情况;后篇记载有关义和团问答10则。皆属于义和团之源流、组织、信仰诸问题。该书已编入《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义和团》。
大业杂记
一作《大业拾遗》、《大业杂志》。唐杜宝撰。原十卷。今本一卷。作者预修《隋书》,嫌其缺漏,因作此编。今本仅叙隋大业三年(607)至十二年事。详于炀帝土木营建和巡幸江都故事。对洛阳城营建,江南河开凿,西苑、汾阳十二亭和毗陵四殿十六宫及永济桥建造等,记载较为切实。
王学质疑
清代批评王阳明学说的著作。一卷,附录一卷。清初张烈著。张烈(1622—1685),字武承,号孜堂。大兴(今属北京市)人。康熙进士。曾任内阁中书、翰林院编修、右春坊右赞善。参与修《明史》,分纂明孝宗、明武宗两朝。全书分《心即理也》、《致知格物》、《知行合一》、《杂论》、《总论》等五篇。据作者自序称:早年笃信修习王守仁心学,“沈浸于宗门者十五、六年”,后渐觉其非,遂以程朱之学为宗。此书主要以程朱理学观点对王守仁的《传习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