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记训纂

作者:朱彬
礼记训纂

四十九卷。清朱彬撰。《礼记训纂》书首有林则徐序,谈到朱彬作《礼记训篡》乃承袭王懋竑经法、又与刘台拱,王念孙、王引之父子切磋有年,析疑辨难,多有考求,故书中采此四家之说最多,旁证以清初至乾嘉间诸家之书,不下数十种。且始终以《礼记》郑注孔疏为主,撷其精要,综以古今,不薄今而爱古,亦不别门户之见,实乃《礼记》注疏集大成之作。正如朱彬自序云:“束发受书,病陈氏集说之疏略,不揣祷味,年逾知命,始取《尔雅》、《说文》、《玉篇》、《广雅》诸书之故训,又刺取《北堂书钞》、《通典》、《太平御览》诸书之涉是记者,虎观诸儒所论议,郑志师弟子之问答,以及魏晋以降诸儒之训释,撮其菁英,以为辑略,时有一得,亦附于篇。郑君注如日月之在天,江河之行地,而千虑之失,亦间有之,后儒规其阙失,补其瑕间,用是知经传之文,非一人一家之学所能尽云。”(末题道光壬辰七月自序)朱氏是书编次卷第仍沿袭《礼记》四十九篇之旧,故成《礼记训纂》四十九卷。朱氏既不盲从郑注,而不偏信朱说,而是博引诸家,采择精审,唯合理是从,于是辑略成书。如《大学》、《中庸》列原篇。《大学》并列朱熹考订之本。是书小注皆先录郑玄注,如《曲礼》上第一、于郑注后,又引吕与叔 (吕大海)、吴幼清 (吴澄)说,再多引朱壹语,可见朱彬注解《礼记》不分汉宋,无门户之

朱彬其它书籍

猜你喜欢的书

泰山道里记

记胜著作。清聂钦撰。一卷。聂钦字剑光,山东泰安人。光绪十一年(1885)夏游泰山后成此篇,三万三千字。为考证泰山长、宽、高度,广征《尚书》、 《山海经》、 《通典》、 《水经注》、历朝《一统志》等几十部古籍。自泰安城记至朗公谷,沿途名胜古迹、溪泉沟洞、岭谷岩峰、园林寺院无不备载,有关碑刻考述尤详,娓娓动听,引人入胜。追述名人游迹,多据自然景物、旧址遗存,考古谈今,保存大量历史文物资料。开篇所述地名沿革、历代泰山高宽周长也有参考价值。有《丛书集成初编》本、 《艺海珠尘》本、 《小方壶斋舆地丛钞》本。

我们怎样读书

本书是范寿康1927年任春晖中学校长时主编的。早期的春晖中学,曾荟萃了一大批名师硕儒,如李叔同、夏丏尊、朱自清、朱光潜、丰子恺等先后在此执教,有“北南开,南春晖”的美誉。在课外读物泛滥的今天,民国最著名的中学——春晖中学编辑的课外读物是怎样的?令人好奇。在书中,几十位如雷贯耳的文化大家躬身为中学生讲述读书与思考的门径。他们娓娓而谈,使读者在平和、风趣、谨严的谈话中找到读书的真趣味。

推背图

相传唐贞观中李淳风和袁天罡撰。一卷。清潘永因《宋稗类钞》作李淳风撰。《宋史·艺文志》著录,但无撰人。凡六十图象,以卦分系之。每象之下有谶语,并附有“颂曰”诗四句,预言兴亡变乱之事,预言后世治乱兴废之事,至六十图,袁推李背而止,故名。传本不一,词意隐晦难明。宋太祖时诏禁谶书,以此图流传已久,命取旧本,混乱其次序而杂书之。后世流传更随意附益,不足为据。收入《宋史·艺文志·五行类》,一卷。

留书

凡一卷。完成于清顺治十年(1653)。是一部总结明朝灭亡的历史教训,探讨社会历史治乱及政治制度得失的重要著作。所谓《留书》,顾名思义,即留存箧中暂不发表的著作。因未传刻,抄本又多年未见,故其内容一直不得而知。1985年,浙江宁波天一阁骆兆平在编著浙东著名藏书家冯贞群先生的《伏跗室书目》补遗一卷时,发现了由郑大节父子订校的《留书》抄本。该抄本有黄宗羲的自序和正文,正文分《文质》《封建》《卫所》《朋党》《史》五篇。作者在《自序》中说“为书八篇”,“其书不可不留也”。康熙二年(1663),作者在《留书》的基础上又作《明夷待访录》,将《留书》的大部分内容采入。

见闻琐录

江西宜黄欧阳昱撰。1925年百随砖斋刻本,2集,10卷,附刊1卷。其中前集卷1《林头战事》、《军令严肃》,卷4《陆建瀛》、《伪小天王》、《杀葬者》、《解散歌》,卷6《老童生献策》,后集卷2《胡元伟》、《句容一败》、《鲍武襄》、《借夷杀降》、《中兴功臣家》,卷4《曾文正妾》,皆有关太平天国之史料。其中记太平军自武汉沿江东下事较详。

千松笔记

全一卷。明代僧大韶着,明末刊行。收于卍续藏第一一四册。辑录大韶住辨山千松禅院时所记述之千松笔记、禅宗合论、楞严击节、杂着等四篇,而以卷首之千松笔记作为题名。内容揭示参禅悟道可于世间法内检出出世间法,于出世间法内检出世间法。或谓本书原系五篇,尚有金刚正眼一篇;然卍续藏并未刊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