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社会意识及其形式
为了全面把握社会发展的规律性,不仅要正确了解经济、政治的现象,而且要正确了解社会意识的现象,正确了解社会意识及其形式的特点以及各种形式的社会意识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15.1. 社会意识的般特点
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是人们对于自己周围环境、社会关系、社会过程的认识。社会意识的内容,不管它是正确的或是错误的,甚至是纯粹出自幻想的,都是现实的某种反映,都可以从社会存在找到它的来源。社会意识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其中包括政治思想、法律思想、道德、科学、哲学、艺术、宗教等形式。
社会意识依赖于社会存在。社会意识的内容是由社会存在、社会历史条件决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不同,生产发展的水平不同,社会意识也就不同。社会意识的发展不是脱离社会存在而绝对独立的。每一社会都有与其相应的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社会意识也必然或迟或早地发生变化。在原始社会,没有私有制,生产资料和产品都归原始公社全体成员所有,人们共同生产,平均分配劳动产品,每个人都完全依赖于集体。当时人们的这种生活状况,不可能产生私有观念,而只能有朴素的、原始的集体观念。随着私有制、剥削和阶级对立的出现,就产生了私有观念和发财致富的欲望,并出现了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的意识的对立。随着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彻底胜利,私有制和阶级剥削最后消灭,公有制经济的高度发展,无产阶级集体主义就逐渐成为全民的意识。不仅如此,即使同样是阶级社会,在奴隶制、封建制和资本主义等不同的社会形态里,社会意识也各不相同。社会意识是具体的、历史的现象,没有抽象的、超历史的、永恒不变的社会意识。
一定的政治思想、法律思想、道德、哲学、艺术、宗教等社会观点的总和,构成一定阶级的意识形态。在阶级社会里,不存在超阶级的。统一的意识形态。由于人们的阶级地位和阶级利益不同,在同一个社会关系里,会形成不同的思想感情、愿望要求,习惯风尚和道德观念,会有不同的以至根本相反的意识形态。毛泽东同志指出:“在阶级存在的条件之下,有多少阶级就有多少主义,甚至一个阶级的各集团中还各有各的主义。”1
统治阶级的思想和被统治阶级的思想是对立的。在经济上和政治上居于统治地位的阶级,在思想上、精神上也必然居于统治地位,而被统治阶级的思想则处于被压抑的地位。马克思、恩格斯写道:“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这就是说,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支配着物质生产资料的阶级,同时也支配着精神生产的资料,因此,那些没有精神生产资料的人的思想,一般地是受统治阶级支配的。”2
由此可见,宗教是自然压迫和社会压迫的产物。宗教的产生和发展,归根到底是由社会经济状况、经济关系所决定的。
在历史上,奴隶和农民有时也曾利用宗教来联合自己的力量,进行反对奴隶主和封建主的斗争。但是,在阶级社会里,宗教终归是反动统治阶级压迫群众的工具。宗教使劳动群众迷信神灵,而不相信自己的力量。宗教要人们顺从和忍耐,把希望寄托在天国和来世,安于自己被奴役的命运。这种精神麻醉的作用对于统治阶级是很有利的。马克思指出:“宗教是人民的鸦片”18。
反动资产阶级和以往一切统治阶级一样,把宗教作为维剥削制度、麻痹劳动人民的工具。以罗马教皇为首的天主教会,到处维护反动制度。罗马教皇庇护十一世在他的“圣谕”中宣布:资本主义和雇佣劳动是符合上帝意志的制度,而“工人应毫无怨尤地接受天意恩赐给他的地位”。天主教会的中心――梵蒂冈,是一个拥有大量资本和许多分支机构的、披着宗教外衣的反动政治组织。它曾经公开支持希特勒和墨索里尼的法西斯主义,现在仍然为反动的帝国主义势力服务。梵蒂冈和其他同帝国主义勾结的宗教组织一起,都充当着垄断资产阶级的精神棍棒。垄断资产阶级不仅利用宗教奴役本国人民,而且以宗教为幌子进行罪恶的侵略活动。美帝国主义每年都要化大批美金,雇用“传教士”渗入别的国家,披着宗教外衣进行种种阴谋破坏活动。我国解放前后,美帝国主义曾通过梵蒂冈和美国教会控制中国的天主教和基督教,对中国人民革命进行过疯狂的破坏活动。
宗教和唯心主义是一对孪生兄弟,所不同的是,宗教采取感性的,通俗的形式来宣扬上帝,唯心主义则采用理论的,逻辑的形式来宣扬上帝。唯心主义是精制了的宗教,而宗教是最粗鲁,最拙劣的唯心主义。
科学和唯物主义是宗教的死敌。科学的每一发现,都打击着宗教迷信。科学对于客观世界的认识是和所谓“神的意志”的宗教教义根本对立的。因此,在欧洲中世纪,许多坚持真理的科学家遭到教会的残酷迫害,甚至被活活地烧死。现代资本主义国家的教会力图把科学和宗教教义“调和起来”,并且用各种办法迫害正直的科学家。历史上的唯物主义哲学家也曾经遭到过和科学家同样的命运,但他们一直进行着不屈不挠的反宗教斗争。我国古代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如王充、范缜等等,很早就以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驳斥了对于鬼神的迷信。十八世纪的西欧唯物主义者,如霍尔巴哈,狄得罗等人都是战斗无神论的坚强战士,他们在反宗教的斗争中,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最彻底的无神论,它揭示了宗教产生和存在的根源,指出了宗教的反动作用和克服人们的宗教偏见的途径。马克思主义认为,宗教是一个历史现象,随着宗教产生的根源的消失,宗教将必然消亡。对广大人民进行无神论的教育是必要的,但是宗教的消亡需要首先根本改变人类社会的经济关系和政治制度,提高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列宁指出:“如果认为,在一个以无休止的压迫和折磨劳动群众为基础的社会里,可以用纯粹说教的方法消除宗教偏见,那是愚蠢可笑的。如果忘记,宗教对人类的压迫只不过是社会内部经济压迫的产物和反映,那就是受了资产阶级观点的限制。”19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学的普及,无神论越来越多地占领阵地。但是,只有在消灭了资本主义实现了共产主义以后,人类才能最终地从宗教偏见的束缚下解放出来。
在社会主义社会中,由于消灭了剥削制度,摧毁了宗教的社会基础,大部分劳动者摆脱了宗教偏见。但是宗教的长期影响在某一部分人中形成了根深蒂固的习惯,剥削阶级的思想影响还没有最后消灭,而且在社会主义条件下自然灾害有时还能造成相当大的困难,帝国主义的战争威胁仍然存在,人民的物质生活文化水平还没有得到极大提高,所以宗教偏见在一部分人的思想中仍然存在。克服宗教偏见的斗争,仍然是长期的任务。
克服人们的宗教偏见是一个耐心教育的过程,要依靠群众自己的觉悟,而不能采取任何强制手段。毛泽东同志说:“菩萨是农民立起来的,到了一定时期农民会用他们自己的双手丢开这些菩萨,无须旁人过早地代庖丢菩萨。共产党对于这些东西的宣传政策应当是:’引而不发,跃如也。’菩萨要农民自己去丢,烈女祠,节孝坊要农民自己去摧毁,别人代庖是不对的。”20
马克思主义者要宣传无神论同宗教偏见作斗争,和在政治上联合宗教教徒为争取和平,民主、社会主义而斗争是两回事,我们不能因为前者而在政治上排斥宗教徒,同样,也不能因为后者而放弃无神论的宣传,调和宗教和科学。
马克思列宁主义教导我们,无产阶级政党应该把政治的分野提到首位,不能把宗教的分野提到首位,否则就会使工人阶级中的某些人和民主派忽视阶级斗争的迫切任务。无产阶级政党要耐心地努力组织和教育无产阶级,使宗教渐渐消亡,而不要冒险地在政治上对宗教作战。克服群众中的宗教偏见首先是要依靠群众自己的觉悟。
我国宪法中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信仰宗教的自由和不信仰宗教、宣传无神论的自由。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决不是允许帝国主义和反动派利用宗教进行反革命活动,而是要求对于帝国主义和反动派披着宗教外衣进行的反革命活动,给予坚决彻底的打击。我国的这一宗教政策得到爱国的宗教徒的热烈拥护。
马克思主义者的战斗任务之一,就是要大力宣传无神论,向宗教迷信作坚决的思想斗争。随着社会阶级的彻底消灭,随着社会生产和文化科学的高度发展,随着马克思列宁主义世界观教育的深入,人们头脑中的宗教意识,必将逐步消亡。
* * *
《新民主主义论》,载《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66年版,第648页。↩︎
《德意志意识形态》,载《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52页。↩︎
《青年团的任务》,载《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348页。↩︎
《怎么办?》,载《列宁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41页。↩︎
恩格斯:《反杜林论》,载《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34页。↩︎
《马克思恩格斯论艺术》第1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60年版,第241页。↩︎
《什么是“人民之友”以及他们如何攻击社会民主主义者?》,载《列宁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6页。↩︎
《纪念白求恩》,载《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66年版,第621页。↩︎
《别了,司徒雷登》,载《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66年版,第1384页。↩︎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载《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533页。↩︎
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第二版跋》,载《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13页。↩︎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载《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6年版,第877页。↩︎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载《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6年版,第827、827-828页。↩︎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载《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6年版,第827、827-828页。↩︎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载《毛泽东选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第388页。↩︎
《反杜林论》,载《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354页。↩︎
《社会主义和宗教》,载《列宁全集》第10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62页。↩︎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载《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页。↩︎
《社会主义和宗教》,载《列宁全集》第10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65页。↩︎
《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载《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66年版,第3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