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 人民群众和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历史唯物主义从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的观点出发,肯定人民群众对于历史的发展具有决定作用,同时承认个别人物在历史上也有重大的作用。历史唯物主义第一次科学地解决了人民群众和个别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问题,这对于正确地理解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过程,对于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有着重大的意义。
16.1.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是否承认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决定作用,是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斗争的根本问题之一。
历史唯心主义从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基本观点出发,否认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决定作用。它有时表现为唯意志论,把个别人物的作用夸大到了极端,认为少数英雄人物的“非凡的”智慧和意志,可以随心所欲地左右历史的进程;而人民群众则不过是“消极的”,“被动的”东西,是“惰性的物质”,是这些少数英雄人物的“盲目追随者”。它有时又表现为宿命论,认为决定社会历史的是神秘的精神力量,如“上帝”、“天命”、“宇宙精神”等。在宿命论者看来,英雄人物是“上帝”命令的执行者或“宇宙精神”的体现者,而人民群众只能俯首听从这种绪神力量的支配。
剥削阶级的思想家,从根本上说来,都否认人民群众的伟大作用。中国封建社会地主阶级的某些政治家和思想家,认为“治国”就是“牧民”,即把人民群众看作应该是被他们任意驱使的牛羊。中国资产阶级思想家梁启超说:大人物“心理之动进稍易其轨,而全部历史可以改观。”1
十九世纪英国的托马斯·卡莱尔说过:“照我看来,世界历史,即人类在这个世界上所完成的历史,实质上是那些在地球上辛勤劳作的伟大人物的历史。”十九世纪末德国唯心主义哲学家尼采,露骨地表示了极端仇视人民群众的思想,他把人民群众看成“不过是供实验的材料,一大堆多余的废品,一片瓦砾场”。现代帝国主义的反动思想家们,极力喧嚷尼采的所谓“超人”哲学和其他形形色色的抹煞人民群众伟大作用的历史唯心主义观点,来为帝国主义的反动统治进行辩护,妄图破坏被压迫人民为解放而斗争的信心,瓦解他们的斗志。
与历史唯心主义根本相反,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发展的历史首先是生产发展的历史,是生产方式新陈代谢的历史。从这个根本观点出发,必然得出社会历史是物质资料生产者本身的历史,是劳动群众的历史这样一个结论。这是唯一符合历史实际的科学观点。
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的范畴,在阶级社会的不同的历史时期,包括着不同的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例如十八世纪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由资产阶级、城市平民,农民和无产阶级组成的第三等级,属于人民的范畴,而国王、贵族和僧侣,则是人民的敌人。拿我国的情况来说,在抗日战争时期,一切抗日的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都属于人民的范围,日本帝国主义,汉奸、亲日派都是人民的敌人。在解放战争时期,美帝国主义和它的走狗即官僚资产阶级、地主阶级以及代表这些阶级的国民党反动派,都是人民的敌人;一切反对这些敌人的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都属于人民的范围。在现阶段,在建设社会主义的时期,一切赞成、拥护和参加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都属于人民的范围;一切反抗社会主义革命和敌视,破坏社会主义建设的社会势力和社会集团,都是人民的敌人。
但是,在任何时候,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群众,都是人民群众的主体。人类社会赖以生存的物质资料是劳动者的双手创造出来的。劳动者的生产活动是社会的一切活动的基础,人们不首先取得生活资料,就不可能从事政治的、科学的和艺术的活动。劳动者在不断地生产和再生产的过程中,不但创造出物质资料,而且不断地改善生产工具,积累生产经验,而生产力的不断向前发展,又是引起生产关系变化和推动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即使群众在政治上还没有觉醒起来,反动统治阶级还能够阻碍着社会的前进速度,就是在这种时候,推动社会前进和最后决定历史进程的也还是人民群众的劳动活动。
人民群众不仅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而且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劳动群众的生产实践和阶级斗争实践是科学文化发展的唯一源泉。
杰出的科学家、思想家、艺术家的创造性活动,对于人类科学文化的发展,是有重要贡献的。他们对于社会历史的发展、文化的积累和传播起了重大的作用。他们的作用在于对人民群众的生产斗争和阶级斗争的经验作了概括和总结。科学的理论把人们的实践经验概括成系统的规律知识,文艺作品以集中的,典型的形式表现着人民的实际生活。科学家和艺术家的创造性的劳动成果,对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发展有着很大的提高和推进的作用。掌握前人已经达到的文化科学的成就(这些成就也是在过去群众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是科学家,思想家、艺术家能够创造出新的成果的重要条件。但是,他们的创造和发明的最后源泉是人民群众的实践。没有人民群众的实践作基础,就不可能有科学家、思想家和艺术家所创造的一切有价值的东西。
历史上许多科学家和艺术家的伟大作品,是直接依据劳动人民所创造的素材、并对这些素材进行整理和提高而成的。例如,我国优秀的古典文学作品楚辞,就是吸收了当时大量的民歌民谣写成的;乐府、唐诗、宋词、元曲也都是从民间文学中吸取精华发展而成的;《水浒》、《三国演义》、《西游记》等小说都是在民间口头文学的基础上加工整理而成的。科学的发展也是这样。我国古代的著名的《本草》,就是由历代的药物学家、医学家,总结了人民群众的生产和生活经验,不断丰富和发展起来的。农业科学方面汉代的《汜胜之书》、南北朝的《齐民要术》、元代的《王祯农书》、明代的《农政全书》等,也是直接总结了劳动群众的农业生产和饲养经验编写成的。
历史唯心主义者,特别否认人民群众对科学文化发展的决定作用,他们把人民群众诬蔑为“没有高尚理想和智慧”,“智力有限”的、“低贱的物质的东西”。这种说法是完全错误的。在阶级社会里,由于剥削阶级对劳动人民的残酷剥削和压迫,由于剥削阶级对科学文化的垄断,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受到摧残和压抑,但是即使在这样的条件下,在劳动群众中也出现了许多伟大的科学家、思想家和艺术家。人类最初关于天文、地理和数学等等的知识,丰富多彩的建筑、雕刻和绘画,民间流传的音乐、舞蹈等等,无一不是劳动人民的天才创造。历代有许多闻名的科学家、艺术家出身于劳动人民。中国宋代发明活字印刷的毕昇,近代欧美发明蒸汽机的瓦特,发现电的作用的佛兰克林,发明电灯,电影、留声机等的爱迪生,唯物主义哲学家狄兹根,伟大的科学家和思想家罗蒙诺索夫,世界大文豪高尔基等,他们本人都出身于劳动者。
在任何工作中,必须把一般的号召和个别的具体解决结合起来。如果没有一般的普遍号召,就不能动员广大群众行动起来。但是,如果只有一般号召,领导人员不找一个地区或单位具体地直接地组织和从事所号召的工作,就无法检验一般号召是否正确,也无法充实号召的内容和用最具有说服力的生动事例去动员群众响应号召,就有使一般号召落空的危险。
在任何工作中,还必须形成一个以主要领导人为核心的少数积极分子组成的领导骨干,并把这些领导骨干的活动和广大群众的活动密切结合起来。如果只有领导骨干的积极性,而无广大群众的积极性相结合,便将成为少数人的空忙。但如果只有广大群众的积极性,而无有力的领导骨干去恰当地组织群众的积极性,则群众的积极性既不可能持久,也不可能走向正确的方向和提到高级的程度。
应用上述的方法时,领导者必须掌握“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原则。毛泽东同志说:“在我党的一切实际工作中,凡属正确的领导,必须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就是说,将群众的意见(分散的无系统的意见)集中起来(经过研究,化为集中的系统的意见),又到群众中去作宣传解释,化为群众的意见,使群众坚持下去,见之于行动,并在群众行动中考验这些意见是否正确。然后再从群众中集中起来,再到群众中坚持下去。如此无限循环,一次比一次地更正确、更生动、更丰富。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10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正确领导的根本方法,是群众路线的根本方法。领导和群众相结合的方法,一般号召和个别指导相结合的方法都必须以这个根本方法为基础。例如,在采用一般号召和个别指导相结合的方法的时候,必须注意到要从许多个别的指导中形成一般意见,又拿一般意见到许多个别单位去付诸实践,从而检验和丰富一般意见,这也就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具体运用。群众路线的领导方法深刻地全面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实质。它正确地处理了实践和认识、感性和理性,个别和一般的关系。它使党在领导人民群众进行实际工作和斗争的时候,把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一些基本公式变成行动的指南,这些公式就是:认识运动是一个从实践到认识,再回到实践,由感性上升到理性,再由理性更深刻地抓住感性,由个别到一般,再由一般到个别的循环往复、无限上升的过程。这是把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和党的具体工作方法熔为一体的杰出典范。
群众路线的领导方法同群众观点是统一的,是不容分割的。没有坚定的群众观点,就不可能在工作中贯彻群众路线的领导方法。单有为人民服务的热情,而无正确的领导方法,也不能把工作做好。
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就要反对命令主义和尾巴主义。命令主义是错误的,因为它超过了群众的觉悟程度,害了急性病;尾巴主义也是错误的,因为它落后于群众的觉悟程度,害了慢性病。既要从群众的觉悟程度和实际需要出发,又要放手发动群众,积极领导群众前进,这是群众路线所要求的基本原则,离开这个原则,必然要犯错误。
党的群众路线体现了党同无产阶级以及其他劳动群众的正确关系,体现了党以坚定的无产阶级政策对于群众的领导作用。党在贯彻群众路线的时候,对人民群众中的各个阶级和阶层经常要应用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把群众中最革命最积极的阶级和阶层作为斗争的主要依靠,同时坚持团结中间的阶级和阶层,努力争取落后的阶级和阶层。党的群众路线也就是党的阶级路线。
在一切工作中走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几十年来,我们党在革命和建设的一切事业中,一贯地坚持群众路线。党和毛泽东同志在我国的民主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所制定的路线、方针、政策,都充分地体现了群众路线的精神。每个时期的路线、方针、政策,都动员、鼓舞了我国亿万劳动群众的革命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使我国的革命和建设事业,不断地取得辉煌的胜利。我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的胜利,就是党的群众路线的胜利。
马克思说:“哲学把无产阶级当做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地,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做自己的精神武器”。11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无产阶级的哲学,它在群众斗争的实践中为自己开辟了广阔的道路。马克思主义哲学一旦掌握了群众,就形成了巨大无比的变革世界的物质力量,就能把人民群众的解放事业和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事业引向胜利。
* * *
《饮冰室合集》十六册《历史研究法》。↩︎
《在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上的讲话》,载《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66年版,第1356页。↩︎
毛泽东:《介绍一个合作社》,人民出版社1964年版,第1页。↩︎
《我们运动的迫切任务》,载《列宁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10页。↩︎
马克思:《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载《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695页。↩︎
《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招告》,载《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66年版,第13页。↩︎
《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载《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97页。↩︎
《全世界革命力量团结起来,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载《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66年版,第1249页。↩︎
《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载《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6年版,第852页。↩︎
《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载《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66年版,第854页。↩︎
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载《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