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石岑

李石岑
  • 姓名:李石岑
  • 别名:
  • 性别:
  • 朝代:近代
  • 出生地:湖南醴陵人
  • 出生日期:1892
  • 逝世日期:1934
  • 民族族群:

李石岑(1892-1934),原名邦潘字石岑,后以字行。湖南醴陵人。1915年留学日本东京高等师范学校。反对袁世凯复辟称帝,与潘培敏、丘夫之等创设学术研究会,并编发《民铎》杂志。后被日政府查封,旋移国内刊行。1919年返国,在上海主编过《时事新报》副刊《学灯》,又入商务印书馆任编辑。参加“五四”新文化运动,在“尊重各种学术”的口号下,主张调和主义,大量介绍西方各派哲学。其主办的《民铎》杂志编辑出版“尼采专号”“柏格森专号”等,颇具影响。曾笃信柏格森的生命哲学,认为柏氏哲学“可谓取杜威、罗素两人的长处,去掉他们的短处”(《杜威与罗素之批评介绍》)。亦赞赏实用主义、尼采哲学思想。后陆续受聘为大夏、光华、暨南诸大学教授。1920年10月曾与张东荪陪同罗素到湖南讲学。其时,因倡言“人生哲学”而闻名。主张探求人生的究竟,强调宇宙万物皆有“生机”,而人的生机则表现为“精神的自我”(“真我”“主我”)可以创造出一切。强调“我的人生观就是表现生命”,“所谓生命的表现,即无异云自我表现。……我的生命在,故万有之生命在”(《人格之真诠》)。1927年赴法、英、德等国考察哲学。1930年归国后,转而推崇“新唯物论”即辩证唯物主义哲学。在1933年撰著《哲学概论》,比较早地正确评介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出“新唯物论”即辩证唯物论代表着哲学的新趋势,预测“在现在和最近的将来将有一个光华灿烂的发展”;认为它“为最正确的方法,因其能把握宇宙发展的全部”;批判了柏格森、尼采实用主义的唯心论。并且认为认识论、辩证法、逻辑学是统一的,“辩证法本身即是认识论,也即是论理学”(《三十年来世界哲学的进展》),不同意当时“唯物辩证法论战”中把这三者对立或割裂的观点。1935年出版的《中国哲学十讲》,贯穿了中西哲学比较,是较早以辩证唯物论研究中国哲学史的著作。颇为重视西方哲学的发生学和现象学的方法论,还介绍过存在主义的先驱克尔恺郭尔(SrenKierkegaard,1813—1855)的“体验哲学”。主要著作还有《人生哲学》(上)、《李石岑讲演集》《李石岑论文集》等。

李石岑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清平山堂话本

清平山堂话本

明世宗嘉靖年间短篇小说集。是最早见诸文字的话本选集。原名为《六十家小说》。洪楩编集,因清平山堂原本是作者的斋名,又书版中多镌有“清平山堂”字样,后马廉在出版影印本时,始冠以《清平山堂话本》之名。《清平山堂话本》共编为六集,名为《雨窗》、《长灯》、《随航》、《欹枕》、《解闲》、《醒梦》,每集各分上下卷,每卷五篇,每篇演一故事,共六十篇,今存二十九篇,为日本内阁文库库藏十五篇,马廉发现之《雨窗》、《欹枕》二集残本十二篇;阿英发现之翡翠轩和梅杏争春残本二篇。《清平山堂话本》是宋元时期说话艺人表演时的“底本”,内容以宋元话本为主,是话本中的“小话”(相对于讲历史故事的“平话”而言),但也有少数文言作品。其内容或是描写市民的婚姻恋爱生活,或描写新兴商人的经商活动,从不同侧面揭示出封建社会城市生活的面貌和状况,反映出市民的生活状态、思想意识和审美情趣。其优秀篇章为《快嘴李翠莲记》,以喜剧的形式塑造出一个聪明伶俐、快人快语、不守封建礼法、不为传统所容的青年妇女形象。另一篇《张子房慕道记》把揭露目标直接指向封建最高统治者,也是一篇比较好的作品。由于作品未经过文人加工润饰,其艺术上略显粗糙,但多数作品情节曲折,故事性强,语言生动活泼,富于生活气息。本书在话本小说的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很多作品为冯梦龙修改编集收入“三言”。

勾股矩测解原

勾股矩测解原

二卷。清黄百家撰。黄百家字主一,浙江余姚人,清初中算家黄宗羲 (1610—1695) 之子,著有《筹算》。《勾股矩测解原》是注释意大利传教士熊三拔《表度说》(1614),收入《四库全书》中。勾股测望术乃中算古法,可用方矩、立矩表或重矩,以测高深广远之物。黄百家此书为阐述这一古法,详细绘制了十七幅矩度测望图形,运用实例介绍测矩方法。全书不足五千字,篇幅虽短,但能专明一义,其说尤详,具有普及与推广中国式测量仪器——矩度的作用。该书版本有《四库》本与乾隆年刊本;另有两份手抄本现存于南京大学图书馆与中科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

衡曲麈谭

衡曲麈谭

古典戏曲论著。1卷。明人张琦著。这部论著分为“填词训”、“作家偶评”、“曲谱辨”、“情痴寤言”4个部分。张琦认为“曲也者,达其心而为言者也”,“传奇之曲,与散套异”。在“填词训”里,他着重论述了散套填词的注意事项。在“作家偶评”里,他对明散曲和传奇作家的成就和风格分别进行了评说,其中不乏高论。如其论汤显祖《牡丹亭》剧:“上薄风骚,下夺屈宋,可与实甫《西厢》交胜。”可谓独具只眼。在“曲谱辨”里,他提出“专在平仄间究心,乃学之而陋焉者”。亦可谓高见。《衡曲麈谭》原附于《吴骚合集》卷首,有明刻本、《四部丛刊》续编影印本,又有《读曲丛刊》、《曲苑》本。《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以《读曲丛刊》本为底本,将《衡曲麈谭》点校辑入第4册。

草堂雅集

草堂雅集

十三卷。元顾瑛 编。曾编次 《玉山名胜集》。其人早擅文章,又广交宾客,四处名士多延至于玉山草堂。因仿段成式《汉上题襟集》之例,编唱和之作为此集。自陈基至释自恢凡收七十人,又仿元好问《中州集》例,各为小传,亦有仅载字号里居者。各据其实,不虚标榜。凡与顾瑛唱和者,即附顾瑛作于其后,与他人赠答而非与瑛游者,所作可取,亦附录。集中收数十人之诗,具其生平梗概,一代精华,略备于是。此本于清代较罕见,朱彝尊仅于吴门陆其清家一见。入《四库全书》时,为抄本,虽云采进。疑是陆家藏本。有《四库全书》 本。

瞑庵杂识

瞑庵杂识

《瞑庵杂识》《瞑庵二识》为朱克敬的笔记体二集,如记录湘军与太平天国作战时,部分奏疏、对湖南厘金的缘起和抽收办法有详细说明。又如衡州民教的纠纷、长沙官绅的倾轧等等。杨坚点校。近代湘人笔记丛刊之一。

孟子杂记

孟子杂记

注释书。《孟子》研究著作。明陈士元撰,四卷。士元字心叔,号养吾,湖北应城人,嘉靖进士,官至滦州知州,著有《易象钩解》、《五经异文》等。自宋熙宁(1068—1077)以前,《孟子》仅列于儒家,《史记》以孟、荀合传,于孟子事迹仅寥寥十数语,至朱熹《通鉴纲目》,始于适魏之齐而大书特书,然编年体所限,不能详述一人之始末。明薛应旂撰《四书人物考》,始采摭他书为孟子补传,但尚多舛漏。士元嗣辑是书,第一卷叙孟子事迹,余三卷发明孟子之言,名为“传记”,实则经解居多;其所援引,亦皆谨严有体,不为泛滥之卮言。有《四库全书》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