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石岑

- 姓名:李石岑
- 别名:
- 性别:男
- 朝代:近代
- 出生地:湖南醴陵人
- 出生日期:1892
- 逝世日期:1934
- 民族族群:
李石岑(1892-1934),原名邦潘字石岑,后以字行。湖南醴陵人。1915年留学日本东京高等师范学校。反对袁世凯复辟称帝,与潘培敏、丘夫之等创设学术研究会,并编发《民铎》杂志。后被日政府查封,旋移国内刊行。1919年返国,在上海主编过《时事新报》副刊《学灯》,又入商务印书馆任编辑。参加“五四”新文化运动,在“尊重各种学术”的口号下,主张调和主义,大量介绍西方各派哲学。其主办的《民铎》杂志编辑出版“尼采专号”“柏格森专号”等,颇具影响。曾笃信柏格森的生命哲学,认为柏氏哲学“可谓取杜威、罗素两人的长处,去掉他们的短处”(《杜威与罗素之批评介绍》)。亦赞赏实用主义、尼采哲学思想。后陆续受聘为大夏、光华、暨南诸大学教授。1920年10月曾与张东荪陪同罗素到湖南讲学。其时,因倡言“人生哲学”而闻名。主张探求人生的究竟,强调宇宙万物皆有“生机”,而人的生机则表现为“精神的自我”(“真我”“主我”)可以创造出一切。强调“我的人生观就是表现生命”,“所谓生命的表现,即无异云自我表现。……我的生命在,故万有之生命在”(《人格之真诠》)。1927年赴法、英、德等国考察哲学。1930年归国后,转而推崇“新唯物论”即辩证唯物主义哲学。在1933年撰著《哲学概论》,比较早地正确评介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出“新唯物论”即辩证唯物论代表着哲学的新趋势,预测“在现在和最近的将来将有一个光华灿烂的发展”;认为它“为最正确的方法,因其能把握宇宙发展的全部”;批判了柏格森、尼采实用主义的唯心论。并且认为认识论、辩证法、逻辑学是统一的,“辩证法本身即是认识论,也即是论理学”(《三十年来世界哲学的进展》),不同意当时“唯物辩证法论战”中把这三者对立或割裂的观点。1935年出版的《中国哲学十讲》,贯穿了中西哲学比较,是较早以辩证唯物论研究中国哲学史的著作。颇为重视西方哲学的发生学和现象学的方法论,还介绍过存在主义的先驱克尔恺郭尔(SrenKierkegaard,1813—1855)的“体验哲学”。主要著作还有《人生哲学》(上)、《李石岑讲演集》《李石岑论文集》等。
李石岑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砚谱
一卷。作者不详。旧载左圭 《百川学海》中,既无序、跋,也没有所作年月。是书仅三十二条,杂录砚之产地及其故实。中间载有欧阳修、苏轼、唐询、郑樵诸人之说。收录既不广博,也有一些错谬疏漏。如以端溪子石为在大石中生,是沿袭旧说,未加考证。又如许汉阳以碧玉为砚,其事出谷神子《博异记》,实际上是龙女之砚,不是汉阳之砚,这是作者征引之误。但有的记载也可见作者的真知灼见,可供后世检核古砚之用。现存《百川学海》本、《说郛》本、《四库全书》本等。
龙川略志
宋代笔记。苏辙著。《略志》10卷,并有《龙川别志》4卷。这两种笔记是苏辙晚年隐居循州龙川时所写,成书于元符二年(1099)。《略志》主要追忆平生经历,尤其是所参与的各项政治活动,大致依时间先后编排。由苏辙口述,其子苏远记录,凡40事。《别志》主要记录所闻前贤及时贤的轶事,凡47条。其中关于杨亿、晏殊、欧阳修等人的记载,对于研究这些作家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南宋史学家李焘对其中的史料颇为重视。中华书局将此书收入“唐宋史料笔记丛刊”,由俞宗宪点校,1982年出版。点校本以夏敬观涵芬楼本为底本,以《百川学海》、《四库全书》等本作为参校,并据傅增湘校影宋抄本补入《别志序》1篇。
黄帝宅经
黄帝宅经,撰人不详。从内容文字看。似出于唐宋间。二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真部众术类。本书论述卜宅之法。谓家宅「乃是阴阳之枢纽,人伦之楷模」。若家宅安则家族昌吉,不安即门族衰微,故须考察家宅之阴阳休咎。其法术分宅院四面为二十四路,配以天干地支、八卦九宫方位,以相其吉凶。相宅之要在于阴阳平衡,阴阳得则吉昌,偏阴偏阳则凶。凡欲移居,须向福德之方;凡欲造宅,须顺十二月之生气,若修造时冲犯土气,即有灾殃。书中有相宅图二幅。详述二十四路、十二月建造之吉凶禁忌。又有所谓五虚五实之法,谓宅大人少、门大内小等为五虚,令人贫耗,五实则令人富贵云云。
邻女语
章回小说。忧患余生(连梦青)著。刊于1903年至1904年《绣像小说》。十二回,未完。是一部描述庚子事变的小说。因小说中所叙之事多出于妇女谈话,故题名《邻女语》。全书通过官宦子弟金坚北上途中见闻和官僚轶事,反映八国联军侵华与义和团运动的种种情景。前六回通过金坚在庚子事变后北上进京的见闻,写在社会动乱中官僚举家南进,途中无恶不作;农村荒芜,百姓流离失所,卖儿鬻女,一片凄凉;而反帝的义和团却横遭镇压,都统杀人如麻,惨绝人寰。后六回着重写官僚昏聩无能和无耻投敌,谴责清政府媚洋卖国的腐败政治。全书从广阔的背景上反映庚子事变中的社会动乱,表现作者的人道主义思想,但对义和团头领的活动则有污蔑之词。文笔清秀,写人叙事生动传神,缺点是结构不够统一。
诸经日诵集要
诸经日诵,一卷,佚名,外著墨笔题记,谓内有伪经,指中册末之血盆、寿生等经也。
金刚般若经疏论纂要刊定记会编
10卷,唐宗密述疏,宋子璇录记,清行策会编。行策(1628~1682),字截流,清代高僧,中国净土宗第十祖。俗姓蒋,江苏宜兴人,相传为憨山大师后身。年二十三出家,五年间胁不至席,参悟禅要。后研习天台教义,修法华三昧。康熙二年(1663),结庵于杭州法华山西溪河渚间,专修净业。康熙九年(1670),住虞山普仁院,倡导七日精进念佛,复兴莲社,学者翕然风从。现存著作有《金刚经疏记会编》十卷、《净土警语》十五篇、《宝镜三昧本义》、《起一心精进念佛七期规式》,今依《嘉兴藏》、《卍续藏》所收版本点校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