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木蕻良

- 姓名:端木蕻良
- 别名:
- 性别:男
- 朝代:近代
- 出生地:辽宁昌图县人
- 出生日期:1912年9月25日
- 逝世日期:1996年10月5日
- 民族族群:
端木蕻良(1912年9月25日—1996年10月5日),现代作家。辽宁昌图县人。原名曹京平,曾用笔名黄叶、叶之林、曹坪、金咏薇等。1923、1925年两次去天津,先后在汇文中学、南开中学就读。受新思潮影响,组织新人社,出刊文艺刊物《人间》、《新人》。在《新人》发表处女作短篇小说《水生》。后因参加抗日救国活动被学校除名。1932年在北平参加北方左联。与方殷、臧云远等编辑《科学新闻》,另编辑《四万万报》。同年入清华大学历史系学习。1933年完成史诗型长篇小说《科尔沁旗草原》(1939年出版),后被誉为“莎士比亚的华丽+拜仑的奔放+道斯托也夫斯基的颤鸣”(巴人《直立起来的〈科尔沁旗草原〉》)。1935年参加“一二九”运动。同年至上海。1936年发表《鴜鹭湖的忧郁》等描绘朴厚坚强的东北人民生活与斗争的短篇小说,赢得很高的声誉。1937年发表长篇小说《大地与海》,及中篇《突击》(《柳条边外》),同年出版短篇小说集《憎恨》,成为东北作家群的重要代表作家。抗战爆发后,曾去临汾民族抗日大学文学系任教,后辗转西安、武汉至重庆,在复旦大学执教。1939年出版短篇小说集《风陵渡》,编辑《文摘》副刊。1940年去香港,为文协香港分会第二届(1940)候补理事,第三届(1941)理事。与周鲸文合编《时代文学》。在此期间写作长、中篇小说《大江》、《大时代》(未写完)、《新都花絮》、《蒿坝》(即《江南风景》)。1942年赴桂林,为文协桂林分会候补理事(1942)、理事(1944)。一度与王西彦代理鲁彦编辑《文艺杂志》。创作话剧《林黛玉》、《晴雯》、《安娜·卡列丽娜》及京剧《红拂传》。1944年至遵义,任力报社主任。1945年冬去重庆,后至武汉编辑《大刚报》副刊《大江》。1947年在长沙水陆洲音专任教。1948年秋回上海,主编《求是》、《银色批判》。不久去香港。1949年8月返北京。后任北京市文联创作部、出版部副部长、副秘书长,编辑《北京文艺》。195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以首都钢铁厂为生活基地,编写厂史《钢铁的凯歌》。另编有京剧《周处》、评剧《罗汉钱》等。1980年出版长篇小说《曹雪芹》上卷,1985年又出版了《曹雪芹》中卷(与钟耀群合作)。1996年10月5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4岁 。
猜你喜欢的书
数学
国朝江永撰永有周礼疑义举要己着録是编因梅文鼎历算全书为之发明订正而一准
钦定历象考成折其异同一卷曰历学补论皆因文鼎之説而推阐所未言二卷曰嵗实消长文鼎论嵗实消长以为髙冲近冬至而嵗余渐消过冬至而复渐长永则以为嵗实本无消长消长之故在髙冲之行与小轮之改而嵗节气相距近髙冲者嵗实稍嬴近最髙者稍朒三卷曰恒气注历文鼎论冬至加减谓当如西法用定气不用恒气而所作疑问补等书又谓当如旧法用恒气注历永则以为冬至既不用恒气则诸节亦皆当用定气不用恒气故此二卷皆条列文鼎之説而以所见辨于下四卷曰冬至权度元史六历冬至载晋献公以来四十九事文鼎因作春秋冬至考删去晋献公一事各以其本法推求其故永则以为算术虽明而未有折更因文鼎之法考证历法史志之误五卷曰七政衍文鼎论七政小轮之动由本天之动七政之动由小轮之动永则以恭按
诗经今注
《诗》学著作。高亨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10月出版。该书对《诗经》全部作品作了解题和注释。其指导思想是:“不迷信古人,不盲从旧说”,“依循它的本文,探求它的原意”,“创立新义,力求出言有据,避免游谈无根”。解题文字简洁扼要,观点明确,多用阶级分析方法理解诗歌,贵有个人新意,自成一家之言。注释文字分为两个部分,一是“注”,对诗句中有关字词加以解释;二是“附录”,对某些注文及解题再进一步作较为详细的说明,指出其所得结论的依据。其中亦不乏创新之处。书前还有一篇《诗经简述》,介绍“三百篇”的来历、分类、地域和时代。要之,《诗经今注》确乎以“今”见长,作者不囿旧说,在有一定依据的基础上,进行推论,敢于大胆畅谈自己的看法。其中有些观点和方法也还存在可商榷甚或牵强附会之处,在学术界曾引起过一定争论。
近代名人轶事录
《近代名人轶事录》,不分卷,作者署名杏坡居士,杏坡居士,民国学者。生卒年不详。生平履历不详。主要记载晚清,民国数十人野史,真实性不详,有一定参考价值。
印度的智慧
作者林语堂。本书主要讲述了印度文学的精华和这个国家的思想和社会思潮,书中还涉猎了印度、中国文化。《印度的智慧》全面展示了印度文学的精华,从中可窥见到这个国家的思想和社会思潮。几千年来,这些思想文化精髓一直在激活和塑造着整个印度民族。只有看到印度思想的丰富性以及它的本质精神,才能真正了解印度,才能感受到这个民族自由、平等的特质,而这些正是我们试图在这个道德混乱不堪的世界中创造出来的东西。《印度的智慧》是对印度古典著述的解读。书中涉猎了印度、中国文化中最为精髓和深刻的方面,以作为研究者研读和查阅的资料;同时,该书还选取了许多有关这两个古老民族的民族心理、文学想象和日常生活的材《印度的智慧》全面展示了印度文学的精华,从中可窥见到这个国家的思想和社会思潮。
般若心经小谈
般若心经小谈,一卷,明观衡述,出颛愚和尚语录卷十四。
东山梅溪度禅师语录
清福度说,庆绪等编。十卷。卷首收序;卷一收上堂一;卷二收上堂二;卷三收上堂三;卷四收上堂四;卷五收小参;卷六收茶话、佛事、机缘;卷七收拈古、颂古;卷八收佛祖赞、自赞、歌、书问;卷九收法语、法派;卷十收示偈、联芳、行由。收入《明嘉兴大藏经》第三十九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