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雪芹

- 姓名:曹雪芹
- 别名:名霑,字梦阮
- 性别:男
- 朝代:清代
- 出生地:南京
- 出生日期:约1715年5月28日
- 逝世日期:约1763年2月12日
- 民族族群:
曹雪芹(约1715年5月28日—约1763年2月12日)清代著名的文学家。名霑,字梦阮,号雪芹、芹圃、芹溪居士。清初满族正白旗“包衣”(奴仆)人。先世系辽东曹氏,降清后做内务府包衣,后随清军入关,逐渐受到康熙帝的宠遇。从曾祖曹玺到祖父曹寅、父辈曹颙、曹頫世袭江宁(今南京)织造,达60年之久,曹寅的两个女儿被选入宫充任王妃,显赫一时。曹雪芹少年时代能诗善画,博览群书,知识深广。雍正初年,其父曹頫因诸皇子谋嗣之争受牵连,获罪免职,家产被抄,家道中落,后举家迁居北京。在北京,曹雪芹只做过一些文墨抄录一类的杂事。晚年,移居北京西郊,生活更加贫困。
他一生经历了曹氏家族由盛及衰的急剧转变的全部过程,对贫富两种生活有极其深刻的认识,对封建社会的罪恶有非常透彻的了解。在此基础上,他创作了长篇小说《红楼梦》(初名《石头记》)。他忍受饥寒困顿的折磨,以十年之力,把一生的深刻的感受和体会诉诸笔端,融和到小说中去。“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红楼梦》即将告成时,他的爱子染疾夭折。曹雪芹痛苦难言,精神受到沉重打击,一病不起,终于“泪尽而逝”,只遗下一后续夫人和几束残稿。他写就了《红楼梦》的前八十回,后四十回由高鹗所续。《红楼梦》以贾、王、史、薛四大家族为背景,以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主要线索,描写了贾家荣、宁二府的兴衰过程,揭露了封建制度的腐朽和必然崩溃的趋势。它全面深刻地展现了我国封建社会末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生活,是一部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杰作。它以高度的艺术性和深刻思想性的完美融合,使之达到了我国古典小说历史上的最高峰。《红楼梦》问世不久即广为流传,京师更有“开谈不说《红楼梦》,纵读诗书也枉然”之说。该书先后被译成英、俄、法、德、意等文字出版。此后,又有专门研究该书的“红学”盛行。曹雪芹还有其他诗文作品,如《题〈琵琶行传奇〉》、《〈南鹞北鸢考工志〉自序》、《比翼燕歌诀》、《雏燕画诀》、《半瘦燕画诀》等。曹雪芹是一名世界级的文学大师,在文坛上享有很高的声誉,世界人民将永远珍惜曹雪芹留下来的宝贵财富。
猜你喜欢的书
海滨寄简
《海滨寄简》是新加坡华文文学先驱连士升晚年书信体散文集,收录作者1950至1970年代致亲友的百余封长信。这些跨越二十载的鸿雁传书,既承载着海外游子的乡愁絮语,更凝结着一位文化学者对东西文明的深邃思考。 全书以"海滨"为精神坐标,将南洋特有的湿热季风化作文字的温度。作者与友人探讨《浮生六记》的闲适美学,却在椰影婆娑间品出不同于江南烟雨的南洋况味;论及《论语》中的"仁者乐山",笔锋忽转至马六甲海峡的潮汐涨落。这种将中华文化基因嫁接于南洋水土的独特视角,使传统经典在赤道阳光下焕发新生。
太上求仙定录尺素真诀玉文
《太上求仙定录尺素真诀玉文》,原题「西城金母王夫人受」,当系南北朝上清派道士伪托。原书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真部玉诀类。道士修行,须记诵诸天神名讳,方能定名仙录。诸真秘讳皆书于尺素,由法师盟誓传授,本书即法师传授弟子之诸真秘讳。书中首载传授尺素真诀之誓词,其次从各种古道书中抄出诸多神仙真人之名讳、符箓、简策、玉字内音、咒诀。征引古道书多至数十种,皆注明出处。篇末注称「此卷后缺」,盖已非全帙。
周易本义附录纂疏
十五卷。元胡一桂撰。胡一桂字庭芳。号双湖,徽州婺源(今属江西)人。宋景定五年(1264年),领乡荐,试礼部不第,遂退居教授乡里以终。事迹具《元史本传》。胡一桂的父亲胡方平,从沈贵宝,董梦程学,著《周易启蒙通释》。而沈贵宝受《易》于董梦程,梦程受朱熹《易》于黄干。一桂继承家学,尤精于《易》。所著书有《周易本义附录纂疏》、《易学启蒙翼传》、《朱子诗传附录纂疏》、《十七史纂》,并行于世。朱熹认为,“《易》只是卜筮之书”,主张于卜筮上推理义,撰 《周易本义》。胡一桂乃取朱子 《文集》、《语录》 中有关于《易》者,附录于《本义》下,谓之《附录》;又取诸儒《易》说之不悖于《本义》者纂之,谓之《纂疏》。其书前十二卷为《本义》,十三卷为《五赞》,十四卷为《筮仪》,十五卷为《卦图》,包括胡一桂自作的卦象、爻象、卦序、卦互体四图及《十翼论》、《文言辨》、《本义启蒙论》三篇。论中有很多阙文,其前无《本义》所有的九图,《郑堂读书记》疑有缺佚。宋末元初讲学者门户最严,而新安诸儒于授受源流辨别尤甚。故胡一桂此书一以朱子《本义》为宗,如杨万里《易传》远宗程子,而早工吟咏,与范成大、陆游齐名,不甚以讲学为事,一桂竟无半字及之,盖以词人摈之也。倪氏《宋志补》载此书,作十四卷,《郑堂读书记》已辨其误。今存最早版本为四川省图书馆所藏元刻本,仅存三卷。《通志堂经解》、《四库全书》、《摛藻堂四库全书荟要》并收入。
隋唐两朝志传
又名《隋唐志传通俗演义》。十二卷一百二十二回。明罗贯中 撰。长篇历史演义小说,叙述自隋公杨坚受周主禅即帝位建立隋朝(581年)至唐僖宗乾符五年(878年)之间二百九十多年的隋唐两朝历史故事。是集自隋公杨坚于陈高宗大建十三年辛丑岁(581)受周主禅即帝位起,历四世禅位于唐高祖,以迄僖宗乾符五年戊戌岁(878)唐将高元裕戮王仙芝止,凡二百九十五年。记述了隋唐两朝重大事件和主要战争,两朝重要人物皇帝、名将、忠臣、义士、仁人等。罗本《隋唐两朝志传》,乃隋唐系列小说的祖本,如熊大木的《唐书志传》、褚人穫的《隋唐演义》,后来的《隋炀帝艳史》、袁于令的《隋史遗文》都由此演变而来。明万历刊本,题“东原贯中罗本编辑”,“西蜀升庵杨慎批评”。书末云“万历己未岁(1619)季秋既望金阊书林龚绍山绣梓”。卷首有杨慎序,另有林瀚序,谓曰:“访有此作,求而阅之,始知实亦罗氏原本,因于暇日遍阅隋唐(诸)书所载英君名将忠臣义士,凡有关风化者悉编为一十二卷,名曰《隋唐志传通俗演义》。”罗氏原本难见,林本存日本东京尊经阁。
白话管子
《管子》是先秦时期各学派的言论汇编,内容很博大,大约成书于战国(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时代至秦汉时期,内容很庞杂,包括法家、儒家、道家、阴阳家、名家、兵家和农家的观点。《管子》一书的思想,是中国先秦时期政治家治国、平天下的大经大法。 《管子》 基本上是稷下道家推尊管仲之作的集结。即以此为稷下之学的管子学派。《汉书·艺文志》将其列入子部道家类 ,《隋书·经籍志》列入法家类。《四库全书》将其列入子部法家类。清代史学家章学诚说:《管子》 ,道家之言也。据中国日本学者统计《管子》 全书几乎各篇都有《老子》的语言片段与哲学思想。内容博大精深,大约成书于春秋战国(前475~前221)至秦汉时期,汉初有86篇﹐今本实存76篇﹐其余10篇仅存目录。包括儒家、法家、阴阳家、名家、兵家和农家的观点,其中以黄老道家著作最多,其次法家著作18篇,其余各家杂之。
楞严经正脉疏
大佛顶首楞严经正脉疏,十卷,科文及悬示各一卷,明真鉴撰并序跋,广丰缘起,朱俊挺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