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彦

- 姓名:鲁彦
- 别名:
- 性别:男
- 朝代:近代
- 出生地:浙江镇海人
- 出生日期:1901
- 逝世日期:1944
- 民族族群:
鲁彦(1901-1944),现代著名作家,文学翻译家。原名王衡。浙江镇海人。出生于商人家庭。十八岁到上海当学徒。后到北平参加蔡元培、李大钊等创办的工读互助团,并在北京大学旁听。受“五四”新文学运动的影响,走上了文学的道路,是文学研究会的成员之一。“五四”时期,他的爱国反帝情绪到了不可遏止的地步,他诅咒一切,攻击一切,这种情绪通过他“直率的笔调”、“诗似的美句”表现了出来。他的作品以描写乡村小有产者和农民的生活见长,写当时世态的炎凉、悲惨的现实颇为深刻,但感伤气氛较浓重。鲁迅称他为“乡土文学”作家,说他“对专制不平,但又向自由冷笑。作者往往想以诙谐之笔出之的,但也因为太冷静了,就又往往化为冷话,失掉了人间的诙谐。”(《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导言》)1923年担任俄国盲诗人爱罗先珂的世界语助教。同年秋,去湖南长沙,在平民大学、周南女学等校任教。大革命期间,在武汉任《民国日报》编辑,后在上海、福建、陕西等地,从事教育和文化工作。鲁彦的创作可分为四个时期:短篇集《柚子》(1926年,北新书局)是他“五四”时期的代表作,揭露了封建军阀的丑恶,表达了他的愤懑和不平,《黄金》(1928年,上海人间书店)是他“五四”以后的代表作,《童年的悲哀及其他》(1931年,上海亚东图书馆)是他大革命以后的代表作,这时的思想是矛盾的,他第四个时期的代表作是《野火》(即《愤怒的乡村》,1937年,良友图书公司)。1933年他在《关于我的创作》一文中说:“《柚子》时期,我的热情使我诅咒一切,攻击一切,不愿意接近一切坏的恶的生活,在《黄金》时期这种倾向渐渐淡了,开始对我所厌恶的放松了,而去求另一方面的善的好的,在《童年的悲哀》时期又渐渐改变了,而倾向于体验一切坏的恶的一面”。《野火》暴露了反动统治阶级的狰狞面目,反映了农民反抗力量的成长,得到了进步文坛的好评,是他创作的高峰。抗日战争爆发后,他和家人过着流亡的生活。1939年到桂林,创办《文艺杂志》。1943年,积劳成疾,不幸逝世。鲁彦一生坚持“文艺为人生”、“文艺为社会”的主张,写了不少较好的作品。他的其他作品有:小说《小小的心》(1933年,天马书店)、《屋顶下》(1934年,现代书局)、《婴儿日记》(与谷兰合著,1935年,生活书店)、《雀鼠集》(1953年,生活书店)、《伤兵旅馆》(1938年,汉口大路书店)、《河边》(1940年,文艺书局),中篇小说《乡下》(1936年,上海文学出版社),散文集《驴子和骡子》(1935年,生活书店)、《旅人的心》(1937年,文化生活)。1954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鲁彦选集》,1958年上海新文艺出版社出版了《鲁彦散文选》。他还翻译了不少弱小民族的文学作品,主要有:《犹太小说集》(1926年,开明书店)、《显克微支小说集》(1928年,北新书局)、波兰的先罗什伐斯基的《苦海》(1929年,亚东图书馆)、俄国的果戈里的《肖象》(1935年,亚东图书馆)、克罗地亚小说《忏悔》(1935年,亚东图书馆)、《失掉了影子的人》(1935年,光华书局)、《在世界的尽头》(1935年,神州国光社)、《世界短篇小说集》(1935年,亚东图书馆)、《花束》(1935年,光华书局)和显克微支的《老仆人》(1943年,文学书店)等。方璧(茅盾)著有《王鲁彦论》(《小说月报》第17卷),对作者论述甚详。香港文学研究社出版了《鲁彦选集》。
猜你喜欢的书
哲学作为严格的科学
德国哲学家胡塞尔著。1911年首次发表在《逻各斯》上。作者在这篇论文里坚持和论证了这样一种信念:人类文化的最高兴趣要求一种严格科学意义上的哲学的发展;因此,我们时代的哲学革命必须为严格意义上的哲学设置基础。这种科学性哲学是建立在纯粹而且绝对的知识的基础之上的;只有现象学才可能提供出这种知识。因此,尽管哲学一直要求成为最高尚、最严格的科学,这种自觉的意愿甚至支配着整个欧洲哲学史中的革命而从来没有被放弃过,但直到现在它仍未能实现。哲学根本还不是科学。这并不表明哲学在本质上非科学。相反,任何领域中严格科学的可能性要求以哲学作为严格科学的可能性为前提;只有后者才能从根本上保证具体科学的真正科学性。基于这一信念,作者批判了自然主义与历史主义和世界观哲学,因为恰恰是它们动摇了把哲学作为严格科学来追求的信心。自然主义只承认物理的东西才是实在的、客观的,它要么否认理念的实在性,要么将其自然化。但是这种客观性、实在性的预设本身是理念的。历史主义同样地存在内在的矛盾。当它在证明绝对形而上学的不可能性时,在表明这种证明的基础的可能性时,它实际上已经否定了自己。这篇论文写于胡塞尔从《逻辑研究》(1900年)向《观念》第一卷(1913年)的现象学方法过渡期间,可以被看作胡塞尔的前先验思考方式与先验思考方式之间的连结带。
识小录
明徐树丕撰。四卷。树丕字武子,号活埋麅道人,苏州长洲(今苏州)人,明诸生,入清不仕,著述自娱。是书札记读书心得,明代掌故逸闻,于明季史实及苏州人物风俗,尤有较多记述。向无刊本,1916年始据手稿影印。
玄真灵应宝签
玄真灵应宝签,撰人不详,约成书于元代或明初。编首序文称此书乃「九天开化主宰灵应帝君」委托嗣子七人撰成。原本三卷,收入《正统道藏》正一部。是书乃道士为人解释签意之书。全书依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时辰顺序。每一时辰有签语三十条,末附金、木、水、火、土签语五条,共计三百六十五条灵签,以象周天三百六十五度之数。每条灵签包括五言签诗一首,骈文一段,求签者据以解释签意之吉凶休咎。
葆光集
诗集。元尹志平撰。三卷。志平,沧洲(今河北沧县)人,为丘处机弟子,袭掌道教十三年,或与道友唱和,或述怀遣兴,集而成书,取名于所居“葆光轩”。依次为七言绝句二百五十余首,五言诗四十六首,古调诗三首,语录、直言各一则;词一百五十多首。自云诗有四炼,即字、句、格、意,而以意为主。认为诗作不在字精句健、风骚属时,而力主美于德,尚于志。故谓“心中实行真为保,口内虚词未足奇”。除宣讲道教教义、劝人为善外,亦有写景抒情内容,如《乙未季秋至介休县洪山明霞观作》七绝:“洪山佳景洞天幽,下枕清岩瀑布流。更上高原三四里,兴来闲步到泉头。”情景交融,颇有意境。有《(正统)道藏》本。
绝妙好词笺
七卷。清查为仁(1693—1749)等撰。查为仁字心谷,号莲坡居士,宛平 (今北京丰台)人。康熙举人,因被讦得罪下狱,八年始释。发愤读书,居天津水西庄,筑板屋称花影庵,藏书万卷,往来名士甚多。有 《蔗塘未定稿》,与厉鹗撰有 《绝妙好词笺》。《绝妙好词》,宋周密编。其笺则查为仁、厉鹗所同撰。周密所编《南宋歌词》始于张孝祥,终于仇远,共一百三十二家。去取谨严,犹在曾慥 《乐府雅词》、黄升《花庵词选》之上。又 《宋人词集》,今多不传,并作者姓名亦不尽知于世。零玑碎玉,皆赖此以存,于词选中最为善本。当初,查为仁采摭诸书以为之笺,各详其里居出处。或因词而考证其本事,或因人而附载其佚闻。以及诸家评论之语,与其人之名篇秀句不见于此集者,皆为附录。正值厉鹗亦方笺此集,尚未脱稿,适游天津,见查为仁所笺,逐举以付之。删复补漏,合为一书。今简端并题二人之名,不没其助成之力。所笺多泛滥旁涉,不尽切于本词,未免有嗜博之弊。然《宋词》多不标题,读者每不详其事。如陆游之 〔瑞鹤仙〕,韩元吉之 〔水龙吟〕,辛弃疾之 〔祝英台近〕,尹焕之 〔唐多令〕,杨恢之 〔二郎神〕,非参以他书,得其源委,有不解为何语者。其疏通证明之功,亦不可泯灭。周密有《癸辛杂识》诸书,厉鹗有《辽史拾遗》诸书。《绝妙好词笺》成于乾隆十四年 (1749),刻于十五年 (1750)。有 《四库全书》 本。
崇祯实录
十七卷。清初编成。是书以崇祯皇帝的活动为中心,按年月详细记述了崇祯朝的国政大事,保留了当时朝廷中所呈缴的章奏、批件和派往各省地官员所收集的情况,是了解明代最后一个皇帝和明末政治、经济、军事等情况的重要史料。明代惯例,下一代嗣君登基后,组员编辑先朝《实录》。而末代毅宗因为清人撰写,则一方面比较真实客观地记录了明末的许多史实,而另一方面又对涉及到清朝初年的一些问题多有掩饰。《崇祯实录》与明代其它各朝实录总汇一起,成为完整的《明实录》,1962年台湾影印的原北平图书馆所藏“红格本”,就有明代历朝所编《实录》及校勘记、《崇祯实录》、《崇祯长编》、《皇明宝训》等。另外,《明实录》在传抄中流传多有舛误,现所见的版本已有十余部。《崇祯实录》此版为吴兴刘氏藏旧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