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定国子监志

作者:陆宗楷
钦定国子监志

六十二卷。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国子监祭酒陆宗楷等奉敕撰。陆宗楷,浙江仁和 (今杭州)人。雍正元年 (1723)进士,官至礼部尚书。后因国子监遗失书籍而降职。陆氏曾辑《太学志》进呈,该书所述沿革故实载及唐、宋以前,高宗以失限断,乃诏重为改定,断自元明。因清之国子监及文庙皆因前代遗址,其缔构实始于元初。后陆氏等重修成本书。专记国子监设官、职掌,以及有关制度。共分为十五类,依次为:“圣谕”,录有关褒崇先圣、训示儒林之谕旨;“御制诗文”,备载列朝皇上之诗文;“诣学”,记历朝皇上亲祀临雍之礼;“庙制”,前列文庙图说,再述文庙建葺年月、规制;“祀位”,详载殿庑及崇圣祠诸位号;“礼”,分别记述释奠、释莱、释褐、献功、告祭诸礼仪,及祭器图说;“乐”,分别记述乐章、乐制,以及礼乐诸器图说; “监制”,详述条规; “官师”,载设官、典宗、仪制、铨除、题名表,“生徒”,记员额、考校、甄用,及外藩之人入学者;“经费”,记恩赉、岁支、俸给各项;“金石”,录钦颁 《彝器图说》、御制诸碑,以及元以来进士题名碑;“经籍”,排列赐书及版刻之目;“艺文”,录诸臣章奏诗文及论著; “识余”,下列 “纪事”、“缀闻”二子目,实为杂记。本书为研究清代国子监的源起、沿革、设置、职掌等提供

陆宗楷其它书籍

猜你喜欢的书

明清两代嘉兴的望族

明清两代嘉兴的望族

中国社会学家、优生学家潘光旦研究中国传统家族的专著。1937年成书,1947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本书从家谱与人才之间的关系入手,即以明清两朝嘉兴地区的望族为研究对象,讨论嘉兴人才辈出与其地有名望的家族之间存在的关联性,以及望族在氏族通婚、存续时间等方面的特点。 该书的主体部分由3类图表构成,①作者从《嘉兴府志》《嘉禾征献录》以及大量嘉兴及其邻郡家谱、乡会试硃卷、年谱中钩稽出的嘉兴91个望族的血系分布图,并从4个方面叙述了这些望族的情况:氏族的由来;氏族的世数、人数等;与他族发生婚姻关系的次数;关于该族盛衰兴替的论证。②以第一类图为基础绘制的一张嘉兴望族之间血缘网络图,呈现出这些望族之间存在的婚姻关系。③这91个望族世泽流衍(世代相承的久远程度)情况的统计表。通过这些史料的整理和组织,作者认为嘉兴望族之间的血缘网是产生嘉兴人才的重要来源,这一论断的得出反映了潘光旦的优生学思想,即择优的婚姻选择有利于优良的才智、心理性情和特殊才能的遗传。 本书的研究方法在当时颇具开创性,即运用统计、图表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对传统望族的氏族结构、通婚状况、存续时间进行量化分析,从而直观地呈现出望族的形态和特征,是社会科学方法在历史研究中运用的典范。

玉台书史

玉台书史

书法史传,一卷。清 代书学家厉鹗撰。厉鹗 (1692~1752),字太 鸿,号樊榭。浙江钱塘 (今属杭州)。康熙举 人。嗜书,工诗。此书专辑历代妇女中工书 者为一编,各具一传,并附书迹、题跋,各 注出处,征引有据。分宫闱、女仙、名媛、 姬侍、名妓、灵异、杂录七门。宫闱收49 人,女仙收7人,附尼1人,名媛收104人, 姬侍收12人,名妓收33人,灵异收2人, 杂录3人,共211人。前后无序跋,亦不分 卷,因此余绍宋 《书画书录解题》 疑为未定 稿或某长编之一部分。有 《昭代丛书》 本、 《赐砚堂丛书》本、《述古丛钞》 本、《说库》 本、《藏修堂丛书》 本等。

太上正一朝天三八谢罪法忏

太上正一朝天三八谢罪法忏

太上正一朝天三八谢罪法忏,撰人不详。内有元成宗加封天师张陵之尊号,应成书于元明之际。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神部威仪类。本书称正一派弟子虽专心求度,但因多有前世宿累,所以流转轮回,受诸业报。如欲使形神合道,障累顿消,法依三八谢罪之仪,志心皈命三清上圣、玉皇上帝等神灵,忏悔杀生、偷盗、邪淫等三业十恶之罪,断恶修善。勉而行之,当可渐人仙宗,升于天路。书中有向三清、玉皇等神仙表示忏悔之启词数篇。

周易浅释

周易浅释

四卷,清潘恩榘著。有弟子林光迪跋,叙其师大意,以彖多言象,而变在其中;爻多言变,而象在其中。爻无所不包,旧说一概进入身心政治上去,而遗却许多道理,不如就其浅处说,深处亦自可通。名为《浅释》意即取此。其书皆即卦变之法求象,进而借象明理。《四库全书》本。此书系潘氏未完之稿,只释《屯》至《未济》六十二卦,《乾》、《坤》两卦及《文言传》、《系辞传》、《说卦传》、《序卦传》、《杂卦传》均缺。其说注重卦变,以变推象而阐明义理。《四库全书提要》指出:“是书皆即卦变之法以求象,而即象以明理,每卦皆注自某卦来,谓之‘时来’。盖《易》道广大,无所不该,其中阴阳变化,宛转关生,亦具有相通之理。故汉学如虞翻诸家,皆有是说。

本草纲目

本草纲目

药物学著作。明李时珍著,五十二卷。书成于明万历六年(1578),万历十八年(1596)后刊行。系作者参阅八百余种古代医药书籍,遍访名医宿儒,广集民间验方;跋涉高山旷野,观察并收集药物标本;以《证类本草》为底本,整理、充实、反复三次修改,历时二十七年写成。卷帙浩繁,内容丰富,工程浩大。全书共十六部,分六十二类,收载药物一千八百九十二种,其中由作者总结民间经验列入的药物三百七十四种。《附方》中收集古代名方及民间验方一万一千零九十六则,附药物形态图一千一百六十幅。约一百九十万字是书总结了我国16世纪以前医药学的丰富经验,对每种药物的性能、功用、名称、炮制方法、产地、形状以及辨异,都作了详细的说明。丰富了生物学、化学和矿物学等自然科学知识,对我国药物学、植物学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是我国医药学的宝贵遗产。首次刊行后曾翻刻多次。有1977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刘衡如校刊本。有日、朝、德、英、俄、越南及拉丁文译本,被誉为“东方医学巨典”或“中国植物志”。

金刚场庄严般若波罗蜜多教中一分

金刚场庄严般若波罗蜜多教中一分

佛说金刚场庄严般若波罗蜜多教中一分,一卷,宋施护译。大日如来,安住一切如来自性中,说四念处乃至十八不共法等之诸法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