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下五千年

作者:林汉达
上下五千年

林汉达、曹余章著。讲述了上至三皇五帝,下至辛亥革命的中国历史,是一本集中国发展史、重大历史事件及名人简介为一身的优秀历史读物。作者选择重要和著名的人物和事件,根据史籍材料,加以组织和剪裁,用现代语言写出来,通俗易懂。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约有五千多年的历史渊源,所以“上下五千年”也就代指整个中国历史。

章节列表

升序↑

猜你喜欢的书

墙上的斑点

墙上的斑点

《墙上的斑点:伍尔夫短篇小说集》,原英文书名为A Haunted House and Other Short Stories(《幽灵之屋及其他短篇小说》)是弗吉尼亚·伍尔夫去世后,其夫伦纳德·伍尔夫为完成她的遗愿而精心编选的。书中收录了伍尔夫不同时期创作的18篇短篇小说,包括《墙上的斑点》《新裙子》《存在的瞬间》等,其短篇小说形式不一结构不同,反映了伍尔夫对新的文学表现手法和文学主题的不断探索。

行会头子费拉居斯

行会头子费拉居斯

《行会头子费拉居斯》于一八三三年二月开始创作,同年三月十日、十七日、三十一日首次在《巴黎杂志》上刊载,前面有作者序。四月中旬前后补充发表了第四章、尾声及后记。在后记中,作者宣布了下面两篇的题目:《切莫触摸刀斧》(即后来的《朗热公爵夫人》)和《红眼妇人》(即后来的《金眼女郎》)。一八三四年收入《十九世纪风俗研究》第十卷(《巴黎生活场景》第二卷)。

两般秋雨盫随笔

两般秋雨盫随笔

清代文言笔记集。8卷。梁绍壬著。道光十七年(1837)钱塘汪氏振绮堂初刻。卷首有汪适孙《序》。翻印本甚多,如文德堂刻本、光绪十年(1884)吉华室刻本(卷末增许之琎《书后》、王堃《后序》)、光绪十八年(1892)兰溪铜活字本、宣统元年(1909)上海扫叶山房石印本、民国年间上海进步书局石印本、《旧小说》(己集)本、《清代笔记丛刊》(第6卷)本、《笔记小说大观》(第1辑)本等。1982年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新式标点本,并删去两则。该书共录890篇,是一部较有影响的笔记集,其内容驳杂而充实,或记载掌故,或评述诗文,或讨论学术,或考证名物。其中较突出者是有关鸦片战争前夕清代政治、经济情况的记载,并对民生疾苦表现了深切的关心,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在文学方面,则记载了清代的文学家和艺术家的事迹,以及小说、戏曲、民间文学的资料,较有文学史料价值。但其中也夹杂宣扬封建迷信、诬蔑农民起义等消极内容,表现了作者的局限性。

中寒论辨证广注

中寒论辨证广注

清·汪琥撰。成书于1686年。全书5.1万字。书凡3卷。上卷,辨太阳、阳明病脉证并治;中卷,辨太阴、少阴、厥阴病脉证并治;下卷,附后贤治中寒方论变法。其注释发挥有如下特点:①病有中寒,证分六经。《伤寒论》一书,病有阴阳表里寒热虚实之异,然“因仲景当日不明阴阳虚实寒热,而总为之伤寒”,致使“酷好仲景而不知变通”者,用药寒热混淆,屡屡致败。殷思于此,汪氏“于仲景书中,摘其所谓真阴虚寒之证”,按六经分证立篇,逐条辨解,每方注明,以发明仲景奥旨。②伤寒直中,病为真寒。其谓仲景论伤寒,传经病热,谓之“伤寒”;直中为寒,则是“中寒”。“病伤寒者,十居其九;病中寒者,十居其一”。寒邪直中之原因,乃中寒之人,三焦火衰,元气大虚,又受外来风寒之邪所致,故曰“伤寒直中为寒证”,即上所述之所谓“真阴虚寒”,其治则与伤寒热病不同。③中寒分经脏,治法有温热。他在《辨中寒为真寒论》中说:“中寒之证,仲景立法,中经者皆主温散,间有中脏者,亦主热发。所以诸汤中,附子生用者极多,而炮者甚少”。但若“胃气大虚,无热可发者,法当温补;更有里寒虽极,肠胃中实者,又宜温中消导”,而不可滥用补药。是书不足之处在于将仲景所论之里虚寒证,均以“伤寒直中之寒证”为解,而置疾病传变规律于不顾。此书有清·平阳季东壁刻本及上海卫生出版社影印本;后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据上海卫生出版社影印本重印发行。现国内中医研究院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南京图书馆藏有清康熙间(1680~1686年)平阳季子东壁刻本(附于《伤寒论辨证广注》后)。

梅岭之春

梅岭之春

现代短篇小说集。张资平著。上海光华书局1928年6月初版,列入“创造社丛书”。收《梅岭之春》、《Curacoa》、《末日的受审判者》、《圣诞节前夜》、《密约》、《双曲线与渐近线》和《爱之焦点》等短篇小说7篇。本集作品主要表现青年知识分子婚姻、家庭和理想之间的冲突。《梅岭之春》是张资平的代表作之一,写于1924年8月,描写村姑娘保瑛从小就做童养媳,15岁进教会女中,一边读书,一边为亲戚吉叔父看小孩。不久,保瑛受吉叔父引诱而怀孕,只得回去与那目不识丁的做牧童的小丈夫作伴。她心里却痛恨这“社会习惯的束缚和礼教的制限”。吉叔父也因此迁往别处任教。《双曲线与渐近线》写于1922年11月。郑均松是某县女师的教员,与女学生梅茵相恋,而梅早已订婚。梅离校后5年已有子女,偶遇郑,仍情不能已。别后又来信,缠绵动人。郑为此毅然结婚,梅的旧物都被妻儿毁去。多年后梅忽来信,说已皈依上帝,前罪尽蒙赦免。郑一笑了之。

己亥杂诗

己亥杂诗

诗集。清龚自珍(1792—1841)撰。一卷。自珍有《定庵全集》已著录。是编收龚氏诗作七绝三百一十五首。道光十九年(1839),于支为己亥,作者此年自京师(今北京)辞官南归杭州,诗中杂记行程,兼述旧事,并有简单自注,作者已是跪年,其大半生经历、思想、著述、交游,皆可见诸于诗。深刻地反映作者不满当时的腐朽政治,清王朝统治者的昏庸堕落;而且也看到了人民的疾苦,表示出深切的同情和内疚;充滥着渴望变革现实的进步思想和要求抗击侵略、严禁鸦片的爱国精神。多有警句,脍炙人口,大多气势纵横,笔力遒劲。如“九州生气恃风雷”,“只筹一缆十夫多”,“不论盐铁不筹河”等诗篇,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有当年作者自刻本。后收入《龚自珍全集》第十辑,一九五九年中华书局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