猜你喜欢的书
杨忠介集
诗文集。明杨爵(1493—1549)撰。十三卷,附录五卷。爵字伯珍,号斛山,以学行名,富平(今属陕西)人。嘉靖进士。授行人,擢御史。以母老乞归。服阕起故官。时郭勋用事,岁频旱,帝日夕建斋醮,不理朝事,爵上疏极谏,帝震怒。下诏狱,前后历八年始还。卒谥忠介。有《周易辨录》。是集有十二万二千余字。正文含奏议、序碑记、传、书、家书、语录、祭文志铭杂著各一卷,诗六卷。附录五卷为后人所编。其奏议如《狱中谏书》据理直谏,词极剀切。《处困记》则感人肺腑。家书二十五则,谆谆以忠孝教其子孙,未有一言及私。其诗如《再进酒歌》,《征饮行》等,大抵能直抒胸臆,朴实平易,不事雕绘。有《四库全书》本。
赤松山志
南宋末松山羽士竹泉倪守约撰。书一卷,前有倪守约自序。赤松山在今浙江金华境内,相传晋道士皇初起、皇初平兄弟遇赤松子引入金华山之石室修道炼丹,丹成乘云上升。本书首记二皇君成仙事迹,载南宋孝宗淳熙十六年(1189)封大皇君为冲应真人,小皇君为养素真人,宋理宗景定三年(1262)加封大皇君冲应净感真人,小皇君养素净正真人。然后分丹类、洞穴类、山类、水类、宫宇类、人物类、制诰类、碑籍类记载山中形胜、二皇君遗迹、宫观道士及文物古籍。值得注意者碑籍类记录《太上感应篇碑》和《注太上感应篇》,表明南宋末《太上感应篇》已有相当的社会影响。本书对研究南宋前浙江地方道教史亦具参考资料价值。收入《道藏》洞玄部记传类。
御定道德经注
福临钦定。成克巩纂。上下两篇。有《四库全书》本行世。《道德经》乃春秋时老子即李耳(老聃)所著。为中国古代影响最为深远的哲学名著,被历代所重视。自汉代人河上公为该书注释开其端,紧随其后注释者代不乏人,据《四库全书》馆臣统计,至清初已达80余家300余卷。注释方式不一,或为之解,或为之疏,或为之音,或为之章句,或为之谱,或为之传。各有侧重,各具特色。而注释者之身分不等,其中包括名臣如羊祜、苏辙;名儒如王弼、王肃;逸士如严遵、孔登、陶弘景、戴逵、皇甫谧; 道家如葛洪、杜光庭等,多有阐发。而以帝王之尊如梁武帝、唐玄宗、宋徽宗、明太祖等对此书也各有注解,见仁见智,或浅或深,众说纷纭,各有不同。福临留心典籍,对此书及各家注释详加探讨,深有体会。他认为道德二字含义精深:“道者,先天地而为万物宗,生生化化,莫得而名者也。惟至人凝道于身。故其德为玄德,而其言为圣言。”而老子是“道贯天人,德超品汇”之人。他所著此五千余言之书,是“明清净无为之旨”。该书“原非虚无寂灭之说,权谋术数之谈”。本是一部“以人能清静无为,则忠孝油然而生,礼乐合同而化”的贴近生活、贴近社会的有益之书,但其“切于身心,明于伦物”的奥妙道理,却世所“鲜能知之也”。因而为之注释者甚众,或认为是修炼之书,或认为是权谋之书,都是“以小智窥测圣人,失其意矣”。虽然唐玄宗、明太祖之注有所见地,但也未能将该书道理全部阐释清楚。他认为 “圣言玄远,末学多歧”,如果不解释清楚,以讹传讹问题便会愈加严重。所以他要博参众说,删繁就简,所谓“理取其简而明,辞取其约而达”。抓住本书之精髓,注意在“日用常行之理,治心治国之道”方面深加体会。做简明扼要之注释。于是命令饱学之士、秘书院大学士成克巩进行编纂。福临亲自写序言冠于卷首,刊行问世。该道德经注是集各家之长的简明注释本。简洁明确,要言不烦。
地理古镜歌
大鸿字平阶,又号中阳子,江南华亭人。明亡,唐王僭号,授兵部司务,历御史,福建破,遂亡命入务本朝,其友欲以博学鸿儒,荐大鸿止之。卒于绍兴。着书十余种,卷以百计,皆散失。
碧岩录译注
全称《佛果圆悟禅师碧岩录》,亦称《碧岩集》。宋代禅宗僧人佛果克勤 (圆悟) 著。宋徽宗政和年间克勤住持澧州石门夹山灵泉禅院时, 将雪窦重显 (980—1052) 的《颂古百则》加以评唱,经门 人编辑而成。善会曾以 “鸟含花落碧岩前” 的诗句咏夹 山,故夹山又称为碧岩,是为书名之来由。雪窦《颂古百 则》用偈颂的形式表达禅宗掌故,十分注意修辞,为丛林 称重。克勤则于每段公案和偈颂之前加一提纲式的垂示, 又在本文各句之后系以短小精悍的着语 (夹注),接着, 在公案和偈颂之后加以评唱,成为非常完全的著作,对参 究禅学者有较大的启发作用。自是书问世,宗门派别逐渐 倾于合流,而“禅机”也逐渐融化于 “诗境”。后大慧宗 杲(1089—1163) 担心此书造成不明根本,专尚语言的弊 病,故焚毁其版。但该书仍然流行,模仿该书的著作也不 断出现。在中国佛教史上,该书对于禅风的转变有深远影 响,曾传至朝鲜,并被誉为经典。
集一切福德三昧经
姚秦天竺三藏鸠摩罗什译,佛三月后,当入涅盘。千世界主那罗延菩萨请问护菩萨法,佛为说三昧名。时有净威力士怀慢而来,佛以父母生力示之,发菩提心。那罗延重请三昧之义,佛以发无上心答之。次明修此三昧应成布施、持戒、多闻,三种庄严。次明成就种种四法,能证无生。次为力士授菩提记,及诸大菩萨,各说菩萨所行法门。(此一切菩萨所宜急急受持,令三宝种,永不断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