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说清朝
作者:黎东方章节列表
升序↑- 原版《小序》
- 一 先说一个大概
- 二 皇帝的祖宗
- 三 他们搬了家
- 四 死于非命
- 五 努尔哈赤报仇
- 六 受到本族人的敌视
- 七 却也有英雄能识英雄
- 八 帮他四面征讨
- 九 打下一片江山
- 一〇 建立汗国
- 一一 以“七大恨”告天
- 一二 大胜明军于萨尔浒、界凡、尚间崖、布达里冈
- 一三 取沈阳、收辽阳、破广宁
- 一四 在宁远遇到对手
- 一五 皇太极得了汗位
- 一六 皇太极汉化程度颇深
- 一七 对袁崇焕试战
- 一八 南征朝鲜
- 一九 西征察哈尔
- 二〇 五入长城,称帝,改国号为“大清”
- 二一 降服祖大寿
- 二二 活捉洪承畴
- 二三 大欲未遂,无疾而终
- 二四 多尔衮颇有嫌疑
- 二五 杀害代善的一子一孙
- 二六 压下豪格
- 二七 扫荡李自成、张献忠
- 二八 掳福王
- 二九 奈何不了鲁王
- 三〇 重用降臣
- 三一 削平闽、粤
- 三二 自称皇父
- 三三 死后遭受清算
- 三四 顺治年少有为
- 三五 李定国支持残局
- 三六 郑成功坚持抗清
- 三七 顺治出家之谜
- 三八 鳌拜弄权
- 三九 吴三桂叛清
- 四〇 绿营立功
- 四一 对俄和战
- 四二 征讨噶尔丹
- 四三 出兵西藏
- 四四 治河
- 四五 通僧
- 四六 理财
- 四七 佞幸成群
- 四八 祸起萧墙
- 四九 贤士在野
- 五〇 雍正之狠
- 五一 彻底集权
- 五二 被准噶尔击败
- 五三 盖棺而未论定
- 五四 乾隆这个人
- 五五 第一个十年
- 五六 大小金川
- 五七 消灭准噶尔
- 五八 大小和卓
- 五九 香妃
- 六〇 对付缅甸
- 六一 册封郑华
- 六二 册封阮惠
- 六三 控制西藏
- 六四 讨伐廓尔喀
- 六五 补记上一贵
- 六六 林爽文起义始末
- 六七 总论十全武功
- 六八 巨蠹和珅
- 六九 《四库全书》
- 七〇 乾嘉学人
- 七一 嘉庆皇帝
- 七二 白莲教
- 七三 天理教
- 七四 内忧外患
- 七五 道光皇帝
- 七六 律劳卑之死
- 七七 义律连升三级
- 七八 鸦片问题
- 七九 鸦片战争
- 八〇 《南京条约》
- 八一 虎门、望厦、黄埔
- 八二 澳门事件
- 八三 鸦片畅销
- 八四 上侮走运
- 八五 粤人抗英
- 八六 焦亮(洪大全)
- 八七 洪秀全
- 八八 杨秀清
- 八九 石达开
- 九〇 李秀成
- 九一 华尔、白齐文、戈登
- 九二 太平天国残局
- 九三 略论成丰
- 九四 曾国藩
- 九五 编练湘勇
- 九六 抑制王錱
- 九七 靖港之败与湘潭之胜
- 九八 夺回武昌
- 九九 冲过田家镇
- 一〇〇 打不下九江
- 一〇一 分兵回援武昌
- 一〇二 苦守南昌
- 一〇三 丁忧回籍
- 一〇四 转败为胜
- 一〇五 东山再起
- 一〇六 围攻安庆
- 一〇七 节制四省
- 一〇八 攻破南京
- 一〇九 天国插曲
- 一一〇 捻
- 一一一 杜文秀
- 一一二 东干
- 一一三 新疆
- 一一四 补叙成丰外患
- 一一五 辛酉政变
- 一一六 同治中兴
- 一一七 天津教案
- 一一八 马新贻案
- 一一九 湘军尾声
- 一二〇 李鸿章
- 一二一 蒲安臣
- 一二二 对秘鲁建交
- 一二三 对日本立约
- 一二四 丧失琉球
- 一二五 再度垂帘
- 一二六 马加理事件
- 一二七 烟台条约
- 一二八 苦命皇帝光绪
- 一二九 甲午之战
- 一三〇 《马关条约》
- 一三一 日本还辽取台
- 一三二 《中俄密约》
- 一三三 瓜分前奏
- 一三四 筑铁路的经过
- 一三五 门户开放
- 一三六 百日维新
- 一三七 戊戊政变
- 一三八 义和团
- 一三九 八国联军
- 一四〇 《辛丑和约》
- 一四一 慈禧的最后七年
- 一四二 清朝的最后三年
猜你喜欢的书
英国史
英国通史专著。乔·麦·特里维廉著。1926年出版。后多次再版。中译本1933年商务印书馆出版,钱端升译。乔·麦·特里维廉(George Macaulay Trevelyan 1876—?),英国史学家,曾任剑桥大学现代史教授。主要学术著作有《英国史》、《安娜女皇治下的英国》、《英国社会史》、《十九世纪英国史》、《加里波第和意大利的形成》以及布赖特、格雷等人的传记。本书分为6卷,前有著者序,后附1770年以来的内阁和参考书目。中译本约60万字。第1卷:种族的混合,自最古迄诺曼征服;第2卷:民族的造成,自诺曼征服迄宗教改革;第3卷: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及海权,推铎尔时期;第4卷:国会的自由及海外膨胀,斯图亚特时期;第5卷:海权华族政治及工业革命的初期、自乌得勒支迄滑铁卢;第6卷:机器时代的海权及民主政治的趋近,汉诺威王朝的后期。本书内容丰富,涉及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诸方面,并广泛采用了前人的研究成果和可以收集到的各种史料,行文流畅生动,但作者是英国资产阶级自由派历史学家,也有很大局限性。书中赞美英国的议会制度和政治制度,颂扬自由党及其活动家,为英国的殖民政策作辩护,完全不谈英国的阶级斗争和人民运动,否认历史发展的规律性。本书作为英国通史专著曾颇受推崇,广泛为欧美选为英国史大学教材,至今仍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吕祖文集
吕洞宾文集,三卷,前有序四篇,收吕洞宾诗文集一百六十一篇。后序云“有唐真人纯阳吕祖集。共八卷。本传及灵迹三卷。诗歌五卷。不知裒于何人。自宋乾道间。已刊布于世。凡为五七言律若干首。五七言绝句若干首。歌词若干首。或专阐玄旨。或因人规讽。或自况寄情。皆所以发挥妙道。迪启后人。要非徒作。夫仙真以道相授。自黄帝广成子。崆峒问答之后。已有玄言见于载籍。嗣后述作贻世者。代不乏人。”
灵芬馆词话
二卷。清郭麐撰。郭麐著有《金石例补》,是有名的浙派词人。其论词推许南宋姜夔、张炎一派,于清代词人则奉朱彝尊为教主。本书论述清初及同时友朋之词,间亦及于宋元诸家。卷首即开宗明义,分词体为四派:风流华美,浑然天成,以晚唐花间诸人与宋初晏殊、欧阳修等人为代表;施朱传粉,学步习容,含情幽艳,以北宋秦观、周邦彦、贺铸、晁补之等人为代表;一洗华靡,独标清绮,以南宋姜夔、张炎为代表;以绝代天才,凌厉气概,偶尔作歌,而自是雄词高唱,如苏轼、辛弃疾等人。郭麟说苏、辛“别为一宗”,略嫌其粗豪,而盛赞姜、张诸人于“词之能事备矣”,反映了浙派词人论词倾向的偏颇。卷二记载杨伯夔所作《续词品》十二则,所标轻逸、绵邈、独造、凄紧、微婉、闲雅、高寒、澄淡、疏俊、孤瘦、精炼、灵活之类,与朱彝尊主张的醇雅、清空、温雅、芊丽等等,如出一辙。《灵芬馆词话》对清代词人的作品多有品评,又特别记载了当时许多女性作家的作品,为研究清代词学提供了不少有用的材料。郭麟本身是词人,其论词的拗调、拗句等言论,又都是经验之谈,对后人也有借鉴意义。有《灵芬馆全集》本,唐圭璋据以编入《词话丛编》。
淮海词
宋人词别集。秦观撰。又名《淮海居士长短句》。《直斋书录解题》著录有3卷本和1卷本两种。宋乾道刻绍熙修本《淮海居士长短句》,3卷,有残缺。明嘉靖己亥张綖鄂州全集本《淮海长短句》,3卷,《四部丛刊》即用此本。汲古阁《宋六十名家词》本《淮海词》,1卷。《四库全书》本即用毛本。《彊村丛书》本《淮海居士长短句》,3卷,附有校记。叶恭绰两种宋本合刊影印本《淮海居士长短句》,3卷,以多种版本逐一加以校勘,考其异同,最为精审、完善。《全宋词》秦观词,据宋乾道刻本、参以他本校补,得词70多首。秦观虽游于东坡门下,其词却能自辟蹊径,卓然名家。得《花间》、《尊前》遗韵,其词多吟咏真挚、纯洁的男女恋情,兼有感伤身世之作。所作婉约、清丽,辞情相称,诵之使人回肠荡气,具有强烈的艺 术感染力。秦观是婉约派的代表词 人,对后世影响很大。较著名的作 品有《满庭芳·山抹微云》、《望海 潮·梅英疏淡》、《满庭芳·晓色云 开》、《鹊桥仙·纤云弄巧》、《踏莎 行·雾失楼台》 等。
家礼
五卷。附录一卷。宋朱熹撰。朱熹字元晦、仲晦,号晦庵,婺源(今江西婺源)人。着名理学家。平生着述颇丰,除着有《家礼》外,还有《四书集注》、《太极图说解》、《通书解说》、《周易本义》、《楚词集注》、《针考误》、《诗经传》、《大学中庸章句或问》、《论语孟子集注》、《太极图通书西铭解》、《楚辞集注辨正》、《韩文考异》、《近思录》、《孝经刊误等》、《资治通鉴纲目》、《伊洛渊源录》、《名臣言行录》,后人辑有《朱子大全》、《朱子语类》等。《家礼》载于朱熹《行状》,其序文被录于《朱子文集》,成书时间载于《朱子年谱》,其佚而复得始末为附录刊《家礼》之后,宋以来遵而用之,其为朱子所着,无有人疑。然清人王懋竤《白田杂着·家礼考》认为《家礼》是宋人假托朱熹之名。《四库全书总目》同意王懋竤之说,认为《家礼》所论与朱熹晚年观点不符。然早晚年观点不符乃属正常,不足为由。《宋史·艺文志》载为朱熹所撰颇为可信。朱熹《家礼》主记“冠”、“婚”、“丧”、“祭”诸礼,大抵自《仪礼》、《礼记》节录诠释,按类系事,事下为论辨,多引古事证之,进而为律例,以申法度,警示后人。《家礼》体例完备,内容详赡,为研究家礼有一定参考价值。《家礼》书成之后,经三山杨氏、上饶周氏之考订,流布于世,书中错误不少,因题作朱熹,学者驳正者少。明代文渊阁大学士邱浚《家礼仪节》,对《家礼》部分内容提出质疑,提出谬误数十条,自此以后,此类着作代不乏见。《家礼》版本有:汲古阁有宋刊本、孝慈堂目有宋板本、东湖丛记有宋刊纂图集注本、洪氏刊宋本、望三益斋刊本、日本须原屋茂兵卫等刊本、元刊本纂图集注、御尔台氏刊本、康熙辛巳(1701年)汪氏刊本、明邱文庄刊本、邓钟岳仿宋刊本(《四库全书》所着录本)。
佛说阿弥陀经经义略说
王骧陆居士著,佛说法四十九年,种种方便,无非使众生摄心归一,做到一不可得,方是度尽苦厄,随机应化,非有定法,念佛怯门,亦是方便法门之一种,不可专执持名为念佛,凡内观自性,外参经论,念念不离觉性,皆念佛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