猜你喜欢的书
杂纂二续
唐代诗人李商隐曾撰《义山杂纂》一书,专记市井琐谈,俚语习俗。后亦时有仿作者。宋有《杂纂续》,称王君玉撰。苏轼撰《杂纂二续》。
易学四同
八卷,明季本著。朱熹《易本义》首列九图,谓:“有天地自然之《易》,有伏羲之《易》,有文王之《易》,有孔子之《易》。四者不同。”季本极反对朱熹此说,故反其义以《四同》为名。主旨以发明杨简之《易》为主,以心学为宗。又据欧阳修说,以《系辞》为经师所传,非孔子所作,故多割裂经文,从吴澄所定之本。将《系辞上》“《易》其至矣乎”句,删“子曰”二字,分属“易简之善配至德”以下;于“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至“拟议以成其变化”九十五字,谓前五十六字为重出,后三十六字当移于第十二章;“鹤鸣在阴”七节与其古本十二章“《易》曰自天佑之”五十一字,与《系辞下》古本第五章合。乾、坤《文言》为一卷,附《系辞》之后。《系辞下》“夫乾确然示人易矣”三节,分为二章;“天地之大德曰生”一节合第十章“将叛者其辞慙”为第三章。此书后附《别录》四卷,其中《图文馀辨》分内、外两篇,内篇辨朱熹九图之误等,外篇杂论术数之数,如《皇极经世》、《易林》、《京房易传》、《火珠林》、《太玄》、《潜虚》、《洪范》九九数、《参同契》皆一一辨之。又有《蓍法别传》二卷,其序称:“发明蓍法本旨者,定为占辨、占例、占戒、占断,合卜筮论为内篇;若象占取应于《易》词之中,物类增分于《易》象之外,及以己意断占有验而非出《易》理之自然者为外篇。”朱彝尊《经义考》载两书各为一卷,疑误二为一。又载《古易辨》一卷,此本无之,可能已脱佚。今存《四库全书》。
宝诰大全
宝诰:也叫诰章,在道教中,原指神仙传达的“圣意”,如道教的经典著作《真诰》,后衍伸为赞颂神仙的骈文,是道门的特定文体之一。宝诰的平仄韵律十分严谨,多以歌咏形式赞美叙述道教神仙们修行以及功德显化的典故,文字隐晦、精炼。记述了大量的教理教义、修持方法等。宝诰首句,皆以“志心皈命礼”为开头,表示虔诚顶礼膜拜。宝诰最后多为诰封之神仙圣号。
侍儿小名录拾遗
宋代文言轶事小说。南宋张邦基撰。一卷。有《稗海》本,《香艳丛书》本等。本书为续洪炎、王铚、温豫三家《侍儿小名录》之作,录先秦至宋代的妾侍故事二十三则。每则下均注明出处,所引书有《拾遗记》、 《洞冥记》、 《树萱录》等十余种,其中有一些极其珍贵的记载。试举三例。苏舜钦《爱爱歌》及序,写钱唐倡女杨爱爱,钟情于金陵少年张逞,后被其父逼迫离去,爱爱忧思三年,终至感疾而亡。这则故事因苏舜钦的记述并写成长歌,在宋代流传甚广。
同文馆唱和诗
十卷。宋邓忠臣等 (生卒年不详)撰。忠臣,字谨思,别号玉池先生。湖南长沙人。熙宁进士,官大理丞,迁考功郎。同文馆本以待朝鲜使人。时邓忠臣等同考校,即其他为试院,因录同舍唱和之作,汇为一编。按《宋史·艺文志》有苏易简《禁林宴会集》,欧阳修 《礼部唱和诗集》。此书独不著录。《宋志》最为舛漏,恐为偶遗之。其相与酬答者,邓忠臣而外,为张耒、晁补之、蔡肇、余干、耿南仲、商倚、曹辅、柳子文、李公麟、孔武仲等共十一人。又有名曰向、曰益二人。益疑即温益,向则不知何人。张来、晁补之、蔡肇、耿南仲、李公麟、孔武仲、温益七人《宋史》有传。邓忠臣、商倚并入元祐党籍。惟余干、柳子文行事不概见。曹辅并非靖康时为枢管者,楼钥误合为一,王应麟《困学记闻》已辨之。集中不著唱和年月。考《宋史》张耒、晁补之传,俱称元祐初为校书郎。又据曹辅诗云:“九人同日锁重闱”,而柳子文又有“毛遂未至空连房”句,注云:“周舍十九人,余独后入”。疑试官许先后入院,宋制本自如此。时共事十九人,而集中阙其八人,盖古人真朴,不强为其所不能。诸家专集,惟张耒《柯山集》、晁补之《鸡肋集》、孔武仲 《清江三孔集》,至清尚存于世。其余如蔡肇之《丹阳集》、邓忠臣之《玉池集》,已佚不传。其余并有集无集亦不可考。残篇阙句,借此以获见一斑。即有集诸人,以集本校之,亦颇互异。如晁补之五言官醪持饷妇,《鸡肋集》 “官醪”作 “宫壶”。七言诗似凉风凄有兴句,《鸡肋集》“凄有兴”作“来有思”。此类颇多,题目亦往往不相合,亦未尝不藉为参订之助。此集收入《四库存全书》存目。
六门陀罗尼经论
佛教论书。古印度世亲著,译者不详。一卷。是《六门陀罗尼经》的论释书。阐述了六门陀罗尼的六义:一、慧圆满;二、慈力清净;三、自性清净;四、令知他所作障;五、摄一切菩提资粮;六、彼果正知及真如。接着阐述了六义的另一种说法:一、于苦时摄取有情界;二、于乐时摄取有情界;三、于自断资粮障;四、于他断资粮障;五、积集一切资粮;六、积集资粮为自利满及显他利满。然后叙述了从正遍知而退的六因及以四净心开示该陀罗尼。最后讲述修行所得的六功德。全文篇幅不长,疏释简明扼要。本论未为历代大藏经所收,仅存于敦煌遗书中。后被日本《大正藏》收入第二十一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