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史(第四卷)
作者:白寿彝
白寿彝总主编,共12卷、22册,1400余万字,系统地论述了自远古时代至1949年的中国历史。本书开创了一种新的综合体史书体裁,其中包括编年体、传记体、纪事本末体、图版语表体、史论体及章节体。全书从1979年开始,在数万名专家学者20年的努力下,于1999年全部出齐。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年来部头最 大、水平最高的一部通史著述。《中国通史 第四卷——中古时代·秦汉时期(上、下)》第四卷上册共分甲、乙、丙三编。甲编“序说”,列举了秦汉史研究的各种主要文献资料和考古资料,包括秦汉古都、长城、秦始皇陵、西汉帝陵、秦汉简牍和石刻等;介绍了近代史学对秦汉史的研究,以及建国以来关于秦汉民族史、经济史、政治史、学术思想史和社会性质问题的研究。乙编“综述”,主要写秦汉的政治史。编中介绍了当时正在形成的汉民族以及秦汉境内和其周边的其他各族。丙编“典志”依次写了秦汉时期的农牧业,土地制度和阶级结构,官民手工业,手工业技术,商业和货币,都会和里(坊)市制度,国内外交通,户籍、上计、赋税、徭役、职官制度,官吏的选用和考核,赐爵制度,兵制和刑法制度。下册内容以介绍秦汉历史人物的传记为主,其中包括秦汉著名的皇帝、皇后、大臣、将军、农民起义领袖、少数民族领袖,以及外交家、史学家、思想家、辞
章节列表
升序↑丁编传记
- 第一章 秦始皇帝①附李斯赵高
- 第二章 陈胜①项梁项羽②
- 第三章 汉高祖①吕后
- 第四章 萧何曹参
- 第五章 张良陈平
- 第六章 韩信彭越英布
- 第七章 娄敬陆贾叔孙通
- 第八章 冒顿单于
- 第九章 赵佗①
- 第十章 汉文帝汉景帝
- 第十一章 贾谊晁错刘安
- 第十二章 周勃周亚夫
- 第十三章 朱家剧孟郭解
- 第十四章 汉武帝
- 第十五章 董仲舒公孙弘
- 第十六章 卫青霍去病李广
- 第十七章 张骞苏武
- 第十八章 桑弘羊孔仅东郭咸阳
- 第十九章 张汤杜周
- 第二十章 司马相如司马迁
- 第二十一章 霍光金日磾赵充国
- 第二十二章 汉宣帝
- 第二十三章 萧望之贡禹师丹
- 第二十四章 郑吉段会宗傅介子冯嫽
- 第二十五章 呼韩邪单于
- 第二十六章 刘向刘歆扬雄
- 第二十七章 王莽
- 第二十八章 汉光武帝汉明帝汉章帝
- 第二十九章 邓禹寇恂冯异
- 第三十章 岑彭贾复吴汉
- 第三十一章 耿弇祭遵铫期王常
- 第三十二章 桓谭班彪张衡
- 第三十三章 班超马援
- 第三十四章 窦融窦宪
- 第三十五章梁统梁冀
- 第三十六章 班固王充蔡邕
- 第三十七章 仲长统王符崔寔
- 第三十八章 檀石槐
- 第三十九章 党锢
- 第四十章宦者
- 第四十一章 经学
- 第四十二章 方士
- 第四十三章 数学
- 第四十四章 天文学
- 第四十五章 地理学
- 第四十六章生物学
- 第四十七章物理学
- 第四十八章化学
- 第四十九章医学
- 第五十章技艺
- 第五十一章妇女传
- 第五十二章杂传
白寿彝其它书籍
猜你喜欢的书
太师诚意伯刘文公集
诗文别集。简称《诚意伯文集》元明之际刘基撰。刘著有《郁离子》、《天说》、《春秋明经》及序、记、诗文等,后人编为此集,共20卷。《天说》中谓人生来禀受“以理为心”的“正气”,故性本善。恶则是由“邪气”所致,而“邪气”乃“欲使之也”。以理为善的根源,以情为恶的根源,把理、欲、性、情对立起来。在《郁离子》及序、记中,提倡养心固志、敬以直内的道德修养论。主张“敬以一之,仁以行之。立乎大,不遗乎细;严乎内,不驰乎外”,要“致其大”,必须“存心养性,乐道尊德”;要“敦其仁”,必须“见恶则违,见善则随”(《沙班子中兴义塾诗序》,卷五)。重视道德践履,提倡务实风气。今有《四部丛刊》本。
书影
十卷,全称《固树屋书影》。为作者狱中记叙生平所学、所闻、所见之札记。所记评诗赋、论文风、谈艺坛掌故及述文人轶事诸篇,涉及小说、剧曲、音乐、绘画等,为文学和史学研究的重要资料。 清雍正间有怀德堂据赖古堂原本重刻本,初收入《四库全书》,然因故流传不广。《四库抽毁书提要稿》称,是书记述典赡,议论平允,遗闻旧事,颇足以为文献之征;在近代说部中为瑕不掩玉者。1958年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据雍正本排印出版,1981年上海古籍出版社以是本重新校订 出版。
手镜录
清初新城(今桓台)王士祯(1634—1711)撰。作者次子王启汸于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任唐山知县。以唐山为小县,土瘠民贫,为使其洁己爱民,遂书《手镜录》一册付之。前有自序,凡五十条。原为手写本,至道光十九年(1839年),钱塘金守楷始正式刻印成书。旧列史书职官类。
诗所
八卷,清李光地著。此书大旨不主训诂名物,而以推求《诗》意、涵泳文句,得其美刺之旨为止。又不旁征事迹,必求其人以实之。并以为西周篇什之诗,不应寥寥;“二南”之中,有文王、武王以后诗;“风”、“雅”之中,多东迁以前诗;对《小序》所言姓名,多废而不用。《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谓:“其间意测者多,考证者少。如谓‘有女怀春’为祀高禖,则附会古义;谓‘有扁斯石’,扁字从户、从册,古者额书于户曰扁,以石为之,亦近于穿凿字说。在光地所注诸经之中,较为次乘。然光地邃于经术,见理终深。其所诠释,多能得兴观群怨之旨。他如郑、卫之录淫诗,引《春秋》之书乱臣贼子为之,证《楚茨》以下为《豳雅》,《载芟》以下为《豳颂》。引《豳风》之后附《鸱鸮》诸篇,以释《豳雅》后有《瞻洛》诸诗,《豳颂》后有《酌》、《恒》诸诗之疑。其言皆明白切实,足阐朱子未尽之义。亦非近代讲章、揣骨听声者所可及也。”今存《四库全书》。
大方广佛华严经合论简要
四卷,明温李贽简要,华严经注疏书。此经则天证圣年。三藏实叉难陀奉诏译也。天册金轮圣神皇帝序曰。盖闻造化权舆之首。天道未分。龟龙系象之初。人文始着。虽万八千岁。同临有截之区。七十二君。讵识无边之义。由是人迷四忍。轮回六趣之中。家缠五盖。没溺三涂之下。及夫鹫岩西峙。象驾东驱。慧日法王。超四大而高视。中天调御。越十地以居尊。包括铁围。延促沙劫。混太空而为量。岂算数之能穷。入纤芥之微区。
华严经探玄记
凡二十卷。唐代法藏着。又称华严探玄记、华严经疏、探玄、探玄记。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五册。本书乃法藏模仿其师智俨之华严经搜玄记所作。叙述旧译六十华严经之大要,并解释经文之义,旨在阐述华严宗之中心教义。本书分立十门:(一)教起所由,(二)藏部所摄,(三)立教差别,(四)教所被机,(五)能诠教体,(六)所诠宗趣,(七)释经题目,(八)部类传译,(九)文义分齐,(十)随文解释。本书之注疏有探玄记钞(尊玄)、探玄记洞幽钞(凝然)、华严经探玄记发挥钞(普寂)、华严经探玄记南纪录(芳英)、华严经探玄记讲义(秀存)、华严经探玄记会录(云溪)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