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寿彝

- 姓名:白寿彝
- 别名:字肇伦
- 性别:男
- 朝代:近代
- 出生地:河南开封人
- 出生日期:1909年2月19日
- 逝世日期:2000年3月21日
- 民族族群:
白寿彝(1909年2月19日—2000年3月21日),字肇伦,经名哲玛伦丁,河南开封人。著名历史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白寿彝教授一生致力于历史研究和历史教学,在中国通史、中国史学史、民族史等领域里颇有建树,为我国的历史科学的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1909年2月,白寿彝出生在河南开封一个回族家庭。父亲白吉甫是一个商人,母亲钱相云,笃信伊斯兰教,以能诵读《古兰经》受到穆斯林的敬重。白寿彝从小诵习阿拉伯文和《古兰经》,受到良好的民族传统文化的教育。他的求学之路始于私塾,后受启蒙老师的影响,十二岁入由加拿大人开办的开封教会学校———圣安德烈中学。1925 年考入上海文治学院,不久转学到河南中州大学(今河南大学)文科二年级读书,受到著名哲学家冯友兰的直接教诲。
1929年,白寿彝考入北平燕京大学国学研究所,攻读哲学史。当时,燕京大学云集了像陈垣、郭绍虞、冯友兰、许地山、顾颉刚、容庚等一批颇负盛名的老一辈学者,他们的思想和学术活动,也不同程度地影响了青年时代的白寿彝。1932年白寿彝获得燕京大学国学研究所哲学史硕士学位,即被聘为北平研究院历史研究所及禹贡学会编辑。1937年,白寿彝参加了顾颉刚组织的西北考察团到绥远(今内蒙古)、宁夏一带考察民族宗教水利文化等方面的情况
1937年冬,白寿彝任教于桂林成达师范学校,开始了他的教学生涯。抗战期间,他曾先后在重庆中央大学、南京中央大学担任教授,主编和编辑过《盖世报》副刊、《边疆》半月刊、《星星》半月刊、《文讯》月刊等。 1940年后历任云南大学、重庆中央大学、南京大学等校历史系教授。其间,曾创办《伊斯兰》,主编《月华》《云南清真铎报》等杂志,同时深入乡村了解回族风俗民情,探讨研究回族发展历史。1949年,白寿彝参 加了中国新史学会,担任常务理事。同年夏天,他作为南京教育界代表出席中国教育学会筹备会来到北京,随后又作为少数民族的代表出席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参加了开国大典。此后,他应聘于北京师范大学,长期担任历史系系主任。
白寿彝作为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反映在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两个方面。他认为,高等学校教育的宗旨应该是着重培养学生的智力,启发他们的思维活动,使他们逐步形成独立思考和独立工作的能力,正确地认识自身对时代所担负的责任,自觉地做社会主义新人。高等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要有正确的政治方向和宽厚的知识,以便他们走出校门后能更广泛地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为此,他不但强调要重视历史学科的基本训练,还强调要指导学生正确地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
1950年,白寿彝主办《光明日报》的《历史教学》副刊,结合教学实践,对历史问题、历史教育、历史教学问题、历史教材的编写问题,以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为指导,进行教学经验的介绍和理论的探索,对推进我国的历史教育起到了积极的作用。1952 年,在苏联专家的主持下,白寿彝参与了师大课程教学计划文科部分的改革。1963 年,他受高等教育部的委托,编写供高校学生使用的史学史教材。1964 年 8 月《中国史学史教本》(上)内部印行。这本教材摆脱了旧目录学式的教材体系,力图通过对历代史学撰述的探讨,探索中国史学发展的规律,在结构和文字表述上都有自己的特点,是一部重要的史学史专著。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白寿彝在北京师范大学建立了史学研究所和史学史研究室,招收了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恢复了他在1961年创办的《史学史资料》(现改名为《史学史研究》)。《史学史研究》是国内外仅有的一份研究史学史的专门刊物,它是以历史理论、历史教育、历史文献学、历史编纂学为研究宗旨,通过研究以达到建立和健全史学史学科体系的目的。
1979年,在白寿彝的倡议下,历史系进行了第二次课程体系的改革,提出在原有系统教学计划之外,增设选修课,提倡在全校各系设立现代科学概论的课程,提倡中外历史比较。这一方案丰富了学生学习的深度和广度,提高了教师的讲授能力和水平,受到全国各大院校重视并得到推广。1989年,这一方案作为历史系本科课程体系改革成果,获得了由国家教委颁发的国家级优秀奖。
多年来,白寿彝一直关注着历史学科的建设和发展。他的历史教育思想也在不断发展。他提倡把历史教学推向社会,普及历史知识,让更多的人懂得历史、认识历史,这是史学应该发挥的社会功能。其著作《历史教育和史学遗产》,反映了他对历史教育的主要思想。作为一名教育家,他治学严谨、精心育人,几十年来,为我国 史学界和教育界培养了大批人才,为新中国的历史科学和教育事业的发展付出大量的心血。
白寿彝作为一个历史学家,他的学术研究领域广泛,造诣深厚,对于所从事的事业他始终是在不断地开拓和创新。早在学生时代,白寿彝就开始在报刊上撰稿。1928年,在上海《民国日报》上发表了《整理国故介绍欧化的必要和应取的方向》①,这是他公开发表的第一篇论文。白寿彝早年对民间文学、民俗学就有兴趣,1929年,出版了《开封歌谣集》。之后,他还写了《中国古代的龙凤龟麟崇拜》和《关于处女的迷信》《五行家底歌谣观》《殷周的传说、记录和氏族神》《民俗学和历史学》等文章。在此后攻读研究生的三年里,在黄子通先生的指导下,研究两宋哲学,发表关于朱熹的论文多篇,编写出版了专著《朱熹辨伪书语》②。他关于朱熹的论著,还有《从政及讲学中的朱熹》《朱熹对于易学的贡献》《周易本义考》《仪礼经传通解考证》《朱熹底师承》等。另外,还编写了《朱子语录诸家汇编》一百四十八卷。
白寿彝是中国第一位系统地写出中国伊斯兰教历史和回族史的杰出学者。20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他先后在《禹贡》《西南边疆》等刊物上发表了一批研究伊斯兰教史和回族史的重要论文,如《从怛逻斯战役说到伊斯兰教之最早华文记载》③《宋时大食商人在中国的活动》《元代回教人与回教》《赛典赤·瞻思丁考》《柳州伊斯兰与马雄》《中国回教小史》等,这批著述于1983年结集为《中国伊斯兰史存稿》出版发行。建国初期,白寿彝参加了由中国史学会主编的《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的编辑工作,并亲自编写了其中的《回民起义》(全四册),这一部著作是回族史学研究工作者必不可少的一部大型工具书。1958年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前夕,他主持编写了《回回民族的历史和现状》,这是新中国成立以后第一部全面介绍回族历史和现状的著作。1978年他又指导修改了《回族历史》④。1984年,他开始主编元、明、清、近代四册本《回族人物志》,并于1992年全部完成出版。同时,白寿彝还为回族民间文学的记录与保存作出了重要贡献。 1930年年初,他赴云南调查,写了《滇南丛话》,记录了一批重要的回族民间传说故事和民俗资料。1936年,在他编辑的《禹贡》半月刊“回教与回族专号”上,发表了有关同治年间陕甘宁回民起义的传闻、传说,即由马六十口授、单化普笔录的 《陕甘劫余录》,这一成果成为研究西北回族起义的重要史料。上述这些关于回教文化及历史的文章,受到国内外史学界的广泛关注,是他对中国史学作出的重大贡献。
1937年,白寿彝编辑了我国第一部也是仅有的一部《中国交通史》①。1980年,他编辑了《中国通史纲要》②(主编)。《中国通史纲 要》一书,在学术观点和体裁上都有新的探索。1981 年编辑了《史记新论》。1983 年编辑了《史学概论》。1986年,由他主编的六卷七册本《中国史学史》第一册出版。1987 年,由他组织编写的《中国通史纲要续编》③出版。1994年,《白寿彝史学论集》(上下册)出版。1999年,由白寿彝任总主编的二十二卷本《中国通史》出版,这部历时二十年的巨作,卷帙浩繁,体制完备,及时反映了最新的中国通史研究成果,具有独到的理论建树,是本世纪中国史学的代表性成果,得到了史学界的高度评价。江泽民曾写信祝贺,认为“《中国通史》的出版,是我国史学界的一大喜事”,称赞白寿彝“耄耋之年,仍笔耕不辍,勤于研究,可谓老骥伏枥,壮心未已”。
白寿彝作为著名的社会活动家,还长期担任了很多社会职务,并对每一项工作尽心尽力。他历任中国民盟北京市盟委常委、中国回民文化协会副主任,中国伊斯兰教协会副主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古籍整理规划领导小组成员、国家教委全国高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指导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史学会理事、中国教育学会历史分会会长、中国民俗学会会长、中国少数民族五套丛书编委会副主任、中国大百科全书民族编委会顾问、北京师范大学史学研究所所长、古籍研究所所长等 社会职务。并当选为国家学部委员(院士)、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中国民族史学会会长等
1956年,白寿彝加入中国共产党,是党的十大代表、十三大列席代表。从1956年起,他连续当选为第三、第四、第五、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担任第四、第五、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第五届全国人大民族事务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他曾出访过阿尔及利亚、埃及、科威特、日本、苏联、伊朗、伊拉克、叙利亚、巴基斯坦等国家,扩大了我国对外特别是与伊斯兰国家的文化交流,为我国的外交事业作出了贡献。
白寿彝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元始天尊说甘露升天神咒妙经
元始天尊说甘露升天神咒妙经,撰人不详,似出于宋元。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真部本文类。此经乃元始天尊对静明月光童子演说。宣称一切众生若「兴十恶心,迷五毒行」。死后入地狱,「饥渴苦卒,烦躁闷绝,纵遇清冰,悉变猛焰」。无法解脱。天尊乃说「甘露通真咒」一首,谓地狱亡灵闻听此咒,即自然快乐,伙食甘露。又说「净酆都破地狱升天神咒」一首,使地狱亡魂解脱三涂五苦。
三家巷
欧阳山著。广东人民出版社1959年出版。这是反映“中国革命的来龙去脉”的五卷本长篇小说《一代风流》的第一卷。作品以二十年代的革命中心广州为背景,通过三个家庭的错综复杂的关系,反映出当时阶级矛盾和阶级力量的消长,组成了一幅广阔而丰富的生活画卷。三家巷中的陈家是买办资产阶级,何家是官僚地主,周家是世袭工人。阶级地位对立、经济悬殊,但又是近邻、世亲,关系微妙复杂,这突出地从青年一代身上表现出来。三家的青年男女有友谊,有爱情,革命高潮到来时,他们大都是沙面和省港大罢工参加者,但随着阶级斗争激化就分道扬镳。曾经满嘴豪言壮语的陈文雄、何守仁先后变成了洋奴买办与反动政客。主人公周炳是工人后代,但又有知识分子气味,富于幻想,感情缠绵,沙基惨案中区桃牺牲,他悲痛欲绝;在十分艰险的环境里,丧失警惕,一再给资产阶级小姐陈文婷写信,致使共产党员周金惨遭毒手。后逐步觉醒,在广州起义中表现英勇,起义失败后投入新的战斗。作者在写作技巧上吸取了我国古典小说丰富的艺术经验,并十分重视当地生活风貌的精细描画,使作品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浓郁的地方色彩。
梅花岭遗事
黎士宏氏记史忠烈公可法殉扬州事,又《江南野录》、《南都纪略》等书,俱言史公遗骸葬梅花岭。己酉秋,予游广陵,曾寻其阡址,无所得。同游方君,方君从兄芷{移},俱赅博多闻,因为予述梅花岭掌故。史公身后,尚有伤心事,情节曲折哀艳。新朝监谤令严,时人类深讳不敢道。
麓堂诗话
一名《怀麓堂诗话》。诗论。明李东阳(1447—1516)撰。一卷。东阳有《怀麓堂集》已著录。此编论诗,推重盛唐,极赞李白、杜甫。理论上反对“句句字字,摹仿而不敢失”的泥古之风,实则已开“前七子”摹拟之论。强调诗人有“真情实意”,注重诗之法度、格调,艺术上有独创精神。东阳论诗,强调“诗与文不同体”,不能“以文为诗”,或“以诗为文”。他批评当时“以文章自命”的人,一写到诗,就不成其为诗,离诗的要求“毫厘千里”,并“终其身而不悟”。他重视诗的法度音调,认为“诗在六经中别是一教,盖六艺中之乐也.
无量大慈教经
亦称《大慈教经》、《慈教经》。中国人假托佛说所撰经典。作者不详。一卷。本经谓佛欲入涅槃时付法与阿难,嘱令以方便之力,善化善育众生,令出苦海,故特演说此经,称众生如持诵者,得免监狱、疾病、地狱三难;又谓称我名者,悉闻悉见,随声往救。经中强调释迦牟尼慈悯众生,故出此经以救众生,念此经者功德无量。经末有“汝等见振旦国”云云。本经名初见于《大周刊定众经目录》,判为伪经。中国历代大藏经未收,敦煌遗书中有收藏,后被收入日本《大正藏》第八十五卷。
众许摩诃帝经
梵名Maha^sammata -ra^ja 。凡十三卷。宋代法贤译。又称众许摩诃帝释经。收于大正藏第三册。为佛陀之传记,叙述释种之由来、释尊之一生,以至乌波梨归佛之事迹。经题‘众许’为劫初王三摩达多(梵Sammata )之意译,摩诃帝(梵maha^ra^ja ),大王之意。此经与唐代义净所译之有部毗奈耶破僧事卷一至卷九同本。佛在迦毗罗国,释众欲闻过去种族之事,佛敕目连说之。次叙摩耶及摩贺摩耶生缘,次叙降神因缘,阿私陀占相因缘,童子时学书学射等缘,耶输陀罗等三夫人缘,出家因缘,成道因缘,初受商主布萨婆梨迦食石钵因缘,度五比丘因缘,度耶舍因缘,度彼四友因缘,度五十人因缘,度六十贤众作优婆塞因缘,度难那及长女作近事因缘,度三迦叶波因缘,受民弥娑啰王请因缘,给孤长者请佛因缘,舍利弗议论降伏外道因缘,立祇园名因缘,化迦罗城因缘,乌波梨出家为上座,众释礼足,并说其往昔因缘。本经之特色,为汉译佛传中唯一属于西藏系者,然地名、人名之固有名词皆梵语之音译;另外本经系由释迦佛俗家之家系说起,不举过去七佛乃至千佛之法系,不举释迦佛之本生谭等,亦为特色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