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人之公毒
作者:黄远生黄远生其它书籍
猜你喜欢的书
阿西莫夫短篇小说集
阿西莫夫(1920一1992),美籍作家、生物化学家。他是一位撰写科幻小说和科学普及读物极有成就的多产作家,著书500多册,曾获得代表科幻界最高荣誉的“雨果奖”和“星云终身成就大师奖”。共收录了阿西莫夫短篇小说43篇。
伊索寓言
伊索,公元前6世纪的希腊寓言家。弗里吉亚人。据希腊历史家希罗多德记载,他原是萨摩斯岛雅德蒙的奴隶,善讲寓言故事,讽刺权贵,后被德尔斐人杀害。现在流传的《伊索寓言》是后人根据拜占廷僧侣普拉努得斯搜集的寓言及以后陆续发现的古希腊寓言传抄本编订的。《伊索寓言》有三、四百个小故事,多是动物故事,通过描写动物之间的关系来表现当时的社会关系,这主要是压迫者和被压迫者之间的不平等关系。作者谴责社会上人压迫人的现象,号召受欺负的人团结起来对恶人进行斗争,如在《狼与小羊》、《狮子与野驴》等故事中,作者用豺狼、狮子这样凶猛的动物比拟人间贪婪残暴的统治者, 抨击他们虐害弱小的寓意不言而喻;《农夫与蛇》这个故事是劝戒人们不要对敌人仁慈;《狗和公鸡与狐狸》不光阐明害人终害己的道理,还告诉人们要善于运用智慧去战胜敌人。《伊索寓言》中有些故事还总结了古代希腊人民的生活经验,如:跟那些遇到危险就把朋友抛弃不顾的人打交道,要多加小心的故事《旅行者和熊》、朋友不和就给敌人可乘之机的故事《狮子和公牛》等等。其中还有不少故事长期以来被后人引用,发人深省,启迪智慧,如《龟兔赛跑》、《狐狸与葡萄》等。当然,《伊索寓言》中也有一些消极的东西,如宣传乐天知足的《说马幸福的驴子》、向强者妥协的《芦苇和橄榄树》等故事。这些寓言反映的是奴隶和下层平民中落后的意识,有的则是后人收集时混入的,带有剥削阶级思想的影响。伊索寓言,形式短小精悍,比喻恰当,形象生动,对法国的拉封丹、德国的莱辛、俄国的克雷洛夫都产生了明显的影响。耶稣会传教士在明代把伊索寓言传入中国,金尼阁口述的译本《况义》在1625年刊行,收有寓言22则;1840年出版的《意拾蒙引》,收寓言81则;此后又有不同的中译本相继问世。
乐论
三国魏阮籍作。《乐论》继承孔子以来儒家的音乐观念。中国古代乐论正统思想的核心是“和”。《礼记·乐记》中说:“乐者,天地之和也;”宋代理学家程颐概括的更为明确: “礼只是个序,乐只是个和。”这个“和”并不单指狭义的和谐,它包括音乐的性质,音乐美的标准以及音乐的社会作用等等。而且儒家的论乐总是与礼相提并论的,只有礼乐同施,人与人的关系才能相亲相敬。阮籍在《乐论》中完全继承了这种观点,他认为孔子只是开个头,并未举出大概,而他却要细加考察。首先他指出“和”是音乐最高的审美标准,也是圣人、先王制乐的准则。只有合于这个标准,才能实现“移风易俗”的社会功能。在“昔者”与“其后”的比较中,他推出雅乐是“正乐”的范本,因为它“使人无欲,心平气定”,甚至使孔子在齐闻《韶》,竟然“三月不知肉味”。最后归结为“圣人之乐,和而已矣”。儒家之所以这样推崇“平和”及雅乐,因为它符合儒家最高的道德标准——中庸思想;雅乐的内容多以演述文治武功为主,有利于维护统治者的权威。所谓“礼乐正而天下平”,就是要求礼不能逾其制,乐不能失其声,这样才能尊卑有序,定象平心。阮籍甚至认为,礼乐虽然与时俱变,但“和”的准则却不能改,只要“改其名目,变造歌咏”就行了,其结果必然把雅乐引向公式化概念化的死胡同。与雅乐相对立的是淫声,这是传统音乐思想家所摒弃的“邪音”。值得重视的是, 《乐论》正视淫声是衰末之世的音乐, “乐废则淫声作”,而且这种音乐来自现实,题材广泛,为“百姓”所“安服”。 《乐论》说它“取于近物,同于人间;各求其好,恣意所存;闾里之声竞高,永巷之音争先;儿童相聚,以咏富贵,刍牧负戴,以歌贫贱;君臣之职未废,而一人怀万心也。”淫声虽然违背了和的宗旨,其感染力却远远为雅乐所不及。
寒山帚谈
书学论著。二卷,拾遗一卷,附录一卷。明赵宦光撰。具体成书年代不详。该书原为撰者《说文长笺》中的一种。《四库提要》以为《说文长笺》穿凿附会,而且引据疏舛,颇为小学家所讥,然而其中的篆文笔法则有其精湛之处,因而被析出并受到后人的重视。书首有撰者小引二则,其中谈到其书所由自出,云“古有以白垩帚作字,一时兴到,遂得佳书,及以善毫楮墨更作,翻去之远矣,故知兴到作书,乃述书第一义,能事不迫,与知者道,敝帚何爱焉。因作帚谈。”该书正文两卷。上卷四篇,一为权舆,谈十五种书法的起源;二为格调,谈笔法结构;三为力学,谈字功书法;四为临仿,谈书法学习的累积。下卷也四篇,一为用材,规定作法器用;二为评鉴,谈辨识及其深浅;三为法书,讨论古代法帖;四为了义,讨论书家密谛。总体上看,正如余绍宋所说,该书“持论颇为精到详尽,自抒心得,不甚依傍前人,诚临池家所当一读也。”后附“拾遗”一卷,是书成之后的续作,阐发未尽之意,故在每条下注名正篇的篇名,以备分属诸篇。又附一卷为“金石林甲乙表”,及“金石林绪论”。该书有《说文长笺》本、《四库全书》本及《美术丛书》本,及若干钞本。
温病辨症
《温病辨症》集中体现了清代医家马宗元对温病诊治方面诸多的精辟学术理论及丰富的临证经验,对其原文分上下卷进行整理,并将温病与伤寒、时邪与伏邪、温病之寒热虚实表现等分析鉴别,以及对温病常见症状的辨证论治、预知生死等马氏的独到见解。
圣箭堂述古
全一卷。明代僧为霖道霈(1615~1702)编。收于卍续藏第一二七册。内容收录行止殊异、履践严明,足为后世学人楷模之古圣先贤事迹,及理致精深、谆谆教诫,足以针砭末法时弊之经传著述,包括僧堂记、大般若经、宏智正觉、云门匡真、罗湖野录、菩提达磨、息心铭等三十二项,一一予以阐论比评。三十二项中,道霈以所获文献之先后编集成书,而未依时代古今之次序列述。